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析“进口超出口”的战略意义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荣楠 时间:2013-02-14
  此外进口对刺激国内消费需求,拉动内需的作用也十分明显,计算表明,在其他条件恒定时,消费品进口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会提高国内消费水平上升0.699个百分点。
  
  日本“贸易立国”战略调整对我国的启示
  
  从发展阶段、增长模式和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等方面看,目前中国经济与上世纪70-80年代的日本更为接近,因此,日本出口导向型经济和贸易立国战略的得失给当前的中国很大的启示。战后日本能够积累巨额资本,带动经济起飞,与及时、成功地实施“贸易立国”战略密不可分。日本的“贸易立国”政策也使得日本与美欧发达国家在主要产业问竞争力差距拉大,贸易不平衡加剧,出口市场集中在欧美国家。巨大贸易顺差支持下,日本1984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债权国,美国成为最大债务国,日美贸易摩擦急剧升级。日本政府意识到长期依靠贸易盈余的发展不可为续,实施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空间越来越小。因此,进行战略调整,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推行“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政策,积极向海外扩张,将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和环境污染型产业转移到海外,限制原材料工业发展,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增强进口能力,通过“优化外源式开放”和“启动内源式开放”两大战略,促进经济结构升级。
  优化外源式开放战略 外源式是指通过充分利用出口市场和外商投资、分包等方式融入国际生产与贸易体系的开放路径。目前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经济条件与日本20世纪70年代初期情形有诸多类似之处,从贸易战略转型的经验来看,我国以外贸、外资促进经济增长的战略至少还有5年左右的过渡期。因此,我国仍然需要在总结出口导向发展模式的成功经验基础上,通过优化出口结构与战略选择外包、外资并举,将出口导向型升格为外源式开放型战略,提升中国参与企业在全球产业链条中的权力层次,摆脱被动式的“加工贸易型态”,加快制造业优化升级。
  启动内源式开放战略 内源式是指主动利用进口市场和对外投资、产业转移等方式搞活国际国内市场的开放路径。在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全球生产网络下,企业单靠从外源式开放中获取模仿、学习机会来提升企业自生能力是有限的,难以实现向“内需主导型”大国发展模式转型,因此,当前我们很需要启动内源式开放战略:一是通过主动利用战略进口和国内产业转移,开放搞活国内市场。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将培育企业的自生能力必须与进口选择相配合。通过发挥我国拥有国内大市场优势的主动权,战略选择有利于本地企业成长和发展的进口技术、商品结构,以拉动内需并提高本地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另一方面,要通过国内地区间产业转移和开放,加强地区内部的经济合作、促进地区间贸易和资金的流动,不仅使得这些地区获得更多的技术模仿、学习机会,而且有利于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增强当地企业的自生能力。二是积极鼓励海外投资和产业外移,促使中国企业主动加快融入全球和区域经济体系,提高中国企业的自主能力和定价权。
  
  将扩大进口贸易作为贸易平衡战略转向的切入点
  
  当前,中国外贸战略结构转型正在加速推进,调整贸易发展模式、贸易结构和贸易政策势在必行,应当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度扩大进口,优化进口结构,实现贸易平衡。
  长期以来,我国外贸政策的重点都集中在出口,并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出口政策促进和调控体系,而进口调控政策相对滞后,并偏重于生产型进口导向政策,最终消费品进口少,进口促进政策和便利化措施较为薄弱,尚不能完全适应积极扩大进口的需要。特别是进口管理体制不健全,进口效率不高、进口商品结构不甚合理,战略储备性商品进口少、软性技术进口少以及企业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非常突出。
  因此,中国应从宏观上调控进口产品的商品结构,从而带动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积极做好稀缺资源和先进技术进口。一方面,对于国内稀缺、生产成本高的资源型原料可用进口原料予以替代,并建立国内外统筹的资源开发储备体制;另一方面,对国内支柱产业和技术落后产业则可采用进口促进策略,着重引进关键设备和创新技术,在分享国外技术进步和创新成果的基础上,加快我国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保证国内经济、对外贸易长期健康发展,提升进口对经济增长贡献度,促讲内需型经济增长。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