试论我国城镇化加速进程中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构建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3-02-14

  【论文摘要】我国城镇化率和城镇人口的持续递增与城乡社会经济的二元性决定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二元性是不和谐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面临保障功能社会化程度低,城乡覆盖面差别大等突出问题。因此,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应着眼于我国目前农村的发展实际,采取相应措施逐步构建并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论文关键词】城镇化;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构建
  一、城镇化进程与农村社会保障现状

  1.城镇化进程现状
  城镇化的地位和作用在我国正越来越受到重视,城镇化是解决农民增收缓慢和城乡差距日益拉大问题的重要出路,是积极带动内需增长和经济结构转变的重要方式,城镇化也是我国迈向小康,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农村城镇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分割逐步打破,城乡差距正在缩小。从党中央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小城镇大战略以来,一系列党的决议和中央政府规划一直把推进城镇化进程、繁荣农村经济作为我国21世纪的重要发展战略目标之一。有力的国家政策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促进了我国城镇化率和城镇人口持续递增,截止2009年,我国城镇人口已经超过6亿,在未来10到20年,我国城镇化加速发展的趋势不会改变。城镇化进程进入了空前的加速期,对三农问题的解决意义重大,在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有效保障同时,能提高农民收入和农业效益的同时,并对逐步建立完善的制度化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现状
  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建国以来我国采取的农业支持工业,优先发展工业发展战略形成了人为建成的城乡二元的治理结构并长期实施,使得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城乡隔离和断裂现象严重。城乡社会经济的二元性决定了社会保障制度的二元性。城市社会保障体系被比较完善的建立了起来,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却始终滞后,农村社会保障状况令人堪忧。此外,社会保障资源的城乡占有率也是存在巨大差距的,占人口少数的城镇居民享受多数的社会保障经费,而占人口多数的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支出仅占全国社会保障支出的少数份额。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最大的现实就是旧的二元体系没有被完全打破,新的体系也没有建立起来,处在一个发展滞后和困难的状态。

  二、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会保障的突出问题

  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对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城乡矛盾的缓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农民在增收的同时,也得到了一些经济补偿,受到了一定的社会保障。但由于农村社会的复杂性以及长期以来农村社会发展的滞后,使得新形势下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没有取得相应的成效,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面临一些突出问题。

  1.保障功能社会化程度低,城乡覆盖面差别大
  目前,农村以养老、医疗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工作仅在小范围实施,没有在全国大范围内推广,社会保障基金调剂范围较小,医疗保障只是社区化、而不是社会化,对农民的保障层次低、范围小、覆盖面窄、社会化程度低,国家无法对全体农村劳动者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农村社会保障功能较差。另外,国家对城乡保障的资金、参保人数的比例以及保障覆盖面的差距较大,统筹层次较低。

  2.保障基金法律保障缺位
  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尚不完善,社会保障尚未立法,更没有形成法律体系,使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无法可依,无章可循,致使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缺乏约束,资金使用存在风险大、无法解决保值增值的问题。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基金法律保障的缺位,使真正需要保障的一些弱势群体游离于有效的保障体制外,保障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3.保障基金管理分散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和决策的混乱是目前存在的又一突出问题。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是城乡分割、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各自为政。条块之间既无统一的管理机构,也无统一的管理办法,形成“多龙治水”的管理格局。由于这些部门所处地位和利益关系的不同,在社会保障的管理和决策上经常发生矛盾,影响和制约着社会保障功能的高水平发挥。
  4.家庭及土地保障功能退化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实施以及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家庭社会结构出现了小型化和核心化的趋势,传统大家庭结构的消解以及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人口抚养比迅速上升,而家庭的收入水平却并没有明显的提高,家庭保障功能出现退化。另外,土地是农村社会的核心要素,随着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农用地转为非农用地的规模不断扩大,失地农民数量增加,因此土地对农民生存发展的保障能力降低了,农地的大量流失导致了土地保障功能的弱化。同时,土地产出价值增长的相对缓慢不能满足农民依靠土地收入来进行自我保障的要求,土地对农民的保障功能极大弱化。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