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透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赵丽生 时间:2013-07-23

 1.流动性风险的不确定因素
  此次金融危机中,一部分出现问题的金融机构,它的资本充足率并不低于8%的监管指标,部分还高于8%,然而还是发生了破产或被收购、政府托管的情况,其中流动性风险起了很大作用。流动性风险因素给银行带来的影响有相当的偶然性和突发性,基本表现在三个方面:一表现为短期资产价值无法对短期负债进行支付并且有偶发的资金外流现象;二表现为筹资困难;三表现为流动性严重不足,资本无法对流动性风险有效应对,如果要用资本抵御流动性风险会大幅提高商业银行的监管资本要求。所以,流动性风险管理机制的确立、流动性风险的强化监管,应该是全球金融机构今后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2.衍生产品的不确定风险
  纵观此次金融危机,由于多种相互交错的衍生产品的产生,形成“牵一发动全身”的情形,给金融体系造成难以统计的损失,资本需求量大幅提高,进而导致银行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几乎为零,银行将会陷入无以为继的经营困境。因此,资本不能覆盖衍生产品的不确定风险。而当前新资本协议并未规定衍生产品的资本风险的计量方法,这是新资本协议今后需要改进的方面。
  (四)资本充足率数据背后的真实问题
  表面上看,各银行公布出的资本充足率数据不仅是达标的,而且还相对较高,但经过反复观察就可以看出,有不少银行简单地理解为只要资本充足率达标就满足了监管体系的要求。所以,国内有些商业银行对经营机制的改革仅流于形式而不追求实质,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仍然停留在“要我补充”而不是“我要补充”的状态上。一旦监管要求提高资本充足率,便不是要求政府给政策就是伸手向股市再融资,或者是通过其他各种渠道追求数据上的达标,从而带来了巨大的隐忧。主要有以下表现:
  1.我国商业银行资本构成不合理,资金缺口问题严重
  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来源的构成中主要是实收资本,附属资本几乎没有,必然会对资本总额的增加带来影响。当银行经营出现亏损时,为弥补亏损,银行的资本金将会随之减少,但又缺乏合理补充途径,从而导致商业银行出现资本严重短缺的状况。当前国内各商业银行为提高资本充足率,已面临着巨大的资金缺口:招商银行预计于2010年至2012年该行将会面临累计超过200亿元资本缺口;建设银行也表示在已发行600亿元次级债的基础上,还将通过发行200亿元债券筹资。可见,银行的筹资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其资金缺口将越来越大。
  2.我国商业银行过分依赖资本市场补充资本金
  2009年的大规模放贷直接导致银行资本充足率明显下降。2010年,A+H配股的再融资方式成为中行、工行、交行、建行等四大商业银行选择融资的主要方式,融资数量总计达2 870亿元。目前,市场资源的分配尚未真正市场化,在此情况下,如果将股权融资作为银行补充资本充足率的主要渠道,将使得在争取资本支持的同时强化资本监督和改善内部治理的意义完全失去,而且某种意义上也可能出现更加严重的本来已在滋长的银行内部人控制倾向。长此以往,银行将忽视内在资本生成机制的培育,而习惯把股权融资当作资本充足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补充源泉,一再向资本市场伸手融资。这已是在某些上市银行再融资动向中一次又一次发现的一种带有倾向性的问题。
  而对于银行过分依赖资本市场再融资的行为,政府监管部门不仅不阻止,反而还给予积极配合,很大程度上纵容了银行总是依赖资本市场来补充资本金;再加之资本市场的融资成本低,更容易使银行经营陷入“扩张规模——再融资——扩张规模”的非良性循环中,这不仅导致银行的风险加大,而且使得银行业务模式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3.我国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券不规范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为了盲目扩大规模和追求包装财务指标,相继采用发行次级债的方式来弥补资本充足率。截至2009年8月,商业银行发行的次级债规模已达到2 316.5亿元,其中14家上市银行的次级债余额大约为3 766亿元。经监管机构调查发现,银行间交叉持有的次级债已有51%的比例。这说明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事实上是有很多水分的,同时银行间你持有我债券、我持有你债券的情形也带来巨大的隐患,一旦某个银行遭遇风险,“多米诺骨牌”效应就不可避免了。
  
  三、商业银行真正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建议
  
  (一)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
  充足的资本金、稳定的资本能够提升商业银行的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从而保证商业银行健康、稳定、有序地经营与发展。对于如何解决资本的问题,本文认为大力引进资质优良的境内外战略投资者是各商业银行明智的战略选择。资质优良的战略投资者不仅资金实力雄厚、持股期限长、数量较大,而且他们还拥有核心技术、超前的管理理念和经验,更重视获取长期战略利益,从而能够促进商业银行建立开放、优质的股权结构及最终改善公司的治理结构,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二)构建新的经营模式
  巴塞尔资本协议将资本充足率确定为最基本指标,用来考核商业银行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抵御风险,其真正意义在于督促银行要从根本上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要立足于转变经营模式、注重培育资本生成机制。对于资本充足率的补充,银行应更多考虑用留成利润来补充,而不是仅仅依靠股市再融资。因为,利润是银行实力的表现,用留成利润补充资本金,事实上是将企业的放贷规模与银行的实力相联系,对银行的稳定发展更有利;而用再融资来补充资本金,银行就会将股市当成“提款机”,盲目扩大放贷规模,从而使银行面临更大的风险。
  (三)建立科学完善的风险测量方法,减少风险资产
  为应对金融危机,商业银行要特别注重资本充足率风险。首先要建立科学完善的风险测量方法来提高风险的识别能力,根据风险取向,确定不同的资本充足率并对已积累的历史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通过数据观测尽可能准确判断未来风险;其次应加快剥离不良资产,加快对坏账、呆账的核销,加快健全并从根本上改变导致不良贷款的体制,降低银行资产的风险权数,提高资金循环周转速度快、变现能力强的流动资产比例,从而有效地提高资本充足率,进而确保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转。
  
  【参考文献】
  [1] 王光宇.2009-2010年全国性商业银行财务分析报告[R].
  [2] 魏涛,杨荣.中小上市银行2009年年报分析[J].银行家,2010(5).
  [3] 张晨,赵艳.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结构研究[J].经济与金融,2009(8).
  [4] 白晓东,邓波.提高中小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途径分析[J].财政研究,2008(10).
  [5] 钱先航,吴凤霞.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济南金融,2007(9).
  [6] 郭琼琼.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及其提高路径[J].时代金融,2008(5).
  [7] 廖岷.从美国和全球金融危机比较中美金融监管[J].国际经济评论,2008(6).
  [8] 孙伶俐.美国次贷危机中金融监管的思考及对我国的启示[J].生产力研究,2009(15).
  [9] 黄家胜.透过全球金融危机看金融监管改革[J].中国金融,2009(5).
  [10] 章彰.解读巴塞尔新资本协议[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1).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