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阶段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存在的问题及经营策略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幽晔 时间:2013-07-26

  [摘要]当今世界金融正进入一个跨国界竞争的新时期,银行国际化经营已成为当今世界银行业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一个国家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业绩和其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地位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些差距,为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必须加快国际化经营的步伐。本文从国内外商业银行国际化程度比较入手,分析和探讨了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带来的压力及机遇。
  [关键词]商业银行 国际化 经营 策略
  
  一 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现状
  
  (一)大型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定义
  商业银行外国际化指的是一国银行从封闭的发展模式走向开放的国际市场的过程,而此过程并非局限于本国银行向外发展,其包括本国银行的对外发展及对外国银行进驻本国两方面。即商业银行国际化包括本国商业银行的跨国经营发展与外国银行进入本国市场经营。
  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是指银行按照国际规则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直接或间接加入全球性金融服务。主要表现为银行通过大规模在海外开设分支机构或建立代理关系,形成全球性的服务网络,在国际范围内从事金融服务,实现以资本国际化为特征的跨国经营。具体来说,国际化银行的业务活动主要在国际市场,服务网络覆盖全球或世界主要地区,主要服务对象是进出口公司及跨国公司,金融产品实现了高度的标准化和市场化,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进行金融合作与竞争。
  目前,我国银行业竞争激烈,各中小银行增势迅猛,市场占有份额持续攀升,在我国金融市场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然而在金融结构中占有绝对主体地位的仍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即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因此,本文对大型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研究重点在于研究国有商业银行。
  
  (二)四大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现状
  当前,世界金融正进入一个金融资本跨国界竞争的新时代,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业绩及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地位不但成为了体现一国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而且也使国际贸易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成为全球金融发展趋势中的重要特征。我国商业银行实现国际化经营是我国经济日益融人全球的必然结果,同时也使银行战略转型及应对国际竞争的内在要求。
  我国“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逐步发展我国大型跨国公司和跨国金融机构,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但就目前而言,银行海外机构主要集中在我国的香港、澳门及新加坡等地区,仅少量分布于纽约、伦敦等国际金融中心。同时,业务范围和经营规模小、客户群体小。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方式主要为:(1)经营数目较多的海外代理行网络以及各类业务联盟。(2)直接开设分支机构。近几年来,随着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经营方式也趋多样话,逐渐开始在境外发行债券和上市,或者参股建立合资银行。
  目前,我国四大国有银行中,中行近四成利润来自其海外机构,截止2007年三季度末已在28个国家和地区设有669家海外网点,同时收购新加坡飞机租赁公司作为参与国际金融租赁业务的平台。
  工行自09年底已将营业机构延伸至全球20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分支机构总数达162家,境外机构总资产达491亿美元,近年来先后收购印尼哈里姆银行、澳门诚兴银行和南非标准银行股权。
  建行截至2010年6月末,建行海外业务总资产为2536亿元(人民币),目前,已在香港、新加坡、法兰克福、约翰内斯堡、东京、首尔、纽约设有7家分行;在香港拥有两家全资子公司;在伦敦设有全资子银行;在悉尼设有代表处,还与近130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多家银行建立了代理行关系,加入了万事达卡(master card)集团,利用代理行的网络延伸自身的服务渠道,全球客户服务能力有了显著提升,初步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运营的全球化经营目标。
  农行在中国四大银行中,最后一个在西方国际金融中心建立分支机构。与其他三大国有银行不同的是,农行海外分支将主攻大宗农产品及其衍生产品的交易。农行在香港、新加坡设有分行,在伦敦、东京、纽约、法兰克福、首尔与悉尼设有代表处,参加了亚太地区农贷学会和国际农业信贷联合会。
  
  (三)商业银行国际化的动因
  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是在商业银行自身的主观努力和国际国内相关的制度、政策、法律和相应的经济金融基础下进行的,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
  长期以来,我国四大国有银行一直占有巨大的市场份额,处于垄断地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为促进金融市场的竞争和效率引入银行业的国际化能加速金融业的市场转变。同时,相对于业务活动处于优势地位的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为其提供了更广大的市场。当各国经济状况不同或者金融市场动向不一致时,商业银行由于国际化使自身业务形成的多变化能减少银行利润水平的波动,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不仅是为获利,也是为了避险。银行设立海外分支机构可以以低成本了解各区域客户的财务信息及需求,及时调整自身的战略方针,多样化的经营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降低经营成本。跨国银行选址一般都在伦敦、东京、纽约等主要国际金融中心,良好的金融环境同时为商业银行提供了优惠的税收政策,更为及时的商业信息。
  
  二、现阶段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存在的问题
  
  (一)业务种类单调,创新能力薄弱
  我国商业银行业务范围单调,长期以来依赖传统的存贷款业务。虽然利息净收入在国内外银行收入中均占有较高的比例,净利息收入至今仍是各国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不同的是在我国商业银行的总收人中利息净收入占比在75%~85%左右,而一般国际大型银行的利息净收入占比在55%至60%左右。随着银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不积极寻找新的收入来源将处于竞争中的弱势地位。非利息收入成为目前西方发达国家银行的一种重要业务,很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全部收入比重已超过50%。我国开办的非利息业务收入一般由加工业务、交易业务、咨询业务组成,大部分业务如支票加工、资金转移、经纪代理等耗费成本高但回报较少。同时,各非利息收入业务产品的服务范围单一,导致社会公众对此方面业务无兴趣。这也说明从事非利息业务的工作人员素质和能力有待提高,不能一味的复制发达国家的业务产品,应做到因地制宜,推广出符合我国甚至海外当地公司及社会公众需要的非利息业务产品。
  
  (二)经营模式不利于国际化发展
  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可分为两种,即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这两种模式各有利弊。目前我国采用的是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这是由我国当前的国情决定的。而美、日等国商业银行从混业走向分业,再从分页走向混业说明在选择经营模式时一定要根据当时国际发展所处的阶段及金融业在此阶段的作用。由于我国正处在发展和转型的时期,选择分业经营能起到降低风险的作用,但单一的业务使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上竞争力处于弱势地位。
  
  (三)境外机构数量少、规模小、国际化水平低
  目前我国只有中国银行在海外拥有较广泛的分支机构和服务网点,其他银行在海外的分支行极少,这对外汇资金的调拨、国际金融市场信息的收集、资金的拆借等都不利。这样既影响外汇资金的使用效益,制约中国跨国银行业务向纵深方向发展,也使我国银行难以跻身于世界跨国银行的前列。   
  (四)资本金充足率低。盈利能力差
  2009年以来,随着银行业资产规模的迅速扩张,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已呈下降趋势。我国银行业资产质量普遍较差,随着内部评级法的全面实施,资产风险权重的总体水平可能会不降反升,导致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有所下降。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