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的现实投射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程婧 时间:2013-05-01

  2.2 危机形成的机制
  马克思系统考察了经济危机产生和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实现条件,并从中探讨出其规律性。正如马克思在《商品和货币》中所论述的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基本前提,也即是商品通过一系列运作(特别是购买劳动力)完成了向货币的转化,在转化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酝酿了经济危机产生和发展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在简单商品流通的过程中还不能爆发为经济危机,因为条件还不成熟,但是经过一系列条件的运作,这种危机的一般可能性在资本的运动中就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它只有在本身同时就是再生产的流通过程中才获得可以表现出来的基础。如《资本论》第二卷考察了资本的流通过程。马克思在第一篇《资本的形态变化及其循环》中分析了资本循环的三个公式,即货币资本的循环过程、生产资本的循环过程和商品资本的循环过程。马克思认为,产业资本正常运行的条件是所有这三种循环保持统一,并且每一种形式都能顺畅地完成自己的循环。他从分析资本循环中得出重要的结论:只有在三个循环的统一中,才能实现总过程的连续性。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对抗性质和无政府状态,这种连续性遭到不断的破坏。在第二篇《资本周转》中,马克思揭示了危机的周期性及其物质基础。这种由若干互相联系的周转组成的包括若干年的周期,为周期性的危机创造了物质基础。这次经济危机的产生和发展就完成了从可能态向现实态的转变,只要条件和时机成熟就会毫无疑问地、周期性地爆发为经济危机。
  2.3 危机解决的方法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仍是资本主义自身无法克服的痼疾,因此,经济危机爆发的各种条件依然没有改变,经济危机产生的土壤也不可能根除。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为全面解读当前的金融、经济危机提供了最有说服力的理论依据。加拿大多伦多约克大学政治学教授里欧•帕里奇的文章说,马克思甚至还为经济危机的爆发开出了解救“药方”。马克思开出的第一个“药方”: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无可避免会导致社会的疏离,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剩下赤裸裸的个人利益和金钱交易,两极分化令社会涌现大批无家可归的贫困者。这种赤裸裸的疏离和剥夺也会使社会中各成员起来进行斗争,去建立取代资本主义的另一种制度,这也是马克思开出的最为激烈和彻底的一个“药方”。马克思开出的第二个“药方”是号召金融市场的公有化,“通过拥有国家资本和独享垄断权的国家银行,把信贷集中在国家手里”(《共产党宣言》)。这次金融危机所暴露的有关资本主义的荒谬性,甚至已超越了金融领域。马克思的第三个“药方”是提倡打破“以资本主义市场手段解决一切问题”的逻辑,转而利用国家集权的机构解决诸如气候变化等问题。最后,在第四个“药方”中,马克思呼吁世界各经济体,为了应付目前的金融危机,应以团结一致的行动取代钩心斗角。但与此同时,新的变革却必须从各国内部做起。因各国国情不同,变革的措施也要考虑客观实际,但变革的决心是不可或缺的。 
    3 马克思危机理论的当代启示
  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制度本质的分析思路和基本观点,为我们解析这场美国金融危机及其引发的全球性危机,以及思考如何有效规避、防范危机提供了重要启示。
  第一,要从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商品交换的矛盾为出发点来分析和认识资本主义制度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深刻探讨这场国际金融危机的内在原因及其制度本质。资本主义制度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潜伏在商品和商品交换的内在矛盾中,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决定了在进行广泛的商品交换的过程中,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是商品交换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是指劳动具有私人性质,因为在私有制的条件下,生产商品者占有生产资料,生产多少,怎么生产以及如何分配都是他私人的事。社会劳动是指劳动具有社会性质,在社会分工条件下,生产者生产的产品不是供给自己消费的,它是为他人和社会需要而生产的,是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要解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就必须通过商品交换。而在交换的过程中所显现出来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的矛盾实际上都根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对抗性和不可克服性,也是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深入探讨和研究国际金融危机的实质和深层原因,要把视角着重于社会制度的层面之上。这场国际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演变的集中反映。国际金融危机说明资本主义是必然走向和趋势,但从现阶段来说,在各国政府各项措施的运作之下,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又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的,但资本主义正是在一次次的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中走向衰落的。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