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高校高水平足球队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袁微 刘海龙 时间:2010-08-16

摘要:美国在高校高水平足球队的培养模式上成绩突出,鉴于此从外部领导、校内管理、球员选拔、教练员管理、学习管理、课余训练、竞赛制度等七个方面对中美高校高水平足球队培养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针对差距提出了相应的改进高校高水平足球队培养效益的具体举措。

关键词:高校高水平足球队;培养模式;比较分析

Abstract:United States in high-level college football training modes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in view of this from the outside leadership, school management, selecting players, coaches, management, learning management, after-school training. Competition system seven aspects of Sino-U.S. high-level college football training model for a comparative analysis, address gaps corresponding to the improvement of China's high-level college football training effectiveness of specific initiatives.

Key words : High-level college soccer; Training mode; Comparative Analysis

    中国足球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已经跟不上社会的要求,假球、黑哨等越来越多的负面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它的正常,整个足球市场正处于低潮期。而原因则主要在于运动员和教练员的选拔和培养模式不,都缺乏应有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各级管理者也没有专业的管理知识和经验。所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以北京理工大学足球队为代表的高校高水平足球队的“体教结合”的培养模式越来越引起社会重视。基于这种模式,我们把目光投向当今世界第一强国美国。虽然美国的足球水平在世界上称不上一流,但其发达的高校培养和选拔机制模式很值得中国学习。

一、美国高校高水平足球队培养现状

美国的竞技体育实行的是“学校体制”, 整个国家的竞技运动体制以学校为中心,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与它的竞技体育体制高度统一,依靠学校的课余训练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其中学是培养奥林匹克冠军的摇篮,而大学则是培养优秀运动员的高级阶段。学校体育在美国已经有160多年的,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管理模式,为美国的竞技体育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竞技体育人才。美国高校竞技体育联合会(NCAA)是美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机构,高校足球队伍大约有860支,拥有两种全国高校足球联赛:NAIA联赛和NCAA联赛。NCAA足球联赛在美国开展得非常成功,其主要分为3个级别,即NCAA1级、NCAA2级、NCAA3级。通过各级联赛,俱乐部的一线队和国家队的教练就可以从中选拔到自己需要的队员。

二、培养模式的中美比较分析

根据高校高水平足球队运作的实际情况,我们从外部领导、校内管理、球员选拔、教练员管理、学习管理、课余训练、竞赛制度等七个方面来进行比较分析。

(一)外部领导

自下而上、社会性以及法制化是美国高校高水平足球队外部领导体制的主要特点。美国没有专门管理体育的政府机构,所有体育组织均属社会群众团体。美国体育运动分职业(各个俱乐部管理)和业余(主要是美国奥委会管辖)两大部分。美国奥委会依据会员的不同情况分为A、B、C、D四组,其中B组包括直接管理大学生竞技体育的NCAA(成立于1906年)。其组织机构是根据NCAA联赛不断发展的需要而自下而上自发形成的,是一个具有较大影响的社会化的高效体育组织。与此同时,美国业余体育联合会和美国国会颁布了业余训练法旨在维护体育的业余性,也对大学竞技体育有一定的监督作用。NCAA通过资格管理以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杠杆来进行机构控制,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相反,自上而下、政府化、行政化是中国高校高水平足球队外部领导体制的主要特点。在中国,各级各类学校体育由国家(省)教委和体委双线领导,行政色彩浓厚。而主要的直接管理机构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是自上而下的群众性社团组织,要依靠政府拨款来运营。

(二)校内管理

    美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校内管理有两种类型。一是独立型管理体制,在大学设立独立的大学竞技运动部,由多个运动队组成,由校长或副校长直接管理,有较大的独立性,看重运动成绩,经费主要由比赛维持;二是非独立型管理体制,由分管竞技运动的系主任负责,有单独的竞技运动管理机构,如竞技运动理事会,竞技运动作为一个学术团体与其它学术部门和学科地位等同,运动成绩不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比赛收入和经费是主要的经费渠道。其中,独立型内部管理体制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体制的发展趋势(王波等,1997)。

在中国高校,主管体育的副校长领导体育部和相关部门、院系组成高水平运动队领导小组,协调职能相当繁重,既重视运动成绩,也强调运动员的全面发展,经费主要由国家拨款。高水平运动队具体存在3种类型:一是联办型,“借鸡下蛋”,学生挂学籍,遇高校有比赛代表学校比赛,平时训练及竞赛主要在体委或体工队;二是自办型,学校招收中学或体校的适龄学生入校后再培养,代表学校运动队参赛,这是高校的发展趋势,北京理工大学足球队基本属于这一类型;三是混合型,即一部分运动员挂靠学籍,另外学校招收一部分中学体育尖子自己训练。目前混合型在高校运动队中较为常见。

我国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内部管理体制介于独立型和非独立型之间。随着时代发展,许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要求扩大自主权,保持相对独立性。

 (三)球员选拔

(1)招生与录取

中国高校足球运动员的招生是在教育部的宏观控制下,各省(市)教委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的。具体由各省(市)招办和教委共同负责对考生的报考资料进行审查,并组织考生进行体育加试。招生前,各高校会组织考生进行集中训练,将选中的运动员资料报主管的校领导审核,最后由各省(市)招办统一录取。计划性和统一性是其主要特点。而美国高校足球运动员的选材由该校的足球主教练负责。招生前他们到全美中学生足球联赛的赛场挑选运动员,并给选中的运动员发邀请函,或者是足球运动员写自荐信自荐。自主性、灵活性、机动性相对突出。

中国高校足球运动员的选拔途径一般有3种。第一是各省(市)的专业足球运动队的退役或在役运动员;第二是省市体校等未入选体工队一线队伍的学生;第三是应届的高中毕业特长生。其中退役的各省(市)专业足球运动员是主体。而美国高校足球运动员的选材途径基本上有2种。首先各高校根据学校的情况和球队的等级从各地区的高中选拔优秀的足球运动员,美国有95%以上的高校足球运动员都是从各地区的高中选拔上来的。其次,各高校通过提供丰厚的奖学金和其它方面的优厚待遇来吸引世界各地的优秀足球运动员。球员组成大相径庭。

中国高校对足球运动员的录取是根据运动员的运动技术水平的高低区别对待,不同省(市)有相应的录取标准和政策。对在国内比赛获得前3名,亚洲比赛获得前6名,世界比赛获得前8名或是运动健将级别的运动员可向国家教委提出申请,经审批后免试入学。其他的运动员则根据自己的运动技术水平的等级而获得高考加分。而美国高校足球运动员的录取条件主要是文化课成绩和足球技术水平都达到学校的要求即可。相比较之下,在录取上中国侧重技术标准,而美国则相对较看重文化标准。比如,NCAA规定中学毕业生在高中阶段各科平均成绩达到C并在SAT(学术倾向测试)中获得700分才能有资格被录取参加大学运动队.否则该运动队也将受到处罚(李加奎,2004)。

(2)文化基础

文化基础是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比较优势。但是相对来说,中国高校运动员的文化基础与美国高校运动员有较大差距。

受运动员培训体制的影响,绝大部分中国高校足球运动员从小就在各省(市)的少体校或足球学校进行训练和学习,训练所占的比重远远大于文化课的学习。而在从各级足球队二线队到一线队的过程中,文化课学习也越来越被忽视。因此,中国高校足球运动员进入到大学前文化基础比较低。目前,只有约五分之一的中国高校足球运动员在进入到高校前是高中毕业生。而美国高校足球运动员中有超过有五分之四的运动员进入大学前是高中毕业生。在美国,很多优秀的足球运动员都集中在各地区的高中进行学习和训练。所以,美国高校足球运动员的文化基础也比较高。

(四)教练员管理

教练员对高校竞技的起着核心作用(王波,2000)。美国高校队教练员实行聘任制,NCAA1组和NCAA2组的高校运动队90%以上都是专职教练,工资待遇良好,工作压力很大,足球队的成绩和对学校竞技体育的贡献是主要的评价因素。此外,NCAA1组和NCAA2组高校的教练员绝大部分都有较高的运动经历和一定的理论水平。所以,美国高校竞技体育的教练员队伍呈现专业化和学者型的特点。

而主要采取行政任命制(足球队成绩对岗位基本没有影响),绝大多数为体育教师兼任,待遇比较低,工作缺乏热情和积极性;同时,中国的高校教练员较长时间的体育教学经历使得他们缺乏高水平运动训练的知识和经验,执教水平不高。所以,非职业和非专业是中国高校足球教练员的两个最主要的特征。

(五)学习管理

学习管理主要是指文化学习管理。文化知识的学习是塑造和发挥高校球员比较优势的必要和最重要的途径。

美国各学校普遍实行学分制,学生选专业的自由度较大,学籍的管理非常灵活。但是为了防止这种灵活性所带来的球员文化学习管理的困难,NCAA在其章程中给出了许多“禁止性条款”(王波,2000),违反有关规定的选手将取消参赛资格。当然在实际中,美国多数高校对球员文化学习的管理较为松懈,只是为了满足NCAA要求保证球员的参赛资格,同时要达到顺利毕业的学分要求。

相比之下,中国高校对学生球员的文化学习管理比较严格,相关制度比较健全,比如体优生学籍管理办法、体优生守则及奖罚办法、体优生思想管理规程等。但缺少类似NCAA章程那样的国家层面的法规对其进行宏观控制。<1>

(六)课余训练

中国高校足球队的训练安排比较简单,基本按照学期同步进行。春季和秋季开学开始训练,期末训练结束。寒、暑假的训练则根据比赛任务临时调整。球队每周安排5次训练课,从周一到周五,每次训练2小时左右。由于缺乏比赛任务,因而训练缺乏目的性和针对性,连续性比较差,效果不明显。美国高校的课余训练重点安排在秋季(秋季联赛在全美国范围内影响力最大),而春季训练则着重于发现和培养新人。基本上保证每周有6次训练,每次训练大约在3小时左右。全年的训练都有严格的计划和针对性的安排,训练紧紧围绕着比赛进行。

此外,在运动员的训练态度上也存在明显差异。调查显示,由于缺乏相应奖励制度、学习压力太大、比赛太少等原因,中国高校足球运动员中有约五分之四认为自己不能全身心地投人训练;而近九成的美国高校足球运动员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训练中。这主要是因为运动员参加训练的目的很明确:首先,通过在训练和比赛中良好表现获得丰厚奖学金;其次,在训练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为毕业后参加更高水平的足球联赛打基础。

(七)竞赛制度

目前,中国高校足球队的数量在10支左右,而真正拥有高校足球队的学校有3-4所,<2>例如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等,运动员的训练、学习以及日常生活都在学校。一般而言,球队基本上每年只能参加全国高校足球联赛一项比赛,比赛的场次约在10场左右,<3>校际间的友谊比赛基本上没有。

在美国,参加NCAA1级联赛的高校足球队伍大约有280支左右,参加NCAA2级的足球队伍大约在110支左右,参加NCAA3级的足球队伍大约在390支左右。NCAA1级的球队水平最高,然后逐级递减。平均每支美国高校足球队伍每年大约有25场左右的全国联赛,加上社区间、校际间的友谊比赛,因此一支高校足球队伍一年最少要参加40场左右的比赛。由此可见,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高校足球队伍每年参加的比赛非常少,锻炼的机会不多,而美国高校足球队参加的比赛多,队员、球队以及教练都能从中获得很多的经验和教训。

三、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受中国传统的运动员培养体制的影响,在外部领导、校内管理、教练管理、球员选拔、学习管理、课余训练以及竞赛制度等七个方面,中国高校足球队与美国存在明显差距。这就对我们的传统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所以,我们有必要采取以下措施来加以改进。

(一)以“体教结合”为主导培养理念

“体教分离”的意识在中国已经根深蒂固,这也是制约中国高校高水平足球队培养和发展的思想障碍。我们必须要树立和强化“体教结合”的培养理念,打破思想障碍。现阶段是第一阶段,重点“体育回归”北京理工大学足球队正在走的就是这条道路;第二阶段是教育和竞技体育的高度一体化。

(二)完善招生渠道,筹划后备人才培养

应该在教育部的宏观领导下赋予招生学校更大的自主权;办队高校应重点关注职业队二线运动员中未能上一线队伍的、仍有较大运动潜力的年轻运动员;办队高校应加强与省内外的足球传统项目中学结合建立自己的足球人才培训基地;提前筹划队伍后备人才的培养,建立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的训练体系。

(三)提高教练员专业化水平和职业化程度

对高校内部具有潜质的体育进行系统的选拔和培养,同时注意从体育院校足球训练专业的优秀毕业生中选拔师资;建立专门机制以聘请国内外敬业的专家型教练,并可以结合球队开展教练组分工执教;高校和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应积极支持国内高校教练与美国等学校体育发达国家的高校教练进行互访交流;相关部门和协会应对高水平足球队教练员提出执教资格及能力基本要求,并建立定期的培训机制。

(四)“换位参与式”管理和多方协作

“换位参与式”管理是指让运动员参与运动队平时训练和比赛的计划、战术、战略的制定。“换位参与式”管理体现了参与民主,充分发挥运动员的主观能动性,使运动员感到自己有责任、有信心参与计划制定。教练员要尊重运动员所提出的意见,认真评价其建议。

同时,高校足球队的内部管理涉及到很多部门,协调职能相当重要。从学籍、思想品德教育、文化学习、运动训练、日常生活等方面入手,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并协调好后勤、医务等职能部门加强科研、营养、恢复、医疗等方面的服务。

(五)健全联赛制度,增加校际和社区比赛场次

全国大学生体协应对大学生参赛资格的范围明确定义,严格参赛资格审查制度,健全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确保参加联赛对高校足球队以及球员的技术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一方面鼓励高校之间建立校际友谊赛机制(可以逐渐升级为局部的校际联赛),另一方面鼓励高校足球队积极推动和参与社区友谊赛,这样既能增加比赛场次,又能扩大高校足球队的社会基础和社会影响。

当然,所有这些方面的正常运转都需要经费支持。所以,办队高校既要采取上述诸项措施在有限经费内取得较高培养效益,又要积极地拓展经费筹集渠道以谋求长期发展。

 
<1>李加奎.中美高校竞技体育管理模式探析——管理机构和运动员管理部分.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18(1):44-47.

<2>王波,陈杰,石磊.中美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外部领导和内部管理体制的比较研究. 1997,14(1):26-31.

<3>王波.中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因素比较研究 .体育,2000,20(4):15-22.

<4>薛俊,陈敏,高勇. 高校运动队训练“参与式”管理模式理论体系研究.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20(4):72-74.

<1> 只是规定在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前对部分运动员进行文化课统一,考试不合格者将被取消参赛资格。

<2> 其中大部分球队是临时代表某高校进行比赛的,严格来讲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高校足球队。运动员不在学校学习和训练,而球队每年不仅可以参加全国高校足球联赛,而且还可以直接参加中甲和中超联赛。

<3> 北京理工大学足球队由于在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中多次获得冠军,为了提高中国学校足球体育的整体水平,因此还参加了中乙联赛,并晋级中甲,比赛场次相对比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