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校园与高校感恩教育初探
【摘 要】感恩是一个人为人处事最起码的道德品质,是做人最基本的修养和觉悟要求。然而,在市场和对外开放的今天,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有逐渐淡薄甚至缺失的趋向。为构建和谐校园,高校要切实把感恩纳入德育教育的范畴,有针对性地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引导学生形成知恩、感恩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关键词】和谐校园;高校;感恩教育
早晨起来,听到广播里在讲一个故事,一个行人因为太疲惫了,躺在路边就睡着了,不久,一条毒蛇从草丛里钻出来,爬向了那个沉睡的路人,毒蛇显然发现了前面的那个目标,昂头吐信儿,路人就要死在蛇吻之下,就在这时,一个过路人经过这里,他打死了那条毒蛇,但没有惊醒行路人的好梦。就悄悄地走开了,广播员点评说,行路人一生都生活在别人的恩泽之中,但他却永远也不会知道那熟睡时发生的一切。这不由得让我想起生活在社会大家庭里的大学生们,受到许许多多恩泽,有国家的培养,大的给予,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亲友的关爱,陷入困境时好心人的救助等等。然而,这个流传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却日渐为当代大学生遗忘。一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漠视宝贵的亲情、友情、师生情,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精神“真空”。这种现象折射出长期以来我国感恩教育的缺失,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刻不容缓。
一、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现状及原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化建设的接班人。就整体而言,大多数学生思想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同情弱势群体,对他人所给的帮助与外界提供的方便心存感恩,并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予以回报。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分配方式和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人的自主意识、权利意识日益增强。大学生新的思想问题也日益浮现,例如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倾向明显,自我意识膨胀,理想与信仰观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感恩意识淡薄,对社会和他人的抱怨多,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等。“别让现在孩子成为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只知索取的冷漠一代。”这是某政协委员在两会上的观点。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乏,其危害和影响不容低估,这必然导致学生自私自利、导致人情的冷漠、导致社会道德的滑坡。
对于大学生中因“忘恩”而出现的种种不良现象,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大学生自我教育缺失
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育的目的是不教育”。不教育不是放弃教育, 而是通过自我教育达到非被动教育的状态。曾子也说:“吾日三省吾身”。通过自我教育,学生可以进行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去理解他人,从而逐渐学会体谅别人,去学习他人的长处,宽容他人的不足,使自己不断地得以完善。当今一些学生惟我独尊,牢骚满腹,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顺眼,自立意识、责任观念淡薄,依赖思想、享乐思想严重……这些学生的感恩意识萎缩,报复心理膨胀,说到底是对自身生活缺乏反省,当然很难理清自己的社会角色,明确自己的权利义务关系。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人的成长和进步,主要在于自己,在于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因此大学生更要重视自我教育的作用,正确认识社会,正视社会现实,走出狭小“自我”的圈子,才能培养自己“施恩勿念、受恩勿忘”的处世情怀。
2.家庭教育的偏失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对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很多家长不是按照一个合格社会成员的要求来培养和塑造子女,而是把子女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在生活上大包大揽,致使许多高校学子不懂得珍惜父母的养育之恩,漠视社会的关爱之情,只知索取,不懂回报……使本来应为双向互动的父母与儿女之间的情感,成为仅是父母对儿女无私奉献的“单边行动”,这些令人感到痛心的现象,部分原因在于家长没有把握好“爱”与“教育”的尺度。他们的出发点是疼爱与呵护子女,但是当亲情之爱变成溺爱时,就会出现问题。常言道:“严为爱,宠为害”。过多的呵护助长了孩子的依赖心理和寄生思想,孩子在望子成龙的环境下成长,认为父母对自己要求的满足理所当然,自然不懂得感恩与回报。
3.学校教育的不足
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高校普遍对感恩教育比较忽视。首先,现今的学校过多地把中心放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上,强调就业率,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而忽略了教育的育人功能。“中学教育沦为工具,大学教育沦为找工作的工具,社会教育沦为欲望和功利的工具”。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相当的部分是在课堂中采用本本主义的教育方式,讲些空洞的大道理,缺少实际性。学生对“道理”和“经典”的理解往往不加思考,盲目吸收,他们认为这些教条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平常生活根本没有任何用处,课堂上也造成“你讲你的,我想我的”被动局面,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甚至导致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或产生厌恶心理。第三,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也未形成“学会感恩”的良好氛围,无法有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导致学生感恩意识缺乏。
4.社会环境的影响
人具有高度的社会性。马克思早就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确实,人是社会中的人,是环境的产物,大学生的思想认知不可避免地受着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竞争给社会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在物质利益的刺激下,人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弘扬,人的自主意识、权利意识日益增强,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诸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思潮的蔓延。大学校园不是真空地带,不是独立于尘世的世外桃源,加之青年大学生是最敏感、最易接受新事物、新观念的群体,社会上的不良思潮会入侵校园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致使部分学生凡事以得失来衡量,不知感恩,责任心淡化。
5.的负面影响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以其丰富快捷的信息为大学生提供了多彩的精神乐园,但是这里精华与糟粕并存,形形色色的观念、思潮充斥其间,这些信息良莠不齐,往往是真实与虚假、与愚昧、先进与落后、文明与不文明的信息混杂在一起,所以有人形容网上是黑客猖獗、黄毒泛滥、垃圾成堆。个别学生通过网络学会的不是心存感激、与人为善、乐善好施,而是如何去追逐私利、满足私欲。加之网上大量信息来自不同的价值体系,这些信息与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可能产生矛盾和冲突,极易引起学生“网民”思想观念上的迷惘和思想认知上的误导,并由此导致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严重倾斜。
二、感恩教育是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应然诉求
1.感恩教育的内涵
对于“感恩”,《说文》曰:“恩,惠也。从心,因口。”恩就是恩惠,与仇怨相对。感恩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对学生或者子女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它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懂得感恩,就是意识到今天自己获得的一切,不是凭空而来,是大自然、是社会、是国家和他人的恩泽与奉献的结果,应当珍惜与感激。这意味着人们在享受恩泽的同时更要承担一份责任,并准备为回报而付出努力。因此,感恩其实是一种品德,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2.感恩与和谐校园本质要求一致
和谐校园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教师、学校三者共同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
高等学校是文化、知识和人才的聚集地,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摇篮,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沿阵地。学校教育应为和谐社会培养有报恩之心的遵守社会伦理规范的接班人。开展感恩教育,加强大学生人文教育对构建和谐校园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感恩教育是一种“黏合剂”,可以培育和提高学生的和谐文化素质,让学生尽可能以感恩的心态和理念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可以有效地化解校园内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增进同学间人际关系的和谐;可以遏制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在校园内蔓延,净化校园环境;可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和健全人格,使学生学会反思,学会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心存感激。
如果校园中的每个人、每个班级、每个处室都崇尚感恩理念,体现感恩精神,以和谐的感恩方式思考问题、处理事情,做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全校就会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少一些指责和推诿,多一些真诚与温暖,少一些欺瞒和冷漠。让感恩教育成为学生重要的必修课,这将为和谐校园的建设提供精神和道德上的支撑,成为构建和谐校园的助推器。
三、高校感恩教育的实施
1.树立感恩的平等观念
当今社会,平等已经成为最基本的观念,施恩和受恩者,虽然有年龄的差别和生活阅历的不同,但都有各自独立平等的人格,只不过出于各种原因,前者产生某种匮缺需要后者的援助,所以双方应当互相尊重。另外,出生于80年代的大学生们所接触和感受到的多是社会中个人的存在价值,而对“知恩图报”等的传统美德缺乏足够的认识,部分学生认为所得到的关爱与帮助是理所当然的,是别人应当付出的,不值得感恩。特别是80年代的独身子女,他们在家里倍受优待,而家长根本不求什么回报,这种家庭环境无意地助长了大学生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凡事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很少顾及他人的需要和感受,感恩情怀无以产生。因此,教育者必须教育学生克服自我中心主义,培养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别人。只有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将心比心,你才会理解、同情和尊重他人。你才会懂得为什么要学会感恩以及如何感激和回报他人。并且要学生铭记:“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感恩之心施惠于人,并不奢求回报,但若受恩于别人,必须懂得感恩图报。
2.重视感恩的知性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张“知行统一”,知是行的前提,行是知的结果,只有深知,才能笃行。因此,要让感恩意识在条件下得以彰显,就要从感恩的认知教育入手,逐步确立起感恩的观念。中国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自古就有“羊跪乳,鸦反哺”、“知恩不报非君子”、“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百善孝为先”的古训。通过经典感恩事例的教育,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不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海、他人的帮助,乃至于大自然的鸟语花香、煦口皓月,这一切,都应视为“恩情”。作为学生教育管理教师(辅导员),要则重于学生的“内化”和“顿悟”,引导学生捕捉、感受生活中处处渗透的恩惠,让学生时刻对身边的人、事和物心存感激。要使学生学会感谢父母、感谢老师、感谢清洁工、感谢厨师、感谢阳光、空气……通过教育者的点拨和引导,可以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从而使他们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德和责任,进而外化为感恩的行为。
3.加强感恩的情感教育
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只有充分重视情感的渗透和移入,才能取得成效。它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感人心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如学生阅读了一篇内容深刻的好书会陷入沉思之中,看了一部有教育意义的电影会潜然泪下,这种感情的冲动是知恩的情感基础,可以激发学生的共鸣,进而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思想觉悟的目的。另外,要注重教育者的表率作用和感情移入。常言道:“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教师和家长在感恩教育中要尊重人、关心人,坚持以人为本,要深怀感恩心、仁爱心、怜悯心、慈善心和宽容心,并以此影响、感化学生。实践证明,身教是无声的教育,它不带有任何强制性,而是通过示范作用影响学生、带动学生,因而具有极大的感染力。马克思说:“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教师在和大学生们交流、谈话并进行教育、感化的同时,应侧重于双方的情感沟通和生活体验交流,尤其是管理教师应有意识地给予学生某种启发、内化,彼此共享感悟与心得,才能共同提高。
4.强化感恩的践行教育
对当代大学生来讲,感恩不只是一种伦理道德的理论,更需要在行为中表达,只有通过践行才能使之得到真切的诠释,知行统一才是感恩的最高境界。作为教育者,要将学生感恩的意识和回报的冲动转化为报恩乃至施恩的行为,并形成习惯。其一,培育校园之感恩文化。如邀请社会名流、成功人士现身宣讲,开展“感恩母校、回报社会”的感恩教育主题征文活动。设立“感恩节”或“感恩日”的主题日活动,通过和谐的校园文化这个重要载体所蕴藏的潜移默化、点滴渗透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感恩心和知恩图报、施恩不图报的美德。其二,组织学生参加有益的感恩实践活动。例如:社区服务,义务劳动,献爱心、送温暖,写报告、体会,写祝贺信、感恩信。每逢重大节假日开展慰问活动,对灾难及突发事件开展捐款捐物活动,使学生在行动中得到锻炼,提高感恩的素质。实践证明,用丰富多彩的活动作载体,让感恩教育真正融入校园、融入学生的生活,春风化细雨,理性加感性,无声胜有声,大大增强了德育的亲切感和亲和力,增强了感恩教育的现实感与实效性,能使大学生常怀感恩情,时葆感恩德,永担感恩责。
[1]邓永超. 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的应然诉求 [J]. 伊犁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六期
[2周红蕾. 以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05,(9)
[3]郑晋鸣.感恩教育,你需要“补课”吗[N].光明日报,2006-02-22(5)
[4]付比兴,张进. 感恩教育期待“ 春风化雨”[N].锦州日报,2006,5,12
[5]巩守强 李晓峰. 试论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J] 经济师. 2007,(3)
[5]林 楠. 论和谐社会视域下公民孝道教育[J]. 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