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等学校规模与效益的关系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8-16
论文摘要:高等学校规模与效益的关系是由资源配置决定的。当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学校规模是适度的,就会收到良好的办学效果。在规模调整的过程中,必须正确认识规模大小与规模优化的关系。学校要根据自身内部和外部条件来选择最优规模:第一,要分析构成学校规模的各要素;第二,合理配置直接要素和间接要素;第三,要进行整体平衡。
高等学校规模、结构调整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这项决策的依据之一就是我国高等学校规模小,办学效益差,试图通过扩大规模来提高办学效益。那么,高校的规模与办学效益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是不是学校规模越大,办学效益越好?在实践中如何认识和把握合理的规模?本文试作粗浅的探讨。
学校规模是指一所学校的大小,一般以在校生数量为指标。效益是指投资所带来的效果。学校规模效益是指由于学校办学规模变化所引起的不同经济效果。高等学校规模变化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经济效果?这主要是由于高等学校教育资源的配置有以下特点:
1·资源配备的整体性。教育资源是指用于教育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在政府向学校投入过程中,教育资源表现为财力,即教育经费。在学校教育资源的使用过程中,教育资源表现为人力和物力,即教职工和各项物质设施。学校教育资源的配置总是以整体的方式存在,无论学校规模大小,人员和各项设施的配备必须是完整的,不能因为学校规模小而减掉某一类人员或某些设施。
2·要素之间的联系性。学校教育资源的配置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其原因就是构成学校规模的各要素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一个专业来讲,专业性质与课程设置是联系的,课程又与专业教师和实验室是联系的。在高等学校,一个学校往往由许多个系、专业构成,与各个系、专业的教学、管理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是各管理机构和各项物质设施。这种联系既有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有人与物之间的联系,他们共同组成一个资源系统,维持学校正常运转。
3·数量分配的结构性。学校教育资源的配置是以一种结构的方式存在,要素与要素间这种结构关系表现在各要素的量是按一定的比例构成。各要素间是量与结构的统一,结构变化会引起量的变化,量的变化也会引起结构的变化。
4·教育主体的专业性。教师是教育主体。高等学校教师的专业性较强,教师的工作不仅非专业人员不能代替,专业范围内的各学科教师之间相互替代的范围也很小。确有教师承担两门或两门以上相关学科的教学任务,那也必须是对所教学科确有研究,能够驾御教材,有深厚的专业功底。
上述特点决定了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与学校规模和办学效益之间的内在联系。由于整体性和联系性的特点,当一所学校只有一个系一个专业的一个班时,它也需要配备各学科教师、教辅人员、行政人员、工勤人员、实验室、图书资料、教学和非教学所必须的各项设施。这时,多数人员和设备闲置,学生的培养成本较高,办学效益较差。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加,资源的利用效率逐渐提高,学生培养成本逐渐降低。学生的数量增加到使人力、物力充分利用时,学生的培养成本最低,办学效益最好。教育经济学者把学生人数增加的比例大于学生培养成本增加比例叫教育规模经济,把学生人数增加的比例小于学生培养成本增加比例叫教育规模不经济。
由于结构性和教师的专业性特点,在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中要充分考虑各种限定量,既要在限定量内充分发挥各类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又不能突破限定量。如教师的配备,既要考虑到课程(课程的门类,每门课的教学时数),又要考虑到师生比和教师的劳动强度(即最大工作量)。实验室也有容纳学生的数量的标准、设备连续使用的时间和利用效率。由于量的限定性,这就使不同性质的专业、系、学校只有具备一定的规模,教育资源才能充分的利用。一些学者把这个规模叫“最优规模”或“适度规模”,即“当学校的学生和教师(包括职工)及各项物质设备之间的比例构成处于最佳状态时,这时的规模就是这个学校的适度规模。”[1]P(211)“最优规模”或“适度规模”都认为教育资源充分利用时,学校要保持一个相应的规模。
教育的规模经济和适度规模的理论都证明了学校规模与办学效益之间的内在联系。当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学校规模是适度的,会收到良好的办学效果。
我国高等学校规模偏小,办学效益差,其主要原因是长期的计划体制下办学效益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目前纠正这种状况的主要办法是在一定的区域内合并同类院校和同类专业,减少专业重复设置造成的学校和专业规模过小、教育资源浪费。但是,在合并的过程中出现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学校规模越大,办学效益越好。这是一个误区,学校规模大小受多种因素制约,其中有两个最基本因素:一是学校和专业性质;二是社会对所培养人才的需求。
一般来说,理工院校的专业多带有实验课程,要提高实验室利用效率,就必须有较大的专业规模和学校规模。综合性大学因学科齐全,专业较多,要形成比较合理的专业结构,也必须有一个较大的规模。这两类院校多属于国家、省、部委所属院校,生源及毕业生的流向范围较宽。文科类院校如财经院校、政法院校、院校规模相对来说比较小,原因很简单,一是专业规模小,二是需求量相对较少。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有很多几万人,甚至十万人以上的大学,但也同时也存在一些千人左右的小型学校。例如,美国1990年有3501所高校,超过2万人的院校有121所,然而1000人以下的学校还有1322所,占高校总数的38%,其原因就是由学校性质和需求量决定的。高等学校规模扩大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一定条件是指学校规模过小,教育资源不能充分利用,扩大学校规模可以使闲置的设备得到利用而提高现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办学效益。但是,如果学校教育资源已经得到较为充分的利用,再继续扩大学校规模很可能使已经适度的规模又不适度,出现规模不经济的状况。提高办学效益的关键是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不管学校的规模有多大,只要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规模都是适度的,都能收到好的办学效益。因此,在规模调整的过程中,必须正确认识规模大小与规模优化的关系,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根据自身内部和外部条件来选择最优规模。
高校的规模、结构调整过程也就是高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过程。宏观上,是政府制定政策,调整学校的布局、结构。微观上,是学校自身对影响规模优化众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和决策的过程。政府的调整政策是学校规模优化的外部条件。学校自身灵活的把握规模的最优点,才是实现规模优化的决定因素。学校如何才能根据自身的特点,实现规模的优化?
首先,要分析构成学校规模的各要素。构成学校规模的要素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要素;一类是间接要素。直接要素是指那些直接影响学校规模大小的决定性因素,如教师、教学设备等。这些要素与学生的数量是紧密联系的,会直接影响学校规模的变化。间接要素是根据学校规模的大小而配备的要素,如行政人员、工勤人员、图书资料、教学和服务设施等。这些要素的确定,一方面受学校规模的影响,同时也受学校管理体制的制约。
第二,合理分配直接要素和间接要素。构成直接要素的主要有教师、教学设备、课程、学生四个方面。直接要素的优化过程中就是以上四要素量的合理分配过程,它主要包括教师、实验室的合理配备以及人与物的整体优化。教师配备要考虑到教师所能承担的工作量和师生比。课程的安排与教学时间也不是无限量的。高等学校的课程也是有数量限制的,开设多少门必修课,多少门选修课,各门课程的讲授时数,教师的优化配置就是在满足各专业对专业教师的需求的同时,又使教师满工作量。实验室也有一定量的限制。实验室有个数的限制,各实验室利用的时间不能超出一定的限量,各实验室所能容纳学生也有一定的数量限定。实验室的优化配备就是在满足教学需要的情况下,又能使实验设备达到最大利用效率。
第三,要进行整体平衡。在一所学校内部,从某一局部的资源配备来看是合理的。但是,整体的结构不一定合理,例如,一所综合性大学的理工科专业,规模在2000-3000学生时教师和实验室才能同时被充分利用。而文科专业没有实验课,规模在100-200学生就可以使教师充分利用。从各专业的教育资源配备来看是最优的,但从社会需求来看,文、理科专业劳动力的需求量基本相等,文理科的招生比例大致相同。这样,就需要在整体平衡时扩大文科专业的规模,调整到第二、第三、第四……适度规模。如果理工科专业规模的最优点过大,超出社会需求,就可能通过调整实验室的方法,如建立小型实验室,采用分批做实验的方法缩小专业规模的最优点,尽可能减少资源的浪费。整体平衡的作用就是把握整体结构合理,发挥出整体的效能,否则,就会降低整体作用。
学校规模优化就是要通过对各种要素构成量的合理调配,使要素量及其结构合理,发挥最大的效率,产生最优的整体效果。
[]
[1] 王善迈主编·教育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上一篇:高中教育质量的再审视
下一篇:基于高职毕业生求职面试与礼仪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