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高职教育科学发展的对策探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易玉珏 时间:2010-08-16

        摘 要:我国高等职业迅速,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缓解了各地建设与人才短缺的矛盾。在办学定位、培养理念、发展方向等方面存有偏差,制约了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立足高职院校。从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队伍建设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改革创新以推动高职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定位;模式;队伍;改革

        至2007年,我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数已从1999年的161所发展到1 109所,占到了我国高等教育65%以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缓解了各地经济建设与人才短缺的矛盾。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由于发展时间较短,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还不免在办学定位、培养理念、发展方向等方面存有偏差。
        立足高职院校,本文将从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队伍建设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改革创新以推动高职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一、明确人才培养定位
        (一)目标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应根据行业需求制定教育教学计划,培养满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中的“职”要求培养出的学生必须具有突出的实践操作能力,而“高”决定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是只会动手的技术工人,还应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还可以向更高层次的领导岗位发展。
        (二)层次定位
        早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就明确指出:“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现行高职教育仅定位于大专,层次单一,不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趋势,高等职业教育应和“以学术目的为主”的普通高等教育并存于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各层次教育中。
        (三)时间定位
        目前,有不少人把高职教育等同于终极学历教育、大专职业教育,往往重视学历教育,忽视职业资格培训,重视岗前培训,忽视岗位培训、转岗培训。按照终身教育的思想,一个人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完善知识结构,增强自身素质。高等职业教育是通向终身教育的有效途径,一个好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应该包括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全日制与非全日制教育,成为不同年龄、不同岗位、不同需求的公民接受开放式教育的重要形式。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职院校要充分运用资源,开展技术培训,为劳动力的转移、下岗工人的再就业和企事业单位提高员工素质服务,在拓展服务中推动高职教育的又好又快发展。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以“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术专门人才”为目标,坚持职业性、技能型、应用类的高等教育定位,优化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一)专业设置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结构,以“面向市场办学校,围绕设专业,针对岗位(群)定课程”为办学宗旨。专业设置要瞄准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走向,在广泛调研的前提下,组成由行业、企业、学院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人才需求的预测、产业发展前景分析、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安排、主干课程设置、能力结构要素、专业开办条件以及专业建设的社会可利用资源等方面进行评议、论证、审核,从而决定该专业设置与否。同时由于社会需求的不确定性,需要对传统专业进行调整和改造,如专业外延的扩大、内容的整合、方向的拓展、专业的撤销等,给予专业新的内涵。
        (二)课程设置
        我国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都是照搬普通,实际上提供的是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要求相去甚远,例如,技能课程与理论课程脱钩严重,技能课程所占比例少,技能认证与课程不一致等。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把当前的各种认证进行筛选,挑选出能真正代表行业需要的各种专业认证,然后根据认证的要求确定能力标准,课程体系建设则围绕能力标准进行。按“必需”与“够用”的原则安排课程教学内容,降低文化课的比例,提升专业实践课的比重。
        (三)实践教学
        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建立“专业系+群”、“专业系+自创实体”、“专业系+技术服务”、“学院+产学研示范场”等类型的工学结合实践教学平台,使工学结合成为实践教学的基本模式。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是“专业+产业+就业”良性互动、共同促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更高层次是更充分地发挥科研优势,实现产学研结合。这种培养模式可以拓展技术与技能培养的教育资源,有利于加强学生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让学生所学的与企业正在实际应用的不但“对口”,而且尽可能零距离“对接”。
        三、完善教师队伍
        高职教育办得好不好,关键在教师。要办出高职的特色、培养优秀的高职人才,就必须尽快造就一支适应高职教育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澳大利亚进行职业教育的主体力量技术和继续教育(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简称TAFE)学院非常注重建设具有实践经验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教师一般都有三到五年行业内的专业工作经验,每年还为教师提供带薪行业进修时间。教师在应聘之后,同时也成为有关专业协会的成员,接受最新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信息。在教师的管理上,终身雇佣制教师越来越少,合同制和兼职教师越来越多,他们主要来源于行业第一线,能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传授学生最新的技术或技能。我们可以借鉴澳大利亚的成功经验,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同时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实现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
        首席教师制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一种新尝试,对于职业院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师资培养模式以及教学与学生管理模式,体现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的办学特点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建立首席教师制的重点是构建以首席教师为核心的能对特定专业或技术方向的教学和实践进行有效指导管理的团队。通过竞争或选聘的方式,选择专业知识丰富、专业技能熟练的老师作为首席教师负责对班级或专业全面教学管理,在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教师聘任与薪酬、班级管理及技能训练等方面拥有一定的自主权,同时负有“教与导”双重教育责任的首席教师,既要管教师的教,又要管学生的学;在学生的技能考核上,实行第三方认定,强调高合格率;在就业上强调高就业率;在学生求学的稳定性上强调低流失率。


[1] 周明星,刘晓.观与高等职业教育有效发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2).
[2] 格日乐图.深化职业教育改革 培养企业人才[J].集团经济研究,2007,(11).
[3] 王吉明,丰刘香.首席教师制与以能力为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J].成人教育,2007,(12).
[4] 华南.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实践经验及其启示——赴澳职业教育交流报告[J].商场现代化,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