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日库的企业伦理思想众对我国的启示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曾志伟 时间:2014-06-01
    中国企业,不论是民营的还是国有的,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官本位思想,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都自觉不自觉地以“领导”为中心,职工的主人翁地位能否得到尊重,主要取决于领导的民主意识和民主作风。在企业改制,或受到外部大经济环境冲击的背景下,不尊重员工权利的行为时有发生,雇主和员工之间有失诚信的案例并不鲜见。近年来,有的企业也从现代企业管理的角度,引人先进的管理方法、管理制度,但是,这只是条例和制度的照搬,是低层次的引进,仅仅是搞好企业建设的外壳,有的甚至只是为宣传或应付上级的需要而进行的作秀。老子曾经说过,“将欲取之,必固与之”,员工没有感受到企业的“真心”,也就不会报企业以“实意”,只要企业没有真正地做到以人为本,员工对企业的主观认同就远远不能得到充分调动。
    (二)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企业的最高价值取向

    社会是企业成长的土壤。从原料采购、产品生产再到商品销售,企业的每一个运营环节都与社会息息相关。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本着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高质量、高效率地生产产品,将服务社会、造福大众作为企业的最高价值取向,那么,社会和消费者就会以愉悦的心态接纳企业,为企业的进一步成长提供更多的心理支持,企业也就拥有了更大的市场潜力,企业与社会将在这一过程中双向得利;相反,如果企业在发展中只注重眼前的短暂效益,就势必会造成涸泽而渔、杀鸡取卵的短线行为,与此相伴而生的,是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负面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走过很长一段以高投人、高消耗为特征的粗放型发展道路,这固然保证了各地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更严重的后果是,这些企业寅吃卯粮,过早地消耗掉了企业在后期发展中才消耗的资源,超出了社会的可承受程度,这条道路,既不符合发展的规律,又危及人民的切身利益。但是,这条道路在很多人的心中是一个很难绕过去的情结,“先破坏后补救,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在口头上被大加批判,在现实中却大行其道。特别在GDP崇拜没有被完全摒弃的背景下,地方相关职能部门对企业环境指标大开绿灯,而失去正确价值取向的企业,为了企业的一己之利,毫无节制地向社会索取各种优质资源,排出的却是对环境起破坏作用的废物。这些企业,一旦遇到社会危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等变动,都会被毫不客气地淘汰。中国企业要避免目光短浅所带来的尴尬,在企业的价值取向上,应该自觉主动地把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作为最高价值取向,在对社会的奉献中实现企业的价值,这才是企业长久发展的立企之道。
    (三)确立诚信的基本伦理规范
    市场经济不仅是法制经济,也是诚信经济。市场经济呼唤诚信,市场经济的竞争性、信用性、契约性和国际性等都需要诚信的支持。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通过参与市场竞争,占有市场份额,获取商业利润,但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获得成功。企业有兴盛与衰落、成功与失败,原因有多种多样,但有一条可以肯定,凡是效率高、效益好,搞得比较成功的企业,都是信誉比较好的企业。日本的知名企业,十分重视商业信誉,把商品的品牌,企业的声誉视为生命。这其中不乏有技术先进、品质优良、服务周到、营销灵活等企业生存发展的诀窍,但核心问题是取信消费者,是诚实守信。
    历史地讲,中国是一个以诚信立邦的国家,诚信是中国传统道德中最重要的规范之一。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在优秀的诚信道德思想的传播和熏陶下,中国逐渐形成了诚实守信的道德价值观和道德行为评价标准,以文明之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然而,在转型时期,由于体制原因和人们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企业失信的现象。企业失信,不仅给市场经济秩序造成混乱,而且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损失。我国当前信用缺失主要表现在商业信用缺失、金融信用缺失和消费信用缺失、中介信用缺失和政府信用缺失等几个方面。据报道,“在我国市场交易中,由于信用体系的缺失,使得无效成本占GDP的比重至少为10写至2000。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因为逃废债务造成的直接损失约1800亿元,国家工商总局统计,由于合同欺诈造成的直接损失约55亿元,因‘三角债’和现款交易而增加的财务费用约2000亿元。”诚信缺失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巨大障碍。确立诚信的基本伦理规范是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四)在博采众长中保持中国特色
    以明治维新为界,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明治维新之前,日本政府竭力推崇中国的儒家文化。公元7世纪前后,儒学传人日本,日本统治者吸收了儒学思想,并将其作为教化子民的工具。公元8世纪,日本政府以行政手段在全国推行儒教,提倡国民诵读《孝经》。16世纪,儒学又被定为日本的官方哲学,儒家思想在日本的影响进一步深化。19世纪中叶,西方的坚船利炮同样也敲开了日本的国门,日本人猛然惊醒,转而自觉地学习欧美的工业文明,大量吸收欧美在企业管理方面的先进理念,从古典主义到美国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组织理论、梅奥教授的行为科学理论再到现代管理论丛林,日本企业都有研究。通过研究,日本企业发现,这些理论都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劳资双方的矛盾与冲突问题,于是,日本企业在进行企业伦理建设时,巧妙地将儒家文化与工业文明结合起来,创立了诸如终身雇用制、年功序列制等制度,形成了独具日本特色的“多元合金”企业伦理。
    日本企业伦理反映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现代企业伦理的巨大生命力和影响力。今天,当中国企业阔步迈向世界,满怀热情地进行企业伦理建设时,摆在中国面前,可供中国借鉴的企业伦理思想多样多姿、异彩纷呈。同时,应该看到,西方个人主义至上的企业伦理思想对保护个人的权利和利益固然起过积极作用,但是早已被企业界垢病;日本的企业伦理曾支撑着日本企业在世界独领风骚,但是,这种伦理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湮灭了员工的创造激情,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日本的企业伦理和企业文化。面对这一现实,中国企业是亦步亦趋、全盘照搬还是扬弃吸收、为我所用?无疑,中国的企业伦理必须充分反映中国社会主义企业的基本特征,必须反映中国特色,必须与社会主义企业的基本制度、运作机制有机结合,它具有特殊的所有制结构、特殊的分配方式、特殊的企业责任、特殊的人际关系、特殊的管理性质、特殊的发展动力源泉。可以说,中国企业的上述特点是影响中国企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伦理的综合因素。中国企业如果能够正确地扬弃西方已经创造的企业伦理,充分发挥企业伦理建设的后发优势,就能够而且应该形成引领世界的企业伦理和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