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农村小额信贷业务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杨晓荣 时间:2013-02-15

   摘要:小额信贷作为一种新型金融制度,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受到了国内外广泛关注。小额信贷在我国实施以来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暴露了众多问题,阻碍了小额信贷业务的开展。本文从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对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小额信贷业务展开研究,提出促进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小额信贷业务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小额信贷;道德风险;信息不对称
    一、背景当前,农村金融改革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

    然而中国农村仍然普遍存在着阻碍农村金融改革的诸多因素。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明确提出:在保证资本金充足、严格金融监管和建立合理有效的退出机制的前提下,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允许私有资本、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到农村地区新设银行、引导农户放在资金互助组织,大力培育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

    在此背景下,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应运而生,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小额信贷服务组织,积极发挥农村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引导农村金融创新,规范农村民间融资和地下钱庄,增加农村金融供给,解决农民贷款难,贷款周期与农业生产不符等问题。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小额信贷业务的积极开展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提高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二、理论

小额信贷又称/"微型贷款/",最早以/"行动研究项目/"产生于世界最不发达的国家(孟加拉国),是指贷款和存款两方面的小额金融服务,其服务对象是城乡低收入阶层,小额信贷所提供的服务往往与急需小额资金的个人或企业,可以推及所有低收入贫困人口。

    三、现状

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之前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和中国农业银行以及各种国内外援助机构在中国农村推行小额信贷服务,虽然收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同时也面临种种阻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面对农村客户发放小额信贷存在以下问题:1、贷款对象分为两类: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资金需求者和用于子女求学婚嫁等非生产性资金需求。一方面,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的进行和农产品涨价,增强了农民加大农业投资的积极性,而农民缺少生产所需要的资金;另一方面,农民子女求学、婚嫁等非生产性资金需求随着物价的上涨,也出现了上涨的趋势。

    2、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开展小额信贷存在高成本、低利率的弊端,小额信贷与一般的银行贷款不同,面临着额度小、审核和监管成本高的特点。

    3、农村信用体系不健全,使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发放小额信贷风险较大。农村信用建设滞后,征信体系尚未建立,担保机制不健全,农村金融消费者金融意识薄弱,部分农村地区信用环境较差。

    4、农户还贷意识普遍较差。长期以来,小额信贷主要被当作一种扶贫手段而不是一种产业或行业,小额信贷机构的法律地位仍不明确。另外,处于控制金融风险的考虑,央行政策对小额信贷机构贷款利率实行商业银行现行利率水平和基准利率4倍的限制,而不是根据市场规律来制定合理的贷款利率,这也对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开展小额信贷业务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四、政策建议

1、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应该积极深入农村,要建立小额信贷的风险控制机制。通过建立农户经济档案,对农户的家庭住址、人口、田亩、经济收入等详细记载并经常更新,这样,在发放贷款时可避免不必要的违约风险。另外,可以对历史借贷编制还贷记录,根据记录重新评定农户的信用等级,从而决定其信用贷款限额等级和利率优惠政策。对信用良好的农户给以一定的利率优惠和优先贷款,对历史记录不好的农户取消资格或加以限制。通过建立风险补偿基金,用于弥补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因素形成的小额信贷损失。可以在农村推行农业意外保险制度以分散和规避风险,扩大承担风险的主体,提高贷款当事人的抗风险能力,使农业风险由信用社和保险公司共同承担,同时做好资金补充,完善呆坏账准备金制度。其次,要加快小额信贷监管框架的建立。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