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实效性问题的原因探析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8-16
论文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体制的深化改革,社会矛盾的日益加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德育工作者应以敏锐的职业触角去捕捉大学生道德面临的重大问题,教会学生道德选择,承担道德责任,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与道德修养,以期提高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我国当前大学生德育实效问题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很多人都认为学校德育实效低下,这种不满并非“空穴来风”。表现为:有些大学生对党和社会主义的认识模糊,缺乏理想、信仰,热中实惠享乐;道德认识模糊,道德行为不佳等。大学生之所以更多的会出现这些道德问题,是与他们所处社会的经济制度、文化观和价值观等密切相关的。
一、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导致大学生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思想倾向的形成
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是时代变革的产物,由于对市场经济缺乏正确理解,原有的价值观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当社会经济基础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时,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是当时整个社会道德构建的核心,社会在道德规范上提倡平等进取、尊老爱幼、“五爱精神”、奉献精神以及献身精神。然而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召唤着新的平等观、民主观、价值观、尊重人的个性、尊严和价值追求成了一种新的道德取向而进入我们的道德观念体系之中,能够产生传统伦理道德结构中所缺乏的要素。另一方面,很多市场经济带来的拜金主义、实用主义、个人主义价值观等观念对社会道德规范和道德情感形成冲击,使得大学生对传统的道德教育内容与价值取向产生怀疑。加之在商品经济社会中,社会上腐败现象滋生,如:钱权交易、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分配不公等,这种冲击和变化必然影响到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转化,25.2%的大学生同意“及时行乐”是有原因的。传统美德被少数大学生认为是守旧、陈腐的。又由于我们现在还处在转型期,新的道德体系还不完善,社会道德监控不力,法规还不健全,市场经济规则还没有达到完全有序,很多情况下法律还不能够有效地惩治那些为谋私利而损害他人和社会的违法行为,而与之相反的是社会的道德楷模却被认为是傻子;在发生利益冲突时,讲道德的人吃亏,不讲道德的人反而占便宜。这一切使大学生迷茫、彷徨,导致一些大学生在道德认知方面产生了错觉。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交换关系机械地运用到社会各个领域,把“等价交换”作为处理一切问题的准则,从而缺乏社会责任感,导致道德行为的个人主义和功利化。
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导致大学生道德理想淡化,价值选择的矛盾效应
目前我国有三种价值观形态并存:一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以集体为本位的价值观;二是随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所形成的重功利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三是在西方文化影响下形成的极端利己主义、绝对功利主义的价值观。价值多元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价值体系和道德教育受到挑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外来文化的渗透已无法杜绝。在传统与现代、进步与落后双重价值的冲突和互动下,价值相对主义成为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一个特征。“回归传统”、“全盘西化”、“实用理性”这些相互矛盾的价值取向可能在同一大学生的行为中得以体现。与传统道德灌输相反,青年更宽容“道德不确定性”的存在,对社会主导价值和信仰抱有更多的“游离”态度。有许多青年大学生求知欲强、追求新奇,使得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中的一些成份被大学生所接受并逐渐内化,形成了现有的一些符合西方社会价值判断的思想意识、道德标准和生活方式。受西方思潮的冲击随着的改革开放深入,西方文化、价值观,逐步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中,使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原有的道德、信仰,产生了怀疑和动摇、放弃和扭曲,山东高工委的调查资料表明,23.2%的学生“不同意、难以判断或没想过”“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都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11.8%的大学生对“多党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这一观点持不同的命题。许多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本位的模式在潜移默化中植根于他们心中。
三、全球化背景下的大众传媒给大学生传统的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造成一定的偏差
大众传媒对人的影响是比较直接的,具有较强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特别是对于青年大学生,大众传媒的影响更加明显。在前些年,我国的大众传播媒介在舆论的导向上出现的失误是值得深思的。对国外影视剧的播放、对市场经济的宣传,夹杂着西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内容,其中不乏有一些糟粕成份,而这些成份对处于成长期正在社会化的大学生来讲,极富诱惑力,对其正确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的形成造成偏差。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日益渗透到了我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对传统的价值观和道德理念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正如美国学者斯皮内洛所说:“技术的步伐常常比伦的步伐要急促得多,而正是这一点对我们大家都构成某些严重威胁”。[1]自从互联网一出现,思维活跃敏锐、接受适应新生事物能力强的青年大学生,便以极大的热情毫无保留地接受了这一新鲜事物。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最新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学生在网络用户中占的比例达21%,是上网用户中比例最大的一个群体。据郑州原点市场研究有限公司的调查数据显示,在被调查的3000名大学生中,曾光顾色情网站的占46%,热衷聊天室的占76%,选择玩游戏的占35%,只有不到20%的学生上网是为了搜索信息,下载软件。[2]自从出现了网络,大学校园已不再是封闭的“象牙塔”,学子们也根本无法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网络正深深地改变着他们的思想观念,并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政治态度、道德风貌和价值取向。
网上多元道德构成只会使大学生经常性地处于矛盾、相互冲突的道德选择中,给个体健康的道德人格的发展造成强大的挤压和扭曲。一些平时喜欢上网的同学将大量的时间耗费在网络上,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沉浸于网络内容之中不能自拔,结果使部分大学生不但荒废了学业,而且他们的人际关系也逐渐变得淡漠、情感疏远,出现道德滑坡现象,还导致一些大学生性情孤僻、冷漠及其它健康问题。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屡见不鲜,易于诱发犯罪,导致大学生道德水平下降。在网络上,道德对大学生的约束越来越依赖其内心的道德信念,外在的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的制约越来越少。不少大学生网民将违反道德规范的网上行为视为自己技术高超的表现,传统道德规范和法律在这时遇到了一次重大功能限制,忠诚老实、维护真理、服务社会、实行人道等基本道德规范正面临严重挑战。
四、传统的教育观念指导下的知性德育对大学生道德状况有深远的影响
目前我国大学生道德行为出现了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传统的道德教育教学中,存在着知性的德育观,各种道德的知识无疑占据着支配性的地位。这种德育观念的实质是把一个活生生的人分解成一个只有“理性”的人,其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则被排除在外。道德教育原本是生活世界的一部分,而20世纪以来道德教育的一个主要的误区是道德教育与大学生的生活世界的剥离,越来越忽视自身的精神追求和对学生的人格培养。教师只满足于往他们的脑袋中填塞各种道德范畴的概念和词汇,而且由于大学德育体系不健全,教师的德育训导与其自身的行为不相一致,道德观念不能保持到日常生活中。道德成为一种外在于人的东西,道德教育成为一种强制性规范行为的服务工具。道德教育尚未激发大学生的道德需要,致使他们的道德动机缺失了,道德情感被淡化了,道德教育只是使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感受到掌握与遵循某种道德规范对自身来说是一种约束,一种限制,一种牺牲,一种奉献,在他们的内心尚不能构成道德需要。其实,道德更多的应使人能从中得到愉快、幸福与满足,得到自我的充分发展与自由,得到惟独人才有的一种最高享受。我们的大学生不是没有这种道德需要,而是缺少深层次的、自觉的、内在的自我完善的高级的道德需要。因此当他们处于一种不良的道德氛围之中,或者在缺少一种社会舆论的监督下,同一个人可能将出现不同的道德行为表现。在现实中,引发一些学生强迫症、恐惧症、焦虑症、抑郁症等,还表现出道德行为的不正常化。
另外,大学生本身的心理阶段对于自我的认识也影响着他们的道德状况的发展。从人的心理发展来看,十八九岁的年龄,正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正所谓:“性,犹湍水也,决渚西方则西流,决渚东方则东流。”实践证明,由于市场的负面影响和失误,青年大学生往往从实用、实惠的角度来决定自己的行为的所取,从而导致道德行为的偏差。他们对自己认识和估计不充分,过分看重自己的地位和作用,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一些同学的“贵族”意识很浓,幻想成功和荣誉太多,对吃苦准备不足,心理承受能力弱,经不起挫折,内省的时间太少,崇尚表面的玄乎争论,遇到要牺牲个人利益的时候,却讲条件摆困难往后退缩。不敢正视自己、自我解剖。对己知之不足,必然限制道德认识的提高。[3]
爱因斯坦曾说:“人类最需要的努力,是在我们的行为中追求道德;我们内心的安定,甚至我们的生存都离不开道德。只有道德的行为才能给生命以美和尊严。[4]90年代以来的大学生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出现了道德理想与道德现实的矛盾,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脱节等问题。但诚如马克思所说的:“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最实际的呼声。”[5]19世纪德国伟大的诗人和思想家海涅指出,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重大课题,解决了它就把人类社会向前推进一步。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状况往往依赖于他们所面临的切身问题得以妥善解决的程度。在新世纪里,我们的德育工作者应以敏锐的职业触角去捕捉大学生道德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和研究课题,要教会学生道德选择,承担道德责任,在多元价值冲突的时代做出自己健康的价值选择,提高大学生自身的道德素质和道德修养。
:
[1]【美】理查德·A·斯皮内洛(刘刚译).世纪道德——信息技术的伦理方面[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2]陆志荣.大学生思想工作探析[J/OL].莱阳农学院校园网(www.lyac.edu.cn).
[3]何伟全.大学生道德问题的焦点及德育效应[J].青年研究,1991,(14).
[4]戚万学.道德教育新视野[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181.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人民出版社,1995.289.
上一篇:关于网络社会中大学生道德修养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