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立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8-16
【关键词】大学生 自立精神 培养策略
一、自立是中华文化传统中的宝贵财富
作为中华传统中的精华,“自立”是一种优秀品质,一笔宝贵财富。这种人格品质在传统文化中始终被大力倡导和推崇。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自立精神有利于其完善个人的人格,促进个体的发展。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建设和发展的中坚力量,其自立精神对国家的前景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自立精神的培养需要在学校阵地的力量影响之下,依靠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会舆论的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从而使大学生自立自强,做有用之才。
“自立”一说古已有之。“自立”一词最早出现在《礼记。儒行》“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的语句中。《儒行》一篇记述的是孔子与鲁哀公的谈话,源于鲁哀公问孔子什么是儒行(即什么是儒者的品行),孔子的回答涉及了十五项内容,其中第一项就是上述涉及“自立”的内容。此外,第七项也涉及自立,原文是:“儒有忠信以为甲胃,礼义以为干槽,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其自立有如此者”。这两个“自立”的意思,主要涉及到成就、修身、品格、处世等几个方面。
二、当代大学生应懂得自立
在当代,自立已经成为大学生立身之本,自立与否是衡量大学生是否是一个独立个体的标志之一。在全球化的今天,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各种思维模式、各种思想在上交织存在,大学生从小就开始接触各种模式的思维理念和生活方式,在离开家庭参与高校集体生活后,高校的模式和同学师生之间的相处方式也促成其自立能力的完善和提高,因此高校学生是具有一定的自立能力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生的自立首先意味着已经摆脱了对家长的依赖,尽力做到生活费用自理以及心理上的日趋独立于成熟。但是实际情况往往并非如此,中国家长的中国式教育和抚养模式,常常使之忽略了孩子的自立需求,中国式的父母为孩子遮风避雨,而孩子则享受得心安理得。在进入高校,成为一名大学生之后,理应走出父母的庇护,独立面对生活。比如可以通过勤工俭学来锻炼自己的能力,并且用所得收入维持学业费用。此外,学习并非大学生的唯一行为,除此之外,还需要与人交往沟通,面对许多情况和问题,参与社会活动等,比如上面提到的勤工俭学,就是将知识转化为收入,并培养自立能力的一种很常见的方式,在勤工俭学的活动中,其交往能力也得到锻炼,责任心也得到培养,还能享受到一种成就感。
一些高校在这方面的做法可以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比如有些大学明确支持大学生创业,这样的举措有利于大学生看到自己的潜能,从而开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能让大学生提前将自己所学的只是运用到实践工作中去,并感受社会的竞争和知识的重要性,同时感受自立。大学生初次接触社会,经验不足,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然又会体会到学习知识文化的重要性,使其更加真实自己的大学时光,更加努力学习。同样,由于创业占据了许多时间,大学生在此过程中会体会到时间的宝贵,会更加珍惜时间。自主创业还能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由于大学生大都对体力劳动比较轻视,这对于大学生自立能力的发展其实也是一种桎梏。适当的体力劳动也能实现自我价值,增加对社会生活的体验,还可以避免好高骛远的心理产生。在高校有一部分贫困学生,自立能力的培养能够使其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坐等”的现状,用自己的能力与知识去换取经济收入,摆脱困境。因此,支持大学生创业,积极组织大学生勤工俭学,鼓励大学生自力更生,都是培养其自立精神的良好手段和策略。自立能使学生变得成熟和务实,当遇到挫折时,不是简单地抱怨和消极地等待,而是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自立使学生积极地面对现实,思考现实并努力去改变现实
三、高校与社会应为大学生自立创造条件
高校和社会应该为大学生自立能力的培养和提供必要的条件。对于高校、社会和家庭而言,形式多样的模式可以充分唤起大学生的自立意识,这的确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合力作用。可以以学校为主要教育阵地,以为载体,以课堂讲授为渠道,多方面地探索一条培养大学生自己精神的方法。此外,在媒体宣传上也要下功夫,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形式,比如黑板报、户外海报以及广播、网站、博客等多样化的宣传载体,以及基于网络技术的信息化教育方式来构建自立精神的培养空间。另外还应意识到自立精神涉及到许多范畴,如心、学等等,这些方面的综合作用,才能巩固和加强最终的教育结果。
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潮无时无刻不渗透着高校的风气氛围,因此社会舆论的引导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我国当前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新及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时代,这样的时代尤其需要大学生的自立精神。而社会舆论的形成和效果取决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全社会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都予以关注和引导,才能在更深远的意义上实现大学生真正的自立。可以再各类媒体上对自立精神的内涵和意义进行润物细无声的引导和弘扬,使大学生培养起的价值观,树立自立的品质。在当今的社会转型期,只有把地下室自立精神的培养当做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常抓不懈,才能促进大学生自立教育广泛深入的开展。
四、自立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持久过程
自立意识的培养对推动素质教育、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挖掘大学生的潜能、培养人格健全的创造型人才都有着重要的价值。自立是与个体自我发展密切相关的,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拥有自立意识的大学生能较好地安排自己的生活计划,对挫折与困难能主动进行自我调节与控制,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和其他形式的集体活动。在遇到困难时,采取更成熟的应对方式。提高大学生自立性,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着重大的意义与价值。
:
[1]支撑起未来的硬朗脊梁[N].中国青年报,2008-09-19.
[2]张耀灿,邱伟光.思想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曹清燕.自立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4).
上一篇:关于高等院校的影视教育研究
下一篇: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校园文化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