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运用系统思想从竞争的“红海”走向非竞争的“蓝海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陈春晓 时间:2013-02-15
    论文关键词:系统论 竞争 非竞争 发展战略 
    论文摘要:本文从分析系统论中系统的根本属性入手,主要探讨了企业如何以系统思想为指导,寻找变恶性的竞争为非竞争性的合作,从而走出竞争的“红海”走向非竞争性的“蓝海”的发展战略。   
  中国经济经历了二十几年的高速发展,国内各行业已逐渐成熟,在已知的市场空间中行业内竞争激烈,产能过剩,相互争抢日益缩减的利润额,企业陷入血腥的“红海”竞争当中。企业要寻求更高的利润增长,进一步要获得可持续的发展,一种方式是在“红海”中试图超越对手,去攫取已知需求下的更大的市场份额,另一种方式就是走出“红海”,拓展新的非竞争性的市场空间——“蓝海”。 
  “红海”中竞争的激烈源于国内企业边界、行业边界甚至产业边界的过分明晰与确定,企业没有产业系统的概念,更谈不上从更大的经济系统去认清自己,片面地认为自己的利润下滑都是竞争对手造成的,想尽一切办法打击对手,对手也用同样的方法对待,结果行业内的竞争愈演愈烈,最终演进为恶性竞争。企业应该从系统论理论出发,在对系统的本质属性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在系统思想指导下去寻找企业走出竞争的“红海”走向非竞争的“蓝海”的方法。 
  系统论是美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L.Von.Bertalanffy)创立的,系统是指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用系统思想来观察现实世界,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系统是普遍存在的,整个世界就是系统的集合。 
  一、系统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属性 
  1.层次性。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一个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就是一个系统,该系统本身又可看作是比它更大的系统的组成要素,我们称之为子系统,若干子系统又可以构成更大的系统,这就构成了系统的层次性。 
  企业自身是由生产、营销、管理等多个子系统构成的系统,它又是比它更大的产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产业系统则是经济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产业系统通常表现为产业链,顺着产业链的上下游方向有多个结构层次(即环节);同一层次上又有N个企业子系统存在,构成一个行业系统,这些同层次上的企业子系统就是我们所说的行业内的竞争对手。 
  2.整体性。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系统中各构成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系统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各要素性能好,系统整体性能不一定好;如果各要素实现有机组合则系统的整体性能可以大于各要素的单个性能之和,这就是1+1>2的协同效应。因此在处理系统问题时要注意研究系统的结构各功能的关系,重视提高系统的整体功能。 
  处在产业系统同一层次的企业,仅着眼于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一味地打压对手,可能赢得暂时的竞争胜利,但是没有人可以长期地占有优势,迟早会被更强的对手打倒。血腥的“红海”竞争可能做大做强了单个企业,但是加大了产业系统的内耗,使产业系统整体缺乏发展空间和扩张能力,同时也限制了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应当从产业系统的整体功能出发,认清自己的产业地位,树立共赢和非竞争的理念,处理好与产业系统中上下左右的其他组成要素的关系,实现产业系统的协同效应。再进一步从经济系统的整体性出发,与行业外的企业联合,实现经济系统的协同效应。 
  3.关联性。系统与其子系统之间、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关系。这一点和系统的整体性是密不可分的,正是由于系统中各要素的相互关联,才使得系统成为一个整体,系统协同效应的实现才成为可能。 
  从系统的关联性我们可以看出在企业发展的空间中非竞争性“蓝海”必然存在。在产业系统中企业与行业内的竞争对手之间绝不只是相互制约的竞争关系,还必然地存在着依存关系,存在着合作的必然性。同样,置身于经济系统中,企业也存在着与经济系统的其他组成要素的合作性。 
  4.适应性。一个系统和包围该系统的环境之间通常都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外界环境的变化会引起系统特性的改变,相应地引起系统内各部分相互关系和功能的变化,系统必须具有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通过系统中要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以及系统本身的调节作用,调整系统内各要素之间、各要素与系统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使系统达到新的稳定状态。 
  当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应当适应新的环境条件,寻找到与竞争对手、与产业系统的其他组成部分、与整个经济系统的其他要素的新的共存状态,才能使企业所在的系统达到优化状态,企业才能在产业系统中谋求进一步的发展。 
  我们研究系统的共同属性,不仅在于认识系统的特点和规律,更重要地还在于利用系统、组成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去控制、管理、改造或创造一个系统,使它的存在与发展合乎人的目的需要。具体到经济系统和产业系统,最终的目的就是实现系统资源的最优配置,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对于企业的管理者来说可以控制、管理、改造或创造的系统是企业自身,企业要从自身系统出发,认识到:为了达到产业系统乃至经济系统的优化状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内在关联性对各子系统的合作性有着必然要求。在产业系统中,目光要突破企业自身的边界,把自身和竞争对手视为产业系统的子系统,把与对手的竞争关系转换成合作关系;进一步突破行业边界,再突破产业边界,放眼整个经济系统,树立与非竞争对手共同营造和谐、共赢乃至多赢的理念,在比自身更大的系统的发展中寻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正是企业走出激烈的竞争“红海”走向非竞争的“蓝海”的发展战略。 
  二、在系统思想指导下企业走出竞争的“红海”走向非竞争的“蓝海”的战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1.在产业系统中找准产业链的关键控制点。在任何产业系统中,利润往往集中在产业价值链的某个环节上,像计算机业集中体现在微处理器、房地产业体现在销售环节,控制了这样的关键环节,就掌握了竞争的主动权,也掌握了暂时将竞争者甩在后面而独占“蓝海”的控制权。企业最好能够将自己定位在产业链的关键控制点上,获得产业控制力,进而赢得产业位势,也就获得了一段时间内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才能进一步寻找和制定更合理的长期发展战略,否则只能受控于关键点的控制者。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