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东莞市农业技术推广的思考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春秀 时间:2015-01-02
  摘要分析了东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结合东莞市实际,提出完善东莞市农业技术推广的措施。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问题;措施;广东东莞
  
  1东莞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1.1农技推广体制滞后
  2001年改革后的农技推广机构,属市镇2级多头管理,容易产生政出多门,用人制度不够民主,分配制度不够合理,指标式任务管理明显,管理混乱的局面。存在挤编占编现象,把农技推广机构的编制用于安置其他部门人员。在人员编制过程中,市级农业推广机构的在职农业技术人员为161人,在职在编有127人,占78.9%;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842人,在职在编有390人,仅占46.3%。此外,一些农业技术人员无心专于工作,而是将工作重心放到与政府相关的社会事务的管理上,形成了在其位不谋其职的尴尬局面。
  1.2农技推广队伍不稳定,整体素质不高
  从目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队伍构成看,整体上还不够稳定、整体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技术专门人才数量相对较少。2007年平均1万hm2 72名农业技术人员,相比发达国家如日本270名,美国330名,东莞市农业技术人才还是比较缺的。二是专门人才职称结构比例失调,人才分布不均。主要是中高级人才所占比例少,2008年,中高级职称人数仅约占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在职人员的9.4%。市级与镇级中高级农业技术人才分布不均匀,市级持高级职称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有13人,而镇区无一人。从学历层次来看,2008年市镇2级大专以上的的农业技术人员有300人,仅占总数的29.9%。
  1.3农业技术市场发育不全
  近年来,虽然市级农业科研领域的大批农业科技成果先后被鉴定,但农业科研推广与应用仍然较低,农业科研成果绝大部分被闲置于科研机构而没有转化为生产力,科技进步对全市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只有55%,略高于全国农业技术1/3的推广率,但相比发达国家高达70%以上的推广率,还有很大一段距离。还有的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只是争取研究经费的陪衬。科研过分依赖土地生存,依靠财政吃饭,科研力量不足,科技研发能力低,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足,效益不高。科技与经济效益不成比例。
  1.4农业生产规模小,推广对象即劳动者的素质低下
  据有关部门统计,在农业从业者中,小学及以下学历程度的占65%。而且多是一些农业知识缺乏、传统思想相对保守的老一代农民,或是来自其他省市以谋生为主的代耕农。以农业重镇洪梅镇为例,全镇2个较大蔬菜生产基地的40多名种植户中,99%以上是来自其他省市的代耕农[1]。在许多镇区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小打小闹式以户为单位的传统农业耕种所占比例较高。农业生产还没有形成理想中的产业化与园区化。
  1.5总体投入经费不足
  近年来,东莞市财政对农业科技专项投入的比例约占对农业投入的2.5%,约为500万元左右。按国际惯例计算农业研究经费占农业GDP的份额,即为农业科研投资强度(ARI)[2],2007年东莞市的ARI约为0.23,与20世纪90年代的低收入国家的农业科研强度相当,与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ARI为2.42相差甚远。
  2原因分析
  2.1农业基础地位意识淡化
  2.1.1农业经济性质决定了人们的意识。农业生产周期相对较长,投入与产出比例失调,回报率低,相对于工业及金融投资,农业存在明显弱势,这是决定人们农业基础意识淡化的主因之一。随着改革开放与工业化的进程,东莞市的耕地面积越来越少,农业从业劳动力也在逐年下降,这与当地的农耕意识与快富思想有很大关系。一些村委会为了致富增收,不惜牺牲农田保护区搞招商引资,建厂房设工地,搞工业化生产,从而导致农业耕地急速递减[3]。
  2.1.2“耕田无用论”老套思想的左右。一些农村地区仍然存在“耕田无用论”的老套思想,认为农业是没有出息、低贱的行业,这就产生了本地人不愿从事农业生产而以外来民工代耕的现象,即使是存在本地农业从业者,也是一些老弱病残者不得以而为之的选择。
  2.1.3政府的轻农思想。政府管理者也存在轻农思想。东莞市委、市政府曾以污染环境为由出台禁养生猪的政策令,曾一度引起了全国上下的热议。禁猪令的实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畜牲业给本市带来的环境压力,却大大制约了农牧业的发展与壮大[4-7]。
  2.2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职能弱化
  2.2.1农技推广主体职能意识薄弱。机构改革后的农业技术服务中心职能被定位为: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动物防疫检疫、农产品质量检测、农业信息化和教育培训等工作。实际上这些职能并未充分发挥出来,一些农技推广机构对本身职能认识不够到位,通常是以完成上级任务或走过场的形式去开展推广工作,没有发挥真正的服务职能。
  2.2.2机构人员设置混乱,间接弱化农技推广职能。农技推广机构承担的政府事务与其本身职能相混淆,一些农技推广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并非农技推广事业的领军人而是行政事务的代表,其工作重点不是集中于如何提高农技推广水平,而是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党政工作上。农技推广机构占编、挤编现象严重,造成在位不在职或在其位不谋其事,也弱化了职能。
  2.3缺乏人才选拔、考核激与励机制
  特别是镇级机构,对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的选择、考核与激励缺乏一套完整的机制。在人才的选择上,还存在走关系、用人唯亲的现象,一些镇级机构成为了某些领导安置亲朋戚友的家族生意。由于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公共事业性,决定了对农业技术人员的管理体制,以完成任务或走过场的形式去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工作成效如何并不构成对他们业绩或收入影响。另外,农技推广人员之间缺乏竞争机制,这是所有农技推广机构存在的普遍现象。没有形成人才淘汰制度,一些农技推广人员一旦入了编就可以高枕无忧,因缺乏竞争而缺少动力,制约了农技推广工作全面有效地开展,也限制了优秀人才的晋升及发展空间,造成人才的流失,导致整个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不够稳定。
  2.4农业科研、推广机构与农业生产脱节
  农业科研项目没有较强的针对性,一些农业科研项目常常成为搏取经费的凭据。因为针对性不强,一些农业研究成果也成了与实际农业生产无关的摆设。同时,由于科研人才力量的欠缺,一些农业生产中急需解决的科研问题始终得不到根本解决。如一直困扰东莞市香蕉生产的“黄叶病”科研项目,历经数年试验,至今仍未找到最终的解决方案。农业科研机构与推广机构之间联系不够紧密,“各自为政”的现状影响了农业科研对农业生产的贡献,限制了农业科技市场的发育,造成农业技术市场发育不良。
  3完善东莞农业技术推广的措施
  3.1发展以政府为主导,多种农业组织并存的推广形式
  3.1.1发挥农技推广机构与其他协会组织的共同作用。充分发挥农业科研推广机构的作用,采取与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及农户挂钩的方式,增强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协会的作用,以培育专业户、科技示范户、“能人”为基础,推动农业技术、信息、生产资料供应,完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提高合作组织的专业性与实用性。培育民间农产品市场,发挥经纪人的作用,将农业技术生产与市场紧密联结,充分发挥中介、延伸与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