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创新层次与主体问题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网成 刘畅 时间:2013-02-15
    指出市场分割,对于企业创新定位具有一定的意义,尤其是中小企业,它们不一定要成为全球竞争者(global player),甚至不需要成为全国的供货商;只要有合适的顾客群,它们也可以瞄准本地市场、其它区域市场。也就是说,只要不涉及到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所谓新产品可以有不同的层次:全球的、全国的、跨区域的、区域的、本地的、企业的。就某个时间点的同一种产品而言,全部市场规模显然是依上列次序下降的,但对于具体企业而言,其产品的市场或潜在市场并不一定会存在这样的序列。
    对发明进行专利保护意味着承认知识的经济价值。保护层次的区别体现了创新类别的差异。比知,国内将合法的药类创新分为六类:第一类是国内外都没有上市的,第二类是动植物中提取有效成分制剂,第三类是国外已上市,国内还没有的,第四类是改进型新药,和片别到胶囊,第五类也是改进型新药,和饮片#到注射液,第六类是仿制,分为受权仿制及国家特许。此外,企业还可以合法引入专利保护已经过斯或产品本身没有申请专利保护的新产品。本文将这些创新类型的区别简单地理解为创新深度差异,这样就可以看到,在其它情况不变的情况下,新产品的引入成本应该与创新深度成正比,即创新深度越高,则创新成本越高,反之亦然;而潜在的竞争激烈程度则与创新深度成反比。但是,在复杂、动态的现实中,创新深度与创新成本及竞争程度之间  的关系要复杂得多,而且,潜在的市场规模却不一定与创新深度有线性关系,加上企业的营利情况受许多其它因素(管理、人力成本、利率等)制约,因此,创新深度与企业业绩不一定正相关关系。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即便是创新深度一样,不同类型的产品对于知识及其它投入的要求也存在很大的区别。这些无疑都会影响企业创新的选择空间。
  三、企业创新能力及区域创新类型
    从知识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企业创新能力  可以分解为支付创新成本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市场营运的能力。创新成本可以源于创新知识的购买,也可以是自己研发和参与研发所产生的费用;运用知识的能力可以是源于自身的技术积累(包括人员培训、人才引进、设备投资等),也可以直接(但只能是部分)从市场上购买;市场营运既可以通过自己的营销体系,也可以委托其它企业。也就是说,企业创新能力可以是内生的,也可以是外源的。由于技术层次差异、知识等级不同,由内生资源转化而来的企业内在创新能力也应该是有层次差异的。但是,一方面内生资源最初也来源于外部环境,而且对于初创的企业来说,合理地利用外在资源往往是最好的选择,另一方面,成熟的企业也必需不断从外部环境获得补充、更新、升级。企业创新中运用的外来资源 (知识、设备、资金、市场)从地域层次角度,可以分为区域内的、跨区域的、国内的及国际的;从主体的角度,可以分为企业的、科研机构的、政治的;从支付的角度,可以分为市场的、半市场的、非市场的。正是通过在不同层次上同不同的主体产生不同形式的交换,企业创新与外在环境发生了不同的关系,而这些不同的关系又使我们可以从技术层次,从产业分类,从行业分类等角度区分区域创新体系的类型。

    在成都市的中小企业调查中我们发现,根据企业创新运用外在资源的程度和特征可以更好地理解企业创新与区域创新体系的交换关系。抽去成都创新的区域特征,笔者可以得到更为一般的六个主要创新类型:完全市场创新、其它企业及研发机构的衍生创新、完全自主创新、企业间合作创新、与研发机构的合作创新、在政府创新服务体系帮助下的创新。这些创新类型显示在完全内生和完全外源的创新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混合类型。单就这些类型而言,我们无法判断一个企业的创新能力,而且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同一企业的创新中在不同时期可能采取不同的创新类型。事实上,除了创新深度、创新频率外,整合不同创新形式的能力也是某个企业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表现。因为创新事件是非常复杂的,有些还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因此,在企业的一些创新事件中,创新类型的交替出现是可以理解的。
    和果能够确定这些类型出现的频率,并具体区分这些类型中创新的区域内因素的参与程度,那么就可以找出区域创新的主体类型;参照创新深度,可以区别区域创新的层次;参考参与企业的多寡、创新出现的频率,可以发现区域创新的活跃程度。将这些变量结合起来发现,我们就可以从企业创新的角度区分区域创新体系的能力和类型。
    四、区域创新体系的区域化:我们的建议
    在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中,绝大多数学者都给出了三种创新行动主体,即经济主体(企业)、政治主体(政府及其服务机构)和知识机构主体(高等教育及研究机构),并认为主体间的相互联系将产生一种促使知识迅速扩散和最优方法形成及运用的合力效益,即“集体学习”(collective learning)效应、区域创新丈化、产业集聚效应等。但学者们通常都省略了他们认为是不言自明的环境条件,知一个相对发育成熟、运行良好钓地区教育系统,捉供基础知识、职业教育和各种短期培训;一个基本完善、迅捷的信息流通网络,捉供各种市场需求信息、产品供给信息、科技信息;一个成熟而有活力的融资市场;一个产、学、研相对紧密联系的科研网络体系等。在拥有这些基拙设施的区域创新体系中,我们可以期待创新主体形成集体学习的机制和氛围将有利于改善区域的整体创新表现。但是,这样的区域创新基拙环境还不存在于大多数地区。对于缺乏这些基础环境的地区而言,区域创新体系应该将重点放在教育、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上。由于外来开发项目在这里大多不成功(吴国宝,2001),因此,对本地企业家的帮助应该是产业政策的重点,而不要过多追求高层次的创新。对于基础设施比较成熟的地区,应该在鼓励产学研互助创新的同时,重点支持企业创新所需求的人才和设备,储备竞争潜力。像成都这样的研发能力相对较强但中小企业不多的地区,区城创新体系在管理企业高科技创新的同时应更多重视一般中小企业的创新。
    总而言之,欠发达地区的区城创新体系应该区域化(Fritisch, 2003 ),而不应该过早地瞄准理念型创新体系。对于西部创新体系,按照我们目前的认识,它们更为紧迫的任务是:知何在市场化和全球化的压力下去保护自己现有的层次不高、频率不高的创新能力,扣何利用市场分割增加区域内创新行为更多的发生,和何逐步提高区域整体的创新层次以及知何使区域创新能力的改善持续化。因此,以政策建议为目的的研究项目应该在弄清区域发展的一般环境的情况下,认清区域内企业的创新能力分布。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