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意设计人才是艺术设计教育的重要课题
内容摘要:创意产业的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文章通过对创意产业的发展、创意人才短缺及目前设计创意型人才培养滞后、创意产业形势的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艺术设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符合未来时代需求的创意设计人才。
关 键 词:创意产业 艺术设计教育 人才短缺 创新能力
一、创意产业的发展是衡量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创意产业作为文化、科技和经济深度融合的产物,凭借其独特的产业价值取向、广泛的覆盖领域和快速的成长方式,被公认为21世纪全球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备受世界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创意产业的发展规模与成熟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创意产业”概念源自英国,被定义为“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涉及广告、建筑、艺术、设计、时装设计、电影、、出版、软件、电视广播等诸多领域。创意产业概念的提出只有6年时间,但产业发展迅猛。据统计,目前全球创意产业每天创造的产值高达220亿美元,并正以5%左右的速度递增。在一些发达国家,创意产业增长速度更快,如美国达到14%,英国达到12%。从国内的情况看,近年来,创意产业虽已成为迅速崛起的新兴产业,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也涌现出一批各具特色的创意产业基地,但从总体上看,国内的创意产业在规模、产值占GDP的比重、创新意识上,都与发达国家有着一定的差距。
目前,北京、上海、深圳、杭州、青岛等地都制定了适合本地实际的创意产业促进政策。北京、上海等许多地区均把积极发展创意产业列入“十一五”计划。北京市创意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崛起。文化创意产业产值已达到960多亿元人民币,占北京市GDP的14%以上。据测算,到2010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将达1000亿元人民币,从而成为首都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2006年,北京“十一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纲要进一步提出实施首都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城市目标。
上海把发展创意产业作为催化经济转型的重要战略举措。根据上海市的整体规划和远景目标,创意产业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未来5年要在五大方面有所突破:
(1)要把推动创意产业作为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的重要内容;
(2)创意产业发展要紧紧围绕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3)创意产业发展要融入城市文化与城市建设;
(4)创意产业推进工作要政府引导与市场配置相结合,发展创意产业要与世博会相结合,让世博会意义更大,效益更好,时间更长;
(5)以知识产权保护为盾牌,积极为创意设计原创护航。 对此,负责创意型人才培养工程运作的专家,上海市职业培训指导中心公共实训中心副主任薄凤仪分析,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人才,而这恰恰是国内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创意人才匮乏,导致国内创意领域多模仿复制、缺少原创作品。 随着创意产业的发展规模和程度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城市综合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培养大批优秀创意人才推动创意产业快速发展已迫在眉睫。
二、目前创意人才缺口的现状
(一)创意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两种不同层面上出现严重缺口 从创意人才数量层面上讲,与蓬勃兴起的创意产业基地不相适应的是,目前创意产业从业人员不足。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占总的产业就业人口中的比例不过千分之一,远远低于欧美等国的城市。不仅是量上的不足,我国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在人才构成上,也存在不平衡。传媒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的范周教授说:“创意产业涉及十几个行业,人才构成不平衡的现象比较突出,比如传媒行业发展比较早,目前人才已经相对饱和。而新兴的如动漫和游戏行业,人才就比较缺乏。”同时,我国创意产业不仅是高端人才稀少,中低端人才也十分紧缺。 人文奥运研究中心的金元浦教授表示,在大多数发达国家,包括科技、艺术设计、文化娱乐等创意行业的劳动力比例已经从1980年的12%上升到现在的30%。目前中国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是创意人才的极端匮乏,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需要相当多的创意人才,尤其多媒体设计人才缺口竟高达8万多名。 从质量层面上讲,正如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许平所指出的,目前,创意设计行业从业者全国约有100万人,但重技能,轻思想;重表面,轻原创;重单科水平,轻综合能力的现象在从业者中屡见不鲜。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副所长陈少锋也表示,现在真正的创作人员很少,有不少设计从业者只能属于技工,他们忽视了创新能力的积累,并且过于依赖国外资料。另外,设计从业者还存在只为自己设计产品,不管消费者感受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刚从高等艺术设计院校毕业的设计人员,经常忽略市场调研环节,设计出的产品很难得到市场认同。 目前,在创意人才梯队中,最缺乏的是既懂创意设计,又了解商业运作的高端综合性人才。正如陈少锋所说,学艺术的人多,学商业的人也多,但真正能把两者结合得很好、能领导团队完成设计项目的复合型人才却很少。这种现象在文化行业、游戏行业和工业制造行业中普遍存在。
(二)创意设计人才的定义 (1)从产业划分,包括工业设计、室内设计、建筑设计、广告设计、服装设计、游戏软件、动漫艺术、媒体、影视制作等各种创意产业的设计从业人员。 (2)从人才类型划分,包括技术型人才和经营型人才。其中技术型人才可分为执行广告创意等操作型人才和设计总监等智慧型人才;经营型人才既要懂创意设计步骤,又要了解产品转化成效益的方法,属于复合型人才。 所谓真正意义上的创意人才,是指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以“头脑”服务为特征的、以专业或特殊技能(如设计)为手段的精英人才,他们对产业有通透的了解,能够结合中国实际并不断创新。他们不仅拥有对专业本身的掌握能力,而且拥有对社会文化的较深理解。以漫画为例,目前国内漫画的绘画技巧并不逊于海外漫画,缺少的主要是好的创意和故事。 三、艺术设计教育滞后于创意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高等艺术教育事业得到巨大发展,基本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学科专业门类齐全、教学水平较高的艺术教学体系。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艺术学科在结构上得到了调整、完善,形成音乐、美术、戏剧、广播影视、舞蹈、艺术设计(工艺美术)六大门类,艺术类专业一度发展到48个,1998年新专业目录调整为20种。独立建制的艺术院校由20世纪50年代的不足20余所,发展到现在的31所,综合大学的各类艺术学科应运而生,达到了相当的规模。艺术类专业规模的迅速扩大与1999年全国高等院校的扩招有关,也与社会对艺术类人才的旺盛需求有关。面对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国家制定了扩大招生规模等一系列政策,一些综合大学、师范类大学、多科大学或单科大学相继成立二级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音乐学院、影视学院、设计学院、动画学院等或设立相关学科专业。据不完全估计,目前全国1683所普通高校80%以上设立了艺术类专业,而且大多集中在实用艺术领域,招生数量增长惊人。从全国31所独立艺术院校的本专科在校生人数来看,1996年只有18457人,2003年达到82,177人,增长了4.7倍,而到了2005年达到163,266人, 增长了8.8倍。但在规模的背后,不可否认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专业师资存在不足;设计艺术教育学科体系、学科属性、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培养目标相对滞后;设计艺术教育的评价体系和监控体系与其他学科雷同,没有考虑艺术设计本身的和特点等。
大量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涌入职场,缺人的现状却没有改变。这些毕业生中,真正满足企业需求的创意人才并不多。他们进入到企业后,多数创意人才属于复制型或模仿型,真正能够创新的还很少。这种人才结构导致原创产品很少,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
更为急缺的是经营人才,这种人才可将创意内容产业化和市场化。实践证明,创意人才大多往往不具备市场经营才能。有些企业管理者普遍认为,目前急需能将创意作品“产业化”“市场化”的经营管理人才。
(1)专业知识匮乏
很多设计机构认为,目前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的学生掌握的设计软件极其有限,大多数学生只会一到两个设计软件,根本不能应付实际需要。事实上,在设计中需要借助多种软件,才能表现出设计思想,尤其是工业设计、造型的独特、材质的逼真、色彩的构建、环境的变化等,因此,设计软件的发展和更新非常迅速。但目前,学校的课程设置滞后于社会发展,教授的设计软件陈旧,致使学生设计手段落后。
(2)原创感觉迟钝
一些设计机构老总认为,有的学生只会把国外的流行元素拼拼凑凑,自己思考、独立创造的成分不多。对此,学生颇感冤枉,四年的大学学习,非专业课程多于专业课程,真正学习专业课程的时间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一些学生还没明白设计是怎么回事,就懵懵懂懂地毕业了。
(3)设计闭门造车
要想让设计变成产品,涉及材质、造价、工艺、实际生活环境等众多因素,但很多毕业生在设计中致力于想得出来,而不考虑是否造得出、卖得出,因此设计作品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最后只能纸上谈兵。
以上结果的产生同目前的人才培养教育模式颇有因果关系。目前高校开设的艺术设计专业方向多达40多个,涉及动画设计、工业设计、数字媒体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多方面,但大多是闭门育人。教师自身缺乏实践经验,学生又缺乏到设计机构进行锻炼的时间和途径,在产学研脱节环境下培养的学生,融入到创意产业中必然出现与创意人才标准要求的严重脱节。
(一)创意设计应尽早进入学科目录
由于学科改革未能跟上形势的,创意设计至今仍未纳入到学科中去。清华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教授认为,创意作为一项产业,对于创意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很高,创意人才应具有多学科的综合素养。但目前创意人才培养中的最大问题在于创意还没有进入学科目录,而是分散在各个学科下。尽快申请进入学科目录,形成以一个学科为主、多学科辅助发展的学科体系,有利于创意人才的培养。当然不同地区和院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差别。
(二)划分出不同的教育层次,又要非常明晰地确立自己的学科界限
从美国、日本、韩国等文化创意产业发达的国家来看,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是一整套围绕着文化产品的策划、生产、传播、消费而建构起来的化、商业化运作体系的形成。在这个体系中,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创意人员、制作人员、经纪人、营销人员、管理人员等。而每一种人才的培养都应各有其特殊的培养方式,如创意人员的培养一定要激发其求异性思维,制作人员要强化其专门技能的训练,管理人员则要建立一套像MBA那样的培养体系,因而不同的培养目标应选用不同的培养体系和标准。因此,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既需要划分出不同的教育层次,又要非常明晰地确立自己的学科界限。
努力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是创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创意产业岗位的分工不同、行业和地区之间存在的发展不平衡性,以及高等学校办学基础、办学条件的差异,决定了创意人才需求的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决定了不同学校承担着不同创意人才的培养任务。因此,高等学校必须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根据目前创意发展的实际需求和自身条件,确定办学层次和类型,大胆进行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努力培养出符合未来创意经济发展的创意型人才。
(三)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府教育部门统筹规划
艺术设计专业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为突出创意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艺术设计专业方向改革应是对如何确定创意设计人才培养的定位,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该起到引导协调作用,整合现有普通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方向,使之更加符合本地区创意产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据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将启动“十加一”人才培养计划。其中,“一”就是成立一所专门学院,“十”就是把10所有游戏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列为定点培养学院,培养本科水平的游戏开发人才,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在引导艺术设计专业方向更加满足创意产业市场的需求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有效利用创意园区,走合作办学路
专家提出的人才培养创意思路是:高等学校和设计单位应各自打破围墙,依托现有的高校教育资源,利用设计单位的人才、品牌效应,以已建成的创意园区为课堂,以专业特色为目标,加速创意设计人才的专业化培养。简言之,人才培养要像设计产业化一样,也走社会化之路。
目前北京市认定了首批10个创意产业集聚区: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北京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中关村科技园区雍和园、(怀柔)影视基地、北京798艺术区、宋庄原创艺术与卡通产业集聚区和中关村软件园等。上海市认定了18个创意产业集聚区,其他重点地区与省市都有自己的创意园区。在这样的创意园区里都活跃着有实践经验的优秀创意设计人才,与学校的教师相比,这类社会化的设计机构对设计人才的培养更有针对性,(转第129页)(接第125页)进入这类设计机构实习和深造的学生水平提高得也更快。专家认为,上海可以借鉴国外创意产业的培训方法,由中介机构牵头,把这些社会化设计机构的CEO、艺术总监组织起来,担任培训师资,实现资源共享,在本市50个已建成的创意集聚区内开设没有围墙的课堂,定期组织相关专业的青年设计人员或高校师资,进行培训。并让受训者进入这些CEO、艺术总监的工作室实习或深造,由这些校园外的师资手把手地孵化人才。
这种培训方法对高校、学生和设计机构而言,是多赢策略。高校师资有了产学研结合的环境,可以及时将最新的原创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段引进课堂,教书育人更切合市场需要;学生有了更多的实践和聆听智慧的机会;设计机构也能更早地介入学校的人才培养,更早地发现设计好苗。
据悉,上海创意产业中心已有意联合上海交大、同济、复旦、上海理工等7所大学,整合各创意集聚区的人才、品牌资源,合作建立创意人才培训基地,近期培训的对象为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设计新人,重点是强化原创设计的技能培训,使他们通过社会化的培训,能迅速地在原创设计中挑大梁。
(五)做好适应于创意人才培养的教学体制及教学内容的改革
对于院校的艺术教育,应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多了解产品的研发和制作过程。同时还可尝试艺术设计和商科的双学位制度,以培养复合型人才。
怎样培养新型创意人才?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认为,新媒体艺术学科本身就是交叉,是艺术、技术和文化的交叉,主要侧重于应用。它强调创意和创新,培养技能型、管理型和创新型人才。创意必须立足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功底,创造出中国特色和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东西。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张新建副司长说,应该鼓励文化单位和高校合作举办高级研修班和培训班,重点培养创意人才和市场营销平台。
多数专家学者强调,创意设计人才建设要按教育办事,不要跟风。要研究市场,引领市场,但不能附庸市场。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创意才华的综合性新型人才。因此,如何突破传统观念束缚和传统体制壁垒,多学科、跨学科培养新型人才,所培养的新型人才包括他们的创意产品如何更好更快地和市场接轨,应当引起艺术设计教育在教学体制和教学内容改革上的更大关注。福州大学余轮教授认为,现在不应该讨论是艺术偏重还是技术重要,创意设计是交叉学科,要想发展最好的学科系,一定要有强大实践背景的老师。与传统学科相比,不仅要有强大的技术偏重,还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发达国家的艺术设计教育早在包豪斯时期就提出:“艺术设计教育与实践的结合,把‘教室’改为‘车间’的创举”,在工业发达国家早已成为定论。现在各艺术院校应该是接受过艺术教育方法熏陶的,我们清楚地知道这种方法的好处,但是恰恰是这一点,成为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薄弱环节。不仅一些综合性大学,即便是一些专业美术学院,也存在理论不系统、缺少学生创意从萌芽到深化到动手变为实物过程的教育。设计教育最根本的原则不同于其他教育特征的就是“创造”,如果没有合理的教育系统,没有实施的操作空间,创意只能是停留在纸面。
艺术设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使学生真正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未来以创意产业为引导的经济大潮中需要建立起一整套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使高校真正成为培养创意设计人才的重要基地。
:
[1]朱华.加快创意人才培养步伐.
[2]潘鲁生.培养艺术设计人才服务山东文化产业建设.
[3]肖勇亮.新媒体艺术学科建设的三大焦点.
[4]温雅.对于设计教育理论及实践研究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