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体系下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索桂芳1,任学印2 时间:2010-08-16

摘要:一种教学理论只有构建起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才能转化为有效的教学实践。合作学习是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这一基本理念,需要结合教学实际,构建以合作学习为特征的教学模式。此模式的构建应包括模式的理论基础、模式的教学目标、实施程序及教学策略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新课程体系;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合作学习是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体系,也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许多学者就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1]、基本理念[2]、价值内涵[3]等进行了研究,在山东、北京等地也就合作学习开展了实验研究,这一系列的教育研究和教学实践活动推动了合作学习在我国的。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合作学习方式的逐渐推广,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重“学习”轻“合作”,合作学习的目标不明确,部分教师只是把合作作为手段,认为合作学习的目标就是获得知识,忽视了合作意识的培养与合作技能的训练;重“形式”轻“实效”,追求表面热闹,对合作学习的内容及时机缺乏认真设计,不管内容的难易,也不管有无合作的必要,便盲目、勉强合作,似乎不让学生合作就没有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导致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低;重“合作”轻“独立”,问题提出后马上组织小组交流,不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往往部分学生还未进行思考,其他同学已经说出了答案,既不利于学生独立思维的发展,也不可能有真正的互动和启示,合作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重“学生”轻“教师”,有的教师上课便让学生合作,没有指导、检查,也没有反馈,似乎合作学习就是学生的事,而忽视教师的指导、组织,导致课堂教学中的混乱局面;等等。对这些诸多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对合作学习的更好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构建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理论与实践联系的桥梁,一种教学理论只有建构起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才能转化为有效的教学实践。本文试图在众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践,构建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并就模式的理论基础、教学目标、实施程序和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一线教师有效地实施合作学习有所裨益。

二、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认知理论

认知理论强调学生共同活动本身对学业成绩的影响。认知理论是基于不同的假说,一般有认知发展理论和认知精致理论,其区别在于促进认知增长的作用者不同──集体的(认知发展理论)、个体的(认知精制理论)。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围绕适宜任务所进行的相互作用能促进他们对重要概念的掌握。苏联心家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概念,在他看来,儿童间的合作活动之所以能够促进成长,是因为年龄相近的儿童可能在彼此的最近发展区内操作,表现出较单独活动时更高级的行为。其实质是儿童在其发展的阶段还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却能借助于成年人或具有相关知识的同龄人的指导与合作而学会解决。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进行了“守恒研究”,大量的实证研究证明同伴的相互作用能够帮助非守恒者成为守恒者。认知精制理论认为:如果要使信息保持在记忆中,并与记忆中已有的信息相联系,学习者必须对材料进行某种形式的认知重组或精制,所谓精制,按照莱文的解释,是指人们为更好地记住正在学习的东西而做的充实意义的添加、构建,或者生发。而精制的最有效方式是向他人解释材料。长期以来,关于同伴互教活动的研究发现,在学业成绩方面,教者与被教者均能从中受益,而受益最大的是那些给他人作详细解释的学生。[1]认知理论对构建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是教师精心创设合作情境,促进学生充分参与,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合作中取长补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促进学习质量提高的教学模式,集中体现了认知理论的基本思想。

(二)集体动力理论

集体动力即来自集体内部的一种“能源”,集体内各成员的良好合作会对每个成员产生多方面的“增值效应”。首先,具有不同的智能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成员可以互补。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中,不同的学生在一个小组中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思维和智慧上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其次,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尊和自重的情感。从集体动力理论的角度看,当合作成员聚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工作的时候,靠的是团结的力量,相互依靠为个人提供了动力。依据集体动力理论建立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发挥集体动力的作用,促进每个学生在认知上、情感上和态度上的积极发展。

(三)主体教育理论

主体教育理论认为:主体性是人作为主体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集中体现为人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主体间性──主体与主体间相互交往的特性,是人的主体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交往中人自身才能得到发展,人的主体性才能得以真正的展现。主体教育理论特别强调教学活动的社会性,学生正是通过合作学习,在相互合作与交往中得到发展。[5]以主体教育理论为基础,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特别重视通过创设多种形式的合作学习,给学生提供交往的平台和机会,使之相互交流、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获得健康活泼、积极主动的全面发展。

三、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中的核心因素,对其他因素如操作程序、操作策略等起着制约作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目标可以概括为: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对话,在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形成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具体地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发展

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中,学生通过交往,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扩大了获取知识的渠道;学习中的交往互动有助于学生灵感的激发、思维的活跃。通过合作讨论,组内同学之间相互启发,可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形成概括能力;广收信息,增强主动探究能力。通过合作学习,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自己的思路会不断明确、丰富。从多角度、多侧面地寻求问题解决的策略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不断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在社会中,合作能力是人类生存的重要条件之一,合作学习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在学习中互相合作,通过合作高效率地解决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合作意识;在合作中学会理解、倾听、尊重他人,逐步掌握与人交往、沟通的技能,为学生步入社会、适应社会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这是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核心目标,也是在教学实践中被忽视的目标。

(三)丰富学生的情感,促进良好个性的形成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通过创设积极主动探索、轻松愉快学习的情境,使每位学生不论学业成绩好坏都能平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另外,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把教学建立在满足学习心理需要的基础上,同伴之间通过提供帮助而满足自己影响别人的需要,同时又通过相互关心而满足归属的需要。每个成员因为为集体贡献了智慧和力量,为帮助他人获得成功而感到自豪,增强了自信和自尊,同时也会因受到他人的关心、鼓励和帮助而感动,从而学会尊重他人,这种环境易于形成学生自信、自尊、乐于交往、乐于助人的良好个性。

下面借助“三角形面积的”的教学具体加以说明。“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尤其是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后安排的教学内容,是学习梯形面积计算的基础。由于在上述学习过程中,学生已通过操作、实验、探索等积累了探索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本方法与策略,并初步领悟了“新旧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这些都为学生合作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这一新的学习任务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为他们实现个体意义上的“数学再创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节课的教学,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获得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在教师的指导下抽象概括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建构起数学模型,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并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合作。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经历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过程,进一步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发展观察能力及类比推理能力;2.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3.积极参与合作探索活动,并主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发展合作意识。

四、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实施程序

各种教学模式都有一套独特的操作程序。根据模式建构的理论,为实现模式的教学目标,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为:创设情境,明确目标—独立思考,自主尝试—小组研讨,集体交流—教师,反馈评价。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诱发学生产生疑问并提出问题,产生合作的需要,明确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既包括知识、技能方面的目标,还有合作性的目标,包括如何与组员交流、组与组之间如何沟通等。学习目标具有定向、激励和评价作用,它直接影响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

如“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上课伊始,教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图形,并复习三种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提问:还记得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么推导的吗?目的在于激活学生先前的经验,引发转化的思想。在复习的基础上,教师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学校有260名新入队的少先队员,要为他们制作红领巾,需购买多少红布呢?解决这个问题,你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学生作出正确回答后,教师揭示课题“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并出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前所述)。

本环节的教学,教师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新课,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通过展示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与方向。

(二)独立学习,自主尝试

合作学习的基础是个体独立学习,没有个体独立学习做基础的合作学习犹如空中楼阁、无源之水。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是,不少教师在提出问题后,马上就让学生合作讨论,结果部分学生没有自己的观点,过分依赖他人,相互间的交流和讨论没有深度,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互动,使合作流于形式。教师要给学生留出独立学习的时间,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个性特点,自主地、能动地、自由地、有目的地进行独立思考,自主尝试解决问题,突出个性化学习,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三角形面积的” 的教学,教师在揭示课题、明确目标之后,可以因势利导,出示探究题:试一试,你能想出哪些方法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并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各种三角形,独立思考与操作,并记下探究结果。由于教师提出的问题比较大,答案不唯一,这样整个课堂就完全放开了,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三)小组研讨,集体交流

在独立学习阶段,每个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不同学生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在小组讨论中,大家各抒己见,互相补充,互相启发,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每个组员不仅自己要主动学习,还有责任帮助其他同学学习,互教互学,共同提高;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各组代表汇报本组合作讨论的初步成果,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使每个学生体会到合作的力量,并在合作中增强交往能力。为了使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小组人员要合理搭配,要有小组活动的组织者,发言交流做到有序有效,教师则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训练。

如“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的教学,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绝大部分学生都推导出了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有的利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的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把一个等腰三角形沿底边上的高剪开再拼成一个长方形等,都可以得出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但由于学生考虑问题单一,不可能是每个学生都能想到多种答案,而且尚有极个别学生虽经过努力仍没有得到答案。在个体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每个学生都介绍自己的探究结果,通过讨论、交流,相互启发,学生可学会不同的方法;然后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学生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合作,掌握了倍拼、割补等不同的转化推导方法。通过小组研讨,集体交流,学生积极与他人合作,吸收别人的观点,修正、补充自己的观点,体会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并体验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在充分发散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梳理思路,共同概括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出来,从而建构起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进而出示刚上课时提出的问题,让学生量出各自的红领巾的底和高,算出它的面积,求出260条红领巾需购多少布料。

(四)教师,反馈评价

教师在合作学习后的总结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对合作内容作出必要的归纳和总结,以便学生了解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自觉弥补缺陷与不足;另一方面是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作出评价性的总结,评价的对象以小组为单位,评价的内容主要是合作小组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等,要注意发挥评价的正面导向作用,对协作良好的小组予以表扬,教师对学生的见解给与分析、反馈,促使学生改善学习。

如“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的教学,教师可让学生回顾探求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并思考:今天合作探究的主要收获是什么?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中,三角形可以转换成什么图形?转化的方式有哪些?教师可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总结。另外,教师还要对各小组的合作情况给与评价,可以先“小组自评”,然后进行“组间互评”,从而总结合作成功的经验和不足,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进行讨论,提出改进建议,使学生学会更好的合作。

以上是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由于年级的不同,各学科内容的不同,其程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师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地、灵活地运用。

五、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

(一)营造合作学习的环境

合作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满足个体内部需要的过程,“只有愿意学,才能学得好”。教师的任务是要营造一个互相尊重、心理相容、关系和谐的学习环境,使每个学生不论学业成绩好坏都能平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消除种种顾虑,敢于回答问题,乐于讨论问题,勤于探究问题,实现师生、生生多向交流,多边互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获取知识,增长才干,学会与他人交往。

(二)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合作学习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同桌合作学习(2人)、小组合作学习(4—6人)和全班性合作学习等,其中小组合作是最常用的一种形式。合理组建学习小组是保证合作学习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编组的基本原则为“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差异、性别差异、能力差异以及家庭背景的不同分成互补型学习小组,每组以4—6人为宜。学习小组组建之后,教师还应致力于改善组内关系,明确个人责任,建立积极的目标互赖。教师还要对小组长轮流培训,使之有工作方法,能组织大家共同进行有序的讨论。小组长可以采取自主承担,轮流负责的形式,使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获得学习、指挥、管理的机会。合作小组还要定期重组。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技能

合作学习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便是学生之间的有效合作,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乐于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使学生学会合作。

在实施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合作学习绝不只是学习形式上的简单转换,有些问题仅靠独立的、个体化的学习是难以解决的,只有依靠集体的智慧才可以创造性地解决,从而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有时,学生虽然喜欢合作,但合作的效率不高,原因在于缺乏合作方法、技能。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广大教师越来越意识到,并不是说只要让学生围坐在一起,学生就能自觉进入合作学习,合作技能是需要培养的。教师应教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如倾听、表达、交流、建议、说服等,让学生明白合作技能的基本内容,弄清每种技能的作用,并结合课堂教学,让学生清楚应该怎样进行有效合作,如“交流时,组长指定轮流发言”“认真听同学的发言,说出你的看法、意见”等,以使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质疑、学会保留意见、学会主持,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

(四)善于组织有价值的内容来开展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学习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一些教师认为只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就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放在主人翁的地位上了。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有广泛的参与,一有问题,不管合适与否,难易如何,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造成合作学习高耗低效。要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教师必须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从学习的职能来说,独立学习解决现有区的问题,合作学习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这是对合作学习内容的基本要求。合作学习的任务应有一定的难度,问题应有一定的挑战性,应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个体独立学习解决不了的问题;问题还应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要与现实生活、生产、科技有密切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性与小组活动的激情,以发挥共同体的创造性;问题要具有开放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探索和创造的心理态势;问题还应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在探究、合作的过程中思维产生激烈的冲突、碰撞,从而能够做到取长补短,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如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有多种方法,而学生考虑问题比较单一,往往想不到多种答案,这时采取合作学习的形式,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就可以得到多种答案。

(五)精心设计,有效组织讨论

合作研讨是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在分小组讨论中会出现各种问题,如小组讨论组织无序,少数优秀生垄断课堂等等,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对合作学习的监控。在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时,教师要通过观察了解学生在干什么,有什么不理解,他们在合作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发现问题后适时地介入小组活动并加以指导。如果小组对合作任务不清楚,教师要耐心向学生说明任务及操作程序;应注意小组研讨的民主性,让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进来,充分尊重与众不同的思路和独到见解,吸纳与众不同的观点,防止个别优秀生的“话语独霸”现象;当小组讨论无法进行下去的时候,教师可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当小组讨论有了一定的结果时,要注意开展集体交流,真正实现相互沟通,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

(六)合理评价,促进发展

合作学习的评价与传统教学的评价相比有很大不同,它是“将常模参照改为标准参照评价,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鼓励大家合作达标”。[2]这种评价以小组成绩作为奖励依据,学生能否得到奖励不仅取决于个体成员的成绩,而且取决于其所在小组成员的总体成绩。这样就会使小组成员认识到小组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个人目标的实现必须依赖于集体目标的实现,让学生认识到小组成员的共同参与才是合作学习所需要实现的目标。这种评价可以激发小组成员互相帮助,鼓励合作竞争,以实现“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教学评价目标。

[1]王坦.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简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5,(1):30-35.

[2]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研究,2002,(2):68-72.

[3]马兰.合作学习的价值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2004,(4):14-17.

[4]裴娣娜.主体教育·发展性教学实验室研究报告[Z].北京师范大学,19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