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衍生产品的会计计量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杨光 时间:2014-01-03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金融衍生产品的特性,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金融衍生产品会计计量的现状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提高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公允价值计量可靠性的途径。
  [关键词]金融衍生产品公允价值会计计量
  
  一、引言:
  2008年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导火线所带来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其直接诱因是衍生金融产品的过度使用,通过过度杠杆化和对衍生产品的制造和炒作,诸多世界级的投资银行都在其制造的金融危机中倒闭。众多参与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机构都遭受了严重的损失。那么,衍生金融产品的不当使用为什么会引发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给人带来很多反思。在会计理论中,考虑到金融衍生产品往往是“游离”状态,难以纳入正规的财务报告体系,这给传统的会计理论与实务带来了相当大的冲击。所以说,对衍生金融产品进行适当的会计计量,是会计领域的热点问题。本文在此次由金融衍生产品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背景下,试图再次对该问题加以分析。
  二、金融衍生产品的特性
  对于金融衍生产品而言,它是由传统金融产品派生出来的。作为一种金融交易产品,其定义通常是“有关交易者转移风险而互换现金流量的双边合约。合约到期时,交易者应付对方的金额由商品、证券指数的价格来决定。互换交易、远期交易、利率上限、利率下限等都由双方协议确定。期货和认股权证则是在交易所交易的标准衍生产品。”(国际互换衍生协会)。一般而言,金融衍生产品有两个方面的特性:首先是波动性。衍生性金融产品的价值往往会受到标的价值的直接影响,随之发生变化;其次是杠杆性。对于金融衍生产品而言,通常不需要合同上规定的所有金额而只需要通过少量保证金,就能够开展交易。因此,衍生金融产品存在较高的风险。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以及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和复杂程度的提升,产品使用者的目的与避险保值功能距离越来越远,更多的精力放到了对于投机获利的追求。从而导致了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的不断提高。就衍生金融产品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而言,两者的关联性也逐步提高。与此同时,衍生产品对于金融市场正常运行的负面影响日益增加。考虑到衍生金融产品的复杂性和杠杆性,以及全球金融市场监管的放松,致使金融市场泡沫化的加剧。最终,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引发,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得到暴露,从而构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三、我国金融衍生产品会计计量的现状
  过去,对于金融衍生产品的会计处理,往往限于表外的披露,尚未将其加入到表内核算中。在2006年2月财政部的新会计准则中,通过第22到24号,以及37号,对金融衍生产品的处理给出了明确的规定,同时将其加入了表内核算。
  现行规定指出,金融衍生产品可通过三类核算实施,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或负债、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的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负债和套期工具。交易性金融资产或负债为除以下之外的金融衍生产品:(1)被指定为有效套期工具的;(2)属于财务担保合同的;(3)在活跃市场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挂钩并应当交付工具结算,从而构成一种新的衍生工具。对于前面两类产品,是将公允价值作为获取成本的,对于第三类而言,由于属于套期保值的金融衍生产品,应当结合准则规定,用套期会计方法处理。不过,存在如下特殊的情况需要排除:首先是持有至到期的投资以及贷款和应收款项,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按其摊余成本计量;(4)在活跃市场中,缺乏报价的公允价值不能作为可靠计量的工具投资,和该权益工具挂钩,同时结合该权益工具结算,此类衍生资产的计量必须根据成本计量来实施。在后续计量中,对于套期工具的利得或损失,属于有效套期的部分应当结合所有者权益给予确认,对于境外经营形成的部分,按照当期损益处理;属于无效套期的部分计入当期损益。当合同的权益或义务终止或符合会计准则23号有关规定的情况下,使得确认得以终止。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