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干部:影响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重要因素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8-16
论文摘要:社团干部是高校学生社团的核心人物,本文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工作的若干意见》所提出的新要求,论述了面向新世纪社团干部应具备的素质以及如何选拔、培养和管理社团干部。
一、面向新世纪的社团干部的素质
不久前,华东师范大学团委通过学生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多种形式,对本校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师生对社团干部的素质期望值很高,对其选拔产生和使用管理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引起了该校团委的重视。我们课题组通过研究认为,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学生社团干部主要应具备以下素质:
(一)政治上比较成熟。高等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学生社团活动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社团干部是社团的核心人物和领头人。因此政治上要比较成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高尚的思想品德。
(二)热心于社团工作。学生社团是以兴趣为基础建立的,因此,社团干部首先要热爱本社团,具有强烈兴趣。社团松散的组织特性还决定了社团干部在组织内部的影响力主要取决于他的专业水准,唯有热心社团工作并具备较高专业素质的成员,才有可能团结并领导其他成员,一道开展大家喜爱和关心的活动。
(三)群众观念和服务意识。社团干部首先是一名学生,一名忠实于社团的成员,但他同时又是一名学生干部,他的工作依赖于全体社团成员的配合支持,因此必须强化其群众观念和服务意识。要甘于奉献,努力为社团成员锻炼和施展才干创造机会。
(四)民主观念和法制意识。社团干部应增强民主观念,在会费的收取、经费的使用上,在重大活动的计划、组织上,在社团干部的更替及与兄弟社团的交流上,等等,都应广泛征求社团成员的意见,民主讨论,透明公开。当然,讲民主不是不要学校的领导。值得一提的是,社团联合会的干部更应提高民主意识,放下“领导者”的架子。社团干部还要增强法制意识,无论是在校内活动还是开展社会服务,无论是制定章程还是活动的宣传策划,都要遵守法纪。
(五)务实精神和效率意识。社团干部在工作中要实事求是,讲求实效,不追求花架子、不慕虚荣,少花钱、多办事;要讲求工作效率,开会、搞活动都应预先做好准备,避免经常围绕同一问题无休止讨论或临到活动开始时才考虑场地、人员、设备,影响活动的预期效果。在对上汇报和对会员公布情况时,也要实事求是,来不得半点虚假。
(六)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知识呼唤创新人才,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社团以其特有的优势吸引着各种人才。面对新形势的要求,社团干部应在工作内容和方法上创新,活动的立意和凭借手段上创新。竞争意识同样重要,市场经济离不开竞争,社团干部应有危机感,努力创造一流工作业绩,以得到师生和社会的承认。
(七)管理水平和综合能力。社团干部既是学生干部,其组织管理能力、人际协调能力、语言表达和文字处理能力、分析综合及决策的能力等都应当是比较优秀的,此外还必须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稳定的心理素质和敏锐的观察力。调查中我们发现,活动开展正常,受到会员欢迎和学校好评的社团往往有几位能干的社团干部,他们善于团结同学,集思广益,注意处理好与方方面面的关系。
二、社团学生干部的产生和培养
(一)产生方法。社团干部如何产生历来是学生比较关注,反映也比较大的问题。过去一些高校对社团干部的产生或更替远不如对学生会干部那样重视,事实上已影响到社团干部的素质和社团的建设。从调查情况来看,那些由教师直接指定或者由前任干部随意安排的干部,往往缺乏群众基础,因而很难有效地领导学生社团开展正常的活动。一些社团裙带风盛行,乌合之众充斥,成为少数学生恣意妄为的乐土。这也是大部分学生对社团失去信心的最根本原因。笔者认为应当通过民主推荐、个人自荐及组织把关相结合的途径选拔社团干部。社团干部的选拔程序、选举方法应逐步制度化,避免随意性。
(二)培养途径。社团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培养、才能逐步获得。即使是考察选拔出来的社团干部,我们的着眼点也不仅仅是为了使用,而应当放在使用过程中的培养教育上。
为此,团委可举办培训班,如“二十一世纪人才学校”、“学生活动骨干培训班”等。开展理论学习和业务理论学习,给予表扬或批评等,促进社团干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水平;可聘请专家和社会名人亲临指导,帮助社团争取校内外的经费支持,促使社团干部事业有成;可安排社团干部互相交流工作经验,或与兄弟高校社团组织进行对口交流,还可以组织一些社会考察活动等,促使社团干部提高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
三、社团学生干部的管理和考核
明确社团联职责,把握社团方向。社团联作为团委管理社团的派出机构,应该对全校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进行统一管理和协调,对社团的性质、宗旨、成立条件和审批手续,对活动经费的来源及使用等作出规定。定期对全校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调研、分析,举办“社团巡礼”等大型活动。要完善工作例会制度,定期召开社团负责人会议,交流、汇报工作,了解经费使用情况。团委分管干部应定期参加社团联的工作会议,及时予以指导。学校党委分管领导也要经常关心学生社团建设,确保社团方向,并帮助解决具体困难。完善社团干部考核制度。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对社团干部的考核制度,对照各社团制定的工作目标、任务,对社团干部实行定期考核。社团干部的考核主要应看其工作实绩。采用自我,群众评价以及组织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全面、客观地评价社团干部的工作能力与业绩。考核情况应通报所在院、系,与综合测评、奖学金和荣誉称号评定相挂钩,激励社团干部更努力地开展工作。对工作不积极、群众关系差或学习成绩明显下降的社团干部,则应及时撤换。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抓好社团的引导和管理,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社团行为。”诚然,高校社团建设对繁荣校园文化发挥了很大作用,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高校党、团组织在总体上把握社团方向的同时,应该就学生社团的特点,加强对社团干部的选拔、培养与管理,充分发挥社团干部在学生社团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促进社团建设跃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