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A评价指标在国企管理中的运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周香花,李红利 时间:2014-06-01

     摘要:经济增加值(EVA)是美国思滕斯特公司提出的一种业绩评价与激励系统,它全面考虑了所有资本的成本,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价值的增加,能弥补传统会计指标的缺陷,有效避免只考虑会计利润的短视行为。在国企业绩考核、激励约束、投融资决策等方面都有着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EVA评价指标;国企管理;运用

  EVA是英文Economic Value Added 的缩写,意译为经济增加值。它起源于经济学中剩余收益(RI)、机会成本等概念,是美国思滕斯特公司提出的一种业绩评价与激励系统。它是企业税后营业利润减去该企业所有资本成本的“剩余收益”,被美国《财富》杂志誉为“创造价值的金钥匙”。国际上,一些大公司,如波音、可口可乐、西门子等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率先利用EVA来弥补传统财务分析的局限,并将其作为下属业务单元业绩评估和经营者奖励的依据,国内的华为、TCL、宝钢、青啤等著名企业在管理中亦广泛引入EVA 理念,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
  
  一、EVA指标能更客观真实反映国企业绩水平
  
  2007年1月,国务院国资委颁布了《中央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暂行办法》,把EVA引入考核体系,鼓励中央企业用EVA 进行年度经营业绩考核。并表示,从2010年起将全面采用EVA进行绩效考核,主要原因在于EVA 指标能更客观真实反映国企业绩水平。传统会计指标来源于会计报表,忽视了股东资本成本,同时指标容易被管理者操纵,导致短期行为严重。后来,很多企业引入了一些非财务指标,构成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尽管这些指标在业绩评价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一些企业对各种指标之间的层次、逻辑关系还缺乏系统的研究,指标的关联性把握不到位,造成相关指标堆砌,主观设置指标权重,影响了绩效考核的真实性。
  1.EVA 考虑了所有资本的机会成本
  传统国企业绩考核指标是以资产报酬率为核心的会计利润考核体系,主要为销售收入、成本费用控制水平、经营现金流量状况、资产周转速度等绩效定量指标。这些指标混淆了会计主体利润与会计主体所有者利润的概念,计算不完全。而EVA作为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考核体系,全面考虑了所有资本的机会成本,用营业利润扣除所占用的债务和权益资本成本后的净值来反映股东真正价值的增加,反映了国有资产创造价值的能力。以便避免经理人急功近利,片面追求利润增长,操纵财务数据,盲目扩张的行为。
  2.EVA可在一定程度上约束粉饰绩效的行为
  EVA消除了依据权责发生制和稳健性原则而产生的会计数据的主观随意性等问题,在计算时允许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运营状况,对公认会计原则下的资本投入和经营利润进行必要调整,常见调整事项为:
  (1)调整与本期经营业绩无关的资产或经营利润,如调减部分国企存在注资不实的账面资产,在建工程等;税后营业净利润是“正常经营”创造的,应剔除补贴收入(如按政策减免的增值税)、利息收入和汇兑收益等不属于经营收入项目的营业外收支。
  (2)对无息即无资本成本的负债进行调整:扣除无息流动负债,如应付账款、应付工资等,鼓励经营者合理管理净营运资产,尽量使用非银行的各种结算资金。
  (3)调整容易被管理者操纵,不能反映企业真实运营状况的项目;如调整出于操纵利润为目的的会计准备,资产减值准备,递延税金等,而按照实际坏账发生额,实际的跌价减值损失计入。
  (4)凡是对公司未来利润有贡献的现金支出都应算做投资,而非费用。近似永久性的无形资产如商誉等不分期摊销。EVA鼓励企业进行能给企业带来长远利益的投资决策(如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支出、人力资源的培训和教育费用、营销费用等),要求对这些费用进行资本化,在受益期限内予以摊销。
  3.EVA 作为绩效评价指标的不足
  由于目前对息前税后利润调整有很大的争议,不同规模的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之间,经济增加值无法比较;另外,它仍然属于一种短期财务指标,是一种事后评价,为了自身利益,经营者可能只关心任期内各年的EVA ,而对于保持或扩大市场份额,降低单位产品以及进行必要的研发项目等保证企业未来经济增加值持续增长的关键要素,缺乏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