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审计模式的风险模型与风险导向探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周立伟 时间:2014-01-04

  [摘要] 近年来,内部审计工作在参与企业决策经营、防范风险、经营监督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目前在我国的审计实践中,有相当数量的审计人员仍在沿用传统的审计方法,不利于我国注册会计师事业的发展。风险导向审计已在发达国家中得到普遍的应用,我国的审计模式正在由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向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转变。本文着重介绍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过程,并与传统审计模式进行对比,分析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我国的应用。
  [关键词] 审计模式;风险导向;审计风险;审计应用

  1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产生过程
  
  (1)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产生背景。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审计目标与经济环境的变化,当前经济高速发展,企业间业务往来愈加频繁,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进一步分离;债权人、投资者、经营者的职责与利益需要明确翔实。他们都将经过审计的会计信息作为决策根据,这样主要用于财务报表分析、不重视管理信息和决策信息的评估的传统审计已不能满足要求。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产生了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以避免审计风险。
  (2)审计模式的发展过程。审计历史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账项导向审计模式。账项导向审计也称“账项基础审计”模式,是建立在对被审计企业的具体账目进行详细检查基础上的一种模式。其审计的取证方法只有检查、查询及函证、监盘与计算。这种模式只对企业账户余额进行详细的审查,不考虑客户的内部控制和风险情况,弊端很大。第二阶段是内控导向审计模式。内控导向审计模式是企业的审计师先对企业内部控制情况进行综合性测评,在此基础上,确定实质性测评的范围与重点,针对被审计企业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有重点或有目标地进行审计工作。这种模式,大大减少了直接对凭证、账表进行检查和验证所花费的的时间,为抽样审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审计工作效率也大有提高。但这种审计模式也有局限性,出现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不健全或执行度不够,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串通舞弊等情况,这种模式就毫无办法了。第三阶段是风险导向审计模式。风险导向审计的模式是在账项导向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对被审计企业的内部控制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和了解,能判断与分析被审计企业的风险根源与风险程度。
  
  2 风险导向审计大致模式与方法
  
  根据当前我国企业的一些实践状况,风险导向审计主要有以下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模式。
  (1)控制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这种模式以控制风险为核心,将风险导向审计中的风险作为狭义的审计风险。当前我国独立审计准则体现的大多是这种模式。制度基础审计的根本是现代会计报表审计,企业的审计人员最基本的工作就是合理计划会计报表审计工作,对内部控制做到充分研评,并且要有正确的审计风险的概念,把企业的审计风险降至一个低水平。在全面考虑评估固有风险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被审计单位的商业风险。
  (2)商业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商业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指将风险导向审计中的风险视为广义的审计风险,评价审计高风险领域,重点是商业风险,其特点是运用立体观察的方法来判定影响企业持续经营的因素,将客户置于一个大的经济环境中,从企业所处的商业条件与环境、经营方式、管理机制等各个方面来分析评估审计的风险水平。
  
  3 风险导向审计的优点及其风险导向审计的思考
  
  (1)风险导向审计的优点。近年来,企业内部审计作用更加重要,风险导向审计运用系统科学的分析方法,对风险的级次予以评估,促进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向审计方案的不断优化、审计计划安排有序、有效配置审计资源的方向发展。其优点如下:①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让审计人员对被审企业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与了解。审计人员通过调查了解、收集证据等方法,了解了企业的基础资料,逐步从各个角度验证认定某些事项,提高了认定事项正确率。②这种模式的重点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效率,通过内部控制的研究与评价、分析性测试等高效率的审计方法,有效降低审计风险,大大减少效率较低的细节测试工作。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