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成分、别义成分与动作语素义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朱彦 时间:2010-08-12

【内容提要】语素是汉语中一个重要的结构单位,而语素义分析无论在研究的力度还是深度上均做得还很不够。本文以“收”为例,为动作性语素义分析做了一个新的尝试。本文主张在语素的使用语境(包括构词语境与句子语境)下做动作语素的语义分析,把实义义位的语义构成概括为公式S=核心成分+(别义成分),对动作义而言,核心成分是具体动作,别义成分是与动作有关的参与者、时间、处所、方式、结果等,并具体讨论了核心成分与别义成分的获得。最后得到“收”的语义,共17个义项。

【摘 要 题】汉语言文字学

【关 键 词】动作性语素/语义分析/构词分析/核心成分/别义成分/义项

【正 文】

    0.引言
    语素内部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语素的自由度不同,功能不同,语义性质不同,其语义分析的途径和方法都有可能不同。本文拟以汉语“收”为例,讨论动作性语素的语义分析问题。之所以选择“收”作为个案,是由于“收”的意义比较复杂,而且“收”在现代汉语中的绝大多数义位都是取得义,有较强的内部一致性。“收”在同一个义位上常常既可以充当构词语素,又可以独立成词,在分析过程中,本文将把成词和不成词两种情况一并考虑,统一分析。
    本文的语义分析基于语料库进行。我们在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语料库中截取了前1000例含“收”的例句,其中“收”共出现1069次,除掉8个表名物的“收”(注:这类例子如“石子田不仅保收,产量也比当地一般农田要高得多”、“一岁之收”、“晚熟者,苗长而收少”,“收”为收获的农作物义。),表动作行为的“收”共1061个,其中作单音词用的有305个,剩下的都是构词语素,其构词的具体情况见下表:    二元谓词  联合式:没收(87),收留(7),收入(79),收发(3),收拾(60),收敛(3),吸收(45),招收(2),收获(37),收看(2),收买(29),收容(2),收藏(28),收编(2),收集(26),收缩(2),接收(29),收订(2),验收(24),收载(2),收受(17),检收(1),征收(17),收付(1),收割(15),收监(1),收取(15),收掠(1),收购(14),收纳(1),收缴(12),收掖(1),收支(11),收复(1),收养(8),收掇(1),广种薄收(1),兼收并蓄(2)
    偏正式:丰收(27),收据(3),收成(12),收益(10),收录机(2),税收(9),抢收(1),收音机(8),麦收(1),收效(4),回收(1),岁收(4),收条(1),秋收(3)
    述宾式:收货(21),收租(2),收工(5),尽收眼底(1),收账(5),收市(1),收款(5),收税(1),收费(4),收兵(1),收场,(3),收益(3)(注: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收益”是偏正式,指生产上或商业上的收入,但在本文有关的语料中,出现了3例述宾式“收益”,指收取利益。例如:
    (1)船舶所有权,是指船舶所有人依法对其船舶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力。
    (2)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3)……也可以依法确定由集体所有制单位使用,国家保护它的使用、收益的权利;使用单位有管理、保护、合理利用的义务。),收队(1),收尸(2),收担(1),收摊(2)
    主谓式:喜不胜收(1),颗粒无收(1),见好就收(1),收放自如(1)
    述补式:收回(12),收服(1)
    一元谓词  联合式:收缩(2)
    从上表可见,“收”构成的复合词以联合式为主,并且“收”主要是一个二元谓词。说“收”是谓词,是就其词结构而言。据朱彦(2004),复合词语素多是在述谓关系的基础上组合成词,动作性语素在词结构的述谓关系中是一种谓词,可以带论元。以下是在复合词语素间述谓关系基础上概括和抽象出来的构词框架(formative frame):
    (1)a.收货 a—收—货
    b.收缩 (a—收)—和—(a—缩)
    框架中的“收”、“缩”是谓词,a“货”是论元。“收货”的“收”带两个论元,是二元谓词,“收缩”的“收”只带一个论元,是一元谓词。下面将对“收”的语义做具体分析。
    1.词结构与语素角色的投射
    词义是在语用环境中形成,又是在语用环境中不断变化的,因而词义可以并且应该在其使用环境中进行分析,这是我们词义分析的一个基本原则(朱彦,2005)。动词语境中对动词义影响最大的是其主体和客体角色(注:本文对动词角色的分类依据袁毓林(2002),其中主体角色包含施事、感事、致事、主事,客体角色包含受事、与事、结果、对象、系事。),而客体由于常常充当动词域内论元(internal argument,顾阳,1994),对动词语义的确定尤其起着关键性、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与动词类似的,动作性构词语素也应放到其使用环境中去分析,也应充分考察其主客体的情况以确定其语义。所不同的是,动词的参与角色存在于句法结构中,而动作性构词语素的参与角色首先存在于词结构中,要通过构词分析得到。例如(1)中“收”的主客体角色,都是在进一步剖析构词语素间的述谓关系上得到的。
    构词语素所带的论元有的被显亮(highlight),即实现为复合词表层的构词语素,如(1)中“收货”的“货”;有的被隐含(imply),即不在复合词表层结构上出现,如(1a)(1b)中的a。被显亮的角色语义内容是确定的,而被隐含的角色由于在词结构中没有确定的所指,其内容是不确定的,这势必影响到语素的语义分析。因而,单单依靠词结构本身来分析构词语素义是不够的,当词结构本身难以提供有关语素角色的足够信息时,应该拓宽考察范围,超越词结构,进入更大的语境中,借助词所在的句子甚至是语篇提供的信息来进行构词语素义的分析。这样做的理由是,动作性语素的隐含角色常被投射到句子中。例如:
   
    (2a)中“收”的隐含角色在语境中得到了投射,(2b)中“收”的主体被投射成空范畴(empty category),但其大致内容可以根据语境提示,凭借我们的知识与经验补出来(如补个“农民”)。在本文语料中,“收”的角色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在句子中得到了投射,有少数情况除外,这与词义引申有关。复合词词义引申的主要模式可图示如下:
   
    设是两个语素,构成复合词W,W的本义是A,后来A义引申出B义。由于本义A是在构词语素的意义上形成的,A与常常就有一种直接关系。而B是在A的基础上形成的,B与未必有直接关系。因而,要知道的语素义,应该考察A义,研究A义的语境,而不应该去考察B义,研究B义的语境。同理,研究“收”义应该考察诸如(3a)、(4a),而不是(3b)、(4b),因为“收”的角色在(3b)、(4b)中得不到投射:
    (3)a.连他一个“字”也分五钱八分,一年也从这一项上收入二百八九十两银子!
    b.营养水平往往是由家庭的收入决定的。
    (4)a.附近有不少收买旧衣的,背着竹筐,往来吆唤。
    b.陈氏在封地上收买民心,低进高出。
    还有其他一些原因,也会造成动作语素的角色得不到句法投射(注:构词语素的角色能不能得到投射,跟语素的角色与语素所在的词的角色是否一致有关。例如:
    a既是词“打更”的主体角色,又是语素“打”的主体角色,但“打”还多了一个客体角色b,b是一元动词“打更”所没有的角色,只存在于我们的经验当中,很难在语境中有所投射。
    构词语素的角色能不能得到投射,还与构词理据的明晰度相关,如果复合词的构词框架已不明,语素的角色也难以在语境中得到投射。例如“打秋风”虽然可以判定为述宾式复合词,可“打”和“秋风”组合成词的理据已失落,“打秋风”的构词框架已难以描绘,它绝不是“a—打—秋风”,“秋风”不是“打”的角色,“打秋风”理据失落,因而也无法在语境中找到“打”的角色。),但本文语料中的“收”没有这种情况,这里不多讨论。
    在语境中确定了“收”角色的具体内容,就可以对“收”展开进一步的分析研究了。
    2.意义的结构
    关于意义的结构,前人曾有“核心义素+限定义素”(蒋绍愚,1989)、“区别性义素+指称义素”(张联荣,2000)、“义值差+主训词”(王宁,1988;2002)等提法(注:王宁(1988;2002)的“义值差+主训词”只是释义语的结构,不是意义的结构。但我们认为,如果说意义在被表述出来后,即存在于表述它的词、短语、句子等种种语言单位之中,那么,释义语的结构是可以看作意义的结构的。),这几种提法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即把实义义位(content sense)的结构看作一种带核心成分(kernel component,简作KC)和别义成分(distinctive component,简作DC)的结构,我们将它归纳为:实义义位=核心成分+别义成分,即S=KC+DC。在动作义中,动作行为是核心成分,与动作行为相关的主体、客体、时间、处所、工具、方式、原因、结果等均是别义成分。
    核心成分和别义成分在义位中的重要性显然不是同等的,核心成分与义位最根本的属性或属类相联系,是意义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东西,别义成分则不然。因而在词典释义中,别义成分常常可以不出现,而核心成分必须出现。例如(下加双横线的是核心成分):
    【山沟】②山谷。(《现汉》(注:《现汉》指商务印书馆1996年《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下同。))
    【兴隆】兴盛。(《现汉》)
    以上释义只有核心成分,没有别义成分。
    由于别义成分常常可以不出现,实义义位的结构公式可以修改为:S=KC(+DC)。语义分析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寻求语义中的KC和DC的过程。下面将结合“收”的分析,具体讨论动作语素义中KC和DC的获得。
    3.“收”的核心成分
    在词典的语义表述中,动作动词的KC往往是该动词的上位词或同义词,例如“捞”的一个义项释为“从水或其他液体里取东西”(《现汉》),“取”是“捞”的上位词;“回收”的一个义项释为“把物品(多指废品或旧货)收回利用”(《现汉》),“收回”是“回收”的同义词。由此,寻找KC的过程可以转化为寻找动词的上位词或同义词的过程。在结构语义学中,同义关系和上下位关系是运用句子间的真值条件关系(truth-conditional relation)来确定的,即根据双向蕴涵(bilateral implication)来定义同义关系,根据单向蕴涵(unilateral implication)来定义上下位关系(Lyons,1968、1977;Palmer,1981;Cruse,1986)。据此,可以用替换法得到x的核心成分y。即,在x的语境中如果能找到x的同义词或上位词y来替换x,并且替换前的句子(注:在结构语义学著作中,句子之间是全等关系。但绝对的全等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实际上句子形式上的差别总要带来意义上的差别,包含不同词项x、y的两个句子只能是约等的关系,不可能达到意义全等。所以本文舍弃“=”而采用“≈”。)或的关系,那么y就是x的核心成分。问题是,真实文本中的句子往往带有各种特定条件,如特殊格式、焦点、重音、韵律、上下文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替换的进行,使得语感上明明具有同义、上下位关系的词语,在具体句子中却无法替换。因此,替换应在一种理想化的、无标记的结构中进行。石毓智(2000)曾提出一种无标记结构“施事+动作+受事”,但动作的参与者往往不限于施事和受事,还可以是施事和结果、致事和结果、主事和系事等,本文主张拓宽动词角色的范围,把“施事+动作+受事”改为“主体+动作+客体”。在替换前,应先把具体语境中的句子变为独立于具体语境的无标记结构“主体+动作+客体”,再行替换。下列(5)中的都是从真实文本改造而来的无标记结构,中可以用来替换“收”的词都是“收”某个意义下的核心成分:

    主体角色由于常常充当动词的域外论元(external argument,顾阳,1994),对动词语义的影响远远小于客体角色,因而替换常常可以直接采用省略主体的“动作+客体”格式,如(5c)。
    构词语素义的核心成分也可以用替换法得到,但不成词语素和它的主体、客体之间有时难以构成一个通顺流畅的符合日常语言习惯的无标记小句,例如:
    (6)a.*一家六口收三千多元(“收”来自“收入”)
    b.*收雅克萨城(“收”来自“收复”)
    c.*国家安全机关收证据(“收”来自“收集”)
    为了解决这一困难,我们把无标记结构的标准放宽,即在寻找构词语素义的核心成分时,无标记结构不要求必须是一个合格的小句,它可以不太通顺,不太合乎搭配习惯,只要带有相应的主客体就行,或者说,它能展示出构词语素的主客体状况就行。由此,(6)中“收”义的核心成分可以通过替换,确认为“得到”、“取回”、“把聚集到一起”:
   
    c.国家安全机关收(集)证据≈国家安全机关把证据聚集到一起
    通过替换,我们为语料中的“收”找到以下核心成分:1)接到;2)取回;3)缴没;4)接受;5)把……聚集到一起;6)取要;7)获得;8)放;9)吸取;10)停止;11)选录;12)紧缩;13)使紧缩;14)拘捕;15)撤回。核心成分是语义的中心,应在确认核心成分的基础上考虑别义成分的差异,从而得到特定义位的准确、概括的语义内容。
    4.“收”的别义成分
    Biber,Conrad & Reppen(1998:5)基于语料库的研究相信,词的意义特征可以从它们与其他语境特征的系统关联,即“关联格式”(association pattern)上观察到,分析这些关联格式有助于揭示词义,但没有具体交代关联格式究竟是什么东西。从其论述看,跟语言因素有关的关联格式应主要是指词语的搭配,且主要是邻近搭配(adjunct collocation)。但我们认为,关联格式应不仅限于邻近搭配,仅就动作义而言,关联格式还应该包括能反映主体、客体、时间、处所、方式、结果等别义成分语义内容的各种语言形式,包括词、短语、小句、复句等。下面将从关联格式入手、详细考察“收”的别义成分。

    (一)主体、客体
    动作语素义中主、客体成分的关联格式即是语素的主体和客体论元。语料显示,“收”在成词与不成词两种用法下,其主客体常常是一致的。例如:
    (8)a.家具上都有机关的铝牌编号,于是(他们)统统收走,倒也名正言顺。
    b.政府的人来了,窑洞被包围了,自己的买来的全没收了,完了,完了,人们傻眼了。
    c.航管站应当收缴进入水道的小艇,给予处罚;至少也应阻止其下江游弋。
    (8)中“收”的核心成分可以通过替换法确定为“缴没”。“收”在(8a)中是词,在(8b)、(8c)中是构词语素,但其主、客体是一致的:主体都是施事性的行为者,客体都是物。
    “收”在成词与不成词两种用法之下,主客体常有一致现象,即使出现不一致,也可以对它们进行一定程度的概括,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把成词与不成词两种情况合起来考虑,从而概括提炼出“收”语义中的主体和客体。
    “收”的主体比较简单,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人,语料中比较特殊的主体有两类:1)生物体,如“植物吸收养分”;2)施事性的国家机构或其代表,如“各府州县每岁收粮五十万石”、“天子向诸侯征收贡赋”。
    “收”客体的复杂性远远高于主体,必须最大限度地把这些复杂的客体概括到一起。例如“收”核心成分为“取回”时,所带的客体种类繁多,这些客体大致分为三类:
    1)放出去的东西:如“收回晾晒的衣服”、“收起鱼钩”、“把铸钱的大权收归中央”、“收回双臂”、“收回原话”、“收住笑”、“收回目光”、“收起你的坏脾气”、“收心”等。虽然“放”这些客体的具体方式不同,有的“晾”有的“抛”,有的“展开”,有的“说”,但都可以归结为“放”。“收住笑”、“收起坏脾气”、“收心”等中的“收”,可以作为隐喻用法概括到“取回放出去的东西”这一意义中去。
    2)借出去的东西:如“收回出租的房屋”、“收回贷款”等。
    3)用出去的东西:如“回收投资”。
    由此,“收”在核心成分为“取回”时,所支配的客体可以概括为“放出去、借出去或用出去的财物等”。
    如上所述,我们可以把“收”在各种用法下、与不同核心成分相联系的主体和客体做出最大限度的概括、提炼,得到“收”各义位下的主体和客体。

    (二)其他别义成分
    在动作语素的语境中,动作行为的主客体通常以语素必有论元(obligatory arguments)的形式(包括实体论元和空论元)出现,与语素关系稳定。而与动作行为相关的处所、时间、方式、目的等环境成分(circumstantial elements)既能以各种形式(如词、短语、小句、复句等)出现,以不同的频率出现,也可能根本不出现(朱彦,2005)。也就是说,表示动作的处所、时间、方式、目的等内容的关联格式是语素语境中可有的、不稳定的因素。因而,在确认处所、时间、方式、目的之类的别义成分时,不能完全依赖关联格式,常常需要结合语料分析和研究者的语感、经验。
    例如“收”有一个意义是“把东西放到妥善的地方”,其中“妥善的地方”是语义中的处所成分,它是怎么得到的呢?这一成分其实在语境中已有所体现。“收”在这一意义下共有18条用例,其中有7条出现了表示处所的关联格式。例如(划线部分为处所):
    (9)a.这时他已把枪收掖在腰包了。b.先把这十张灯收到厢屋里去。
    有些例子没有出现这种关联格式,例如:
    (10)a.把钱收好了!b.凡有鸟笼的,都要收起来,因为土匪大哥看见不高兴。
    但从(11)(12)可以看到,(10)的“收”义中仍然存在一个处所成分,并且这一处所应该是说话人认为稳妥的地方。否定任何一点,都会造成不可接受的句子。例如:
    (11)a.把钱收起来,放柜子里去。b.*把钱收起来,随便一扔就行。
    (12)a.把鸟笼收起来,放到土匪大哥看不见的地方去。
     b.*把鸟笼收起来,放到土匪大哥一眼就能看见的地方。
    (11b)的“随便一扔”显示出说话人在主观上否定了“收”客体放置到某一特定处所的必要性,(12b)“一眼就能看见”否定了“收”放置客体的处所的稳妥性,因而(11b)、(12b)都难以成立。可见,(10)中的“收”义同样包含处所成分。
    有些语义成分在语境中几乎找不到关联格式。例如“收”的另一意义“接纳使成为己方的一员”,其中“使成为己方的一员”是词义中的结果成分,但这一成分在我们的语料中找不到任何关联格式:
    (13)a.他爸爸是志愿军战士,在朝鲜牺牲,他妈妈后来也去世了,是芦花妈妈收养了他。
    b.老猎人既未向它开枪,也没有任何要收留它的表示。
    c.最好的办法还是收个徒弟。
    d.她这个幼儿园不招收外单位的孩子。
    如果只是由于找不到“使成为己方的一员”的关联格式,就删除结果成分,把词义仅仅表述为“接纳”的话,显然宽泛而不贴切。“接纳”是多义词,还有“接受个人或团体参加活动”的意义(展览会每天接纳上万人参观),以及“采纳别人的建议、意见”义(他接纳了大家的意见)(参看《现汉》“接纳”条),显然“接纳”的以上两种意义(13)中的“收”均不具备。可见(13)中的“收”还应该包含某些别义成分,以使之与其他的“接纳”义相区别,这一别义成分就是“使成为己方的一员”,它可以根据日常经验从语料中推知出来。日常经验告诉我们,收养某人就是把某人当作家庭的一员,收留某人也是把某人当作家庭或集体中的一员,收徒弟是把某人作为师门下的一员,幼儿园招收孩子就是使某些孩子成为幼儿园这一集体中的一员。由此,“使成为己方的一员”应该是(13)中“收”义的结果成分。
    从以上分析可见,语素“收”主、客体以外的别义成分,在语境中也会表现为一定的关联格式,但这些关联格式出现的频率往往不是很高,有时甚至根本不出现,研究者需要结合自身的语感以及对语料的细致分析来找到这些别义成分。
    5.“收”的意义
    通过语料分析以及对核心成分、别义成分的归纳、概括,本文把“收”的语义为以下义项,义项大体按其在语料中的出现频率以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
    ①接到发出的信号、物品等:电视机~不到节目|~到一封信|接~。②把成熟的农作物大批地取回来:田里刚~完庄稼|丰~|~获。③强行缴没别人的财物:~缴|没~。①把分散的或摊开的事物聚集到一起:每年都进山~药材|废品~购站|~集|~场|~摊儿。⑤付出某种行动后获得相应的回报:因材施教才能~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每月能~入近万元|~益。⑥接受别人给予或交来的东西:这点儿心意您就~下吧|~银员|~据|验~|。⑦索取一定款项以作为条件或回报:父亲做买卖,他帮着~钱|~房租|~取回扣。⑧国家、政府向民间取要财物以充国库:征~|税~。⑨接纳使成为己方的一员:~徒弟|~养|招~。⑩把东西放到稳妥的地方:把钱~好,别弄丢了|~藏|。(11)物体把外界物质吸取到内部。比喻采纳别人有益的意见、观点等:吸~|兼~并蓄。(12)把放出去、借出去或用出去的财物等拿回来:衣服晾干了记得~回来|银行要~贷款|回~◇~起你的小姐脾气吧|~心。(13)停止某项活动;撤回人员:~工|~操|~市|~兵。(14)出版物选录文章、资料等:这本词典~了7万多条词语|~录。⑩事物紧缩;使紧缩:他紧紧~着嘴不说话|我们家乡的包子是不~口的|~缩。(16)取回属于自己的东西:~复。(17)拘捕:~监。
    尽管对相近意义作了归并,得到(11)(13)(15)那样的义项组,但本文的义项似乎还是“偏多”,有17项,而“收”在《现汉》、《汉语规范词典》(语文出版社,2004年)中只有8个义项,在《应用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0年)中只有11个义项。这不奇怪,义项划分的细致程度是有等级的,详解词典或专门的、专著对义项的划分应当细致,普及型的、小型的词典划分义项时则应多作概括,“因此对义项划分的评价应该结合词典、研究论文、专著的性质任务来考虑”,(符淮青,1996:189)。本文的语义分析是服务于专题研究的,拟通过“收”的个案研究,为动作语素义分析探索一条理论上、操作上均切实可行的路子,因而义项的分割趋于细化。在实际应用中,以上分析结果完全可以根据实际要求进行调整。比如要服务于机用语义词典,则可以在上述基础上再行细化,如把(12)的比喻义单设义项:控制(感情或行动),把(15)的自动义和使动义各自独立为义项。如果是服务于中型词典,则可以再归并义项,压缩篇幅,归并的原则就是核心成分意义相近,别义成分也能概括到一起。下面是我们的归并:
    (一)接收发来的或给予的东西:①⑥
    (二)把属于自己的或有权取的东西取回来:②(12)(16)
    (三)强制性征收或缴没财物等:③⑧
    (四)获得回报;索取利益:⑤⑦
    (五)接纳、吸收(人员、意见等):⑨(11)(14)
    (六)把分散的或摊开的事物聚集到一起:④
    (七)把东西放到妥善的地方:⑩
    (八)停止某项活动;撤回人员:(13)
    (九)事物紧缩;使紧缩:(15)
    (十)拘捕:(17)
    假如要编纂供初级学习者使用的词典,如小学生词典之类,则可以在上述的归并之外,再删除一些低频的义项,如(17)(15)等。
    6.结语
    词义研究在和西方均有悠久的,而在当今中国语言学界则属于比较薄弱的领域,其原因除了语义研究本身固有的难度以外,还包括两个重要方面:(一)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二)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分析方法。随着语言研究的深入以及语言工程实践的推动,词汇语义学成为当今语言学中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热点,研究者越来越注重吸收语言学其他学科领域如句法学、认知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语言学等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来充实词汇语义研究,也越来越讲究分析过程的可观察性、可操作性及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可验证性,尤其强调要在词语的使用环境中观察词义成分的差别,而不是仅仅依赖于内省的直觉判断。这是一个可喜的趋势。在此我们还要补充一点,即Wierzbicka(1985:5-6)所倡导的理论探讨与大量经验分析的结合:“对具体词汇资料的严格分析需要一个经过了深思熟虑的理论框架,而一个理论框架如果不是建立在一个坚实的经验基础之上,是没法达到深思熟虑的。所以需要两者的结合。”总之,词汇语义研究要重视理论,讲究方法,注意理论探讨与经验分析的结合。本文即是在上述词汇语义学发展背景及研究思路下所做的一个尝试。

【】
    [1] 程雨民2001《汉语以语素为基础造句》(上),《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第1期。
    [2] 董秀芳2002《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四川民族出版社。
    [3] 符淮青1996《词义的分析和描写》,语文出版社。
    [4] 顾阳1994《论元结构理论介绍》,《国外语言学》第1期。
    [5] 蒋绍愚 1989《古汉语词汇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6] 石毓智 2000《汉语的有标记和无标记语法结构》,《语法研究和探索》(十),商务印书馆。
    [7] 苏宝荣 2000《词义研究与辞书释义》,商务印书馆。
    [8] 王宁 1988《论词义训释》,《辞书研究》第1期。
    [9] ——2002《单语词典释义的性质与训诂释义方式的继承》,《中国语文》第4期。
    [10] 王惠 2003《从组合特征看现代汉语名词词义单位划分》,《语言学论丛》第二十七辑,商务印书馆。
    [11] —— 2004《现代汉语名词词义组合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
    [12] 袁毓林 2002《论元角色的层级关系和语义特征》,《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
    [13] 张联荣 2000《古汉语词义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14] 朱彦 2004《汉语复合词语义构词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15] ——2005《取得动词释义研究》,北京大学博士后工作报告。
    [16] Biber, Douglas, Susan Conrad & Randi Reppen 1998 Corpus Linguistics: Investigating Language Structure and Us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ty Press.
    [17] Cruse, D. A. 1986 Lexical Semantic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8] Lyons, John 1968 Introduction to Theoretical Linguistics. Cambridge: Cambrdge University Press.
    [19] ——1977 Semantics, Ⅰ& Ⅱ.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 Ralmer, F. R. 1981 Semsmtics(second edi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1] Wierzbicka, Anna 1985 Lexicography and Conceptual Anaysis. Karoma Publishers,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