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前发展中部农村消费市场的探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柯珍堂 王庆 时间:2013-02-15
  对不同性质和不同类别的商品,农民会选择不同的场所进行消费,他们习惯于光顾村子里的“便民性个体商店”,购买农药和化肥等农资产品时,他们更愿意选择乡镇“正规化农资站”,购买价格教高的家用电器和消费品时,农村居民表现出谨慎的消费心态,他们通常会到信誉较好的县城或市中心的“大型家电专卖店”以及“权威性药房和药店”去购买,从而导致这部分消费流向城镇实现,直接影响了农村消费市场的进一步扩大。 

  农民消费观念保守。农村居民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自身缺乏相应的商品和消费知识,科学文化水平较低,在消费行为上显得比城市居民谨慎。消费观念对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制约,因主体不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由于部分地方政府和企业对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畏难情绪,缺乏信心,或者由于目光短浅,不能看到长远以来发展农村消费市场能给农村和全社会带来的巨大效益,导致农村消费市场有效供给不足,产品结构和农村市场需求不相适应。 

  二是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和短缺经济制约形成的某些根深蒂固的消费定式和传统观念,主要表现为重生产、轻消费,先储蓄、后消费,拒绝和排斥信贷(信用)消费的观念等,都对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和农民消费行为的改变产生了阻碍。 
   
  中部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对策 
   
  综合以上对制约中部农村消费市场发展和农民消费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的总结可以看出,发展农村消费市场,必须针对当前存在的现实问题,从收入、环境、制度、观念等一系列方面入手,系统地为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和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创造有利条件。 

  (一)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以提高农民购买力 

  综合以上对制约中部农村消费市场发展和农民消费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的总结可以看出,发展农村消费市场,必须针对当前存在的现实问题,从收入、环境、制度、观念等一系列方面入手,系统地为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和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创造有利条件。 

  第一,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首先调整农、林、牧、渔业结构,提高其在整个农业中的比重,其发展必然会在人们消费结构升级的过程中,增加农民非粮产业收益的比重;其次调整好种植业的内部结构,加快农产品品种技术更新,大力发展名、优、特、新农产品的生产,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使农业从数量型转变为质量和效益型,增加农民收入。 

  第二,加大对农业的投入。财政要继续加大对农业投入的力度,特别是要加大对农田水利及基础设施的建设,以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和农户的生活条件,为农民增加收入创造良好的条件。鼓励和支持大中型工商企业进人农业开发领域,吸引城市资金投入农业,激活农民的投资行为,想方设法拓宽投资领域,改善投资环境,使农民成为投资主体,允许民间投资,建立投资保险公司,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 

  第三,重振乡镇企业。乡镇企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农村劳务输出的主要途径,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几年,乡镇企业生产效益不佳,减少了农民的收入来源。要重组乡镇企业的资产,推进乡镇企业的规模化、集团化,鼓励向政府支持的方向转型,由一般加工工业向涉农加工业转型,有效提高初级农产品的附加值,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 

  第四,切实减少农民的负担。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规范各级政府行为,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通知》精神,杜绝以资代劳、乱摊派、乱罚款现象、人为抬高收入水平、变相多收取费用以加重农民负担等现象。大力精简乡镇机构,消减富余人员,控制乡镇财政支出,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实际购买能力。同时,要积极推进农村税制改革,使农村税费征收制度化、法制化、公开化。 

  (二) 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改善农村消费市场环境 

  不论是对农村和农民来说,还是对城市和商家来说,改善农村消费市场的环境,统筹城乡发展,都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这是促进城市和乡村实现良性沟通和互动,促进商家和农民真正在市场上发生共赢性联接的关键。 

  第一,积极改善农村基础环境。继续增加对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投入,加快改造农村电网、广播电视网、邮政通讯网、信息网、公路网、医疗卫生网等。同时还要兴修农田水利,改造中低产田,保护生态环境,加强农业科研攻关和适用技术推广,为商品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降低过高的电费、电话费以及各种不合理收费,实现城乡同价,让家用电器进入农户,改善其消费环境,进一步扩大农民的需求。扩大农村商业网点,建立、完善农村市场体系。 

  第二,完善农村市场环境。要加强市场管理,加大执法力度,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监督作用,将维权活动延伸至农村,方便农村消费者投诉维权,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力度,规范市场秩序。着力推动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尽快与国际市场联结,为农产品进入市场提供顺畅的渠道。 

  第三,加大农村金融服务力度。应注重向农民提供生活资料金融服务。加快信贷消费的立法工作,建立范围较大直至全国性的个人信用体系,建立对个人资信状况、信用等级的专业评估机构,为普及信贷消费创造良好的法制和制度基础。各个银行要与和消费信贷有关的法律、评估、保险等机构紧密合作,简化手续,为消费者提供快捷的“一条龙”服务。放宽贷款的条件,增加贷款品种,将更多的消费项目列入消费信贷的业务范围。 

  (三)大力开发、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改善生产结构 

  发展农村消费市场,离不开众多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的积极参与。然而,多年来,企业一直把商品生产、开发和销售的注意力集中在城市,偏重于满足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而忽视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开发,造成产品的生产结构不合理,产品的功能和价格定位与农村市场的需求不相适应,价格适宜、经久耐用、功能简单、使用方便等适合农民消费水平、消费习惯和消费特点的商品货源相对不足,出现了许多产品积压,而农民所需商品又供不应求的矛盾。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居民购买力的实现,也给企业的发展前景和空间带来了挑战。 

  因此,各工商企业应当深入农村,吃透农村消费市场。对农村市场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了解农民的消费心理、消费观念、消费习惯、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挖掘和培育新的消费热点,组织生产适应农村和农民的商品。加强对农村消费的引导和示范宣传,提高农民现代消费意识,加快农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步伐。这不仅能够大大地在城市之外拓展企业的发展空间,也能够为发展农村市场经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贡献力量。 

  (四)发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促进农村居民消费观念转变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重视经济社会发展中人的核心作用。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知识和观念对人类行为及其所产生效果的巨大影响。实践表明,劳动力文化素质越高,各种经营形式的收入水平也越高。同时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也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强农村居民市场经济意识,促进农村居民消费观念转变,实现城乡沟通的重要环节。我国中部六省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状况差(见表5),因此,一方面,在坚持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政府应加大财政对农村文化教育事业的投入,增加农村高中学校的数量,尤其要鼓励社会办学,提高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另一方面,通过农业职业教育以及农业技术推广和信息交流等非正规教育形式,极力和帮助人们为增加收入、改善生产以便获取知识和技术。
  结论 
   
  综上,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以上问题,有针对性地为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和促进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必须在发展农村消费市场的过程中,既要求政府统筹城乡发展,努力改善农村消费市场环境,也要重视企业对农村消费市场的开拓和对农民消费需求特点的分析;既要重视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也要注意理顺城乡之间、农村居民内部的收入分配关系;既要致力于构建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分工和法律基础,也要重视通过发展教育和文化事业,提升农民个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市场经济意识。 
   
  参考文献: 

  1.陈池波.中国农村市场经济发展论[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Gordon R•Orr.Why thrifty is no longer so nifty(Encouraging consumer spending in China)[J].London:Financial Times(The McKinsey Quarterly),2004 
  3.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5[C].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4.张松山.中部崛起战略背景下的湖北农村消费市场调查研究[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7 
  5.周发明.我国农村消费市场难以发展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7(5)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