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沙灾害的危险性分析及防沙治沙安全格局的构建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杨兴学 时间:2015-05-10
       2  防沙治沙安全格局的构建
        2.1 加强建设生态环境管理体系  根据风沙灾害危险程度区域界定的级别,针对各级别区域所需的相应风沙扩散阻力值划分出治理区,统筹设计治理方案。
        2.1.1 核心区  将风沙源区及其临近区域设定为核心治理区,实施乔灌草相结合,针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水资源制约,选择抗旱、根系发达的树种及草种进行治理,争取迅速增加地表覆盖,固定土壤,恢复天然植被及生态系统的原有保障功能。
        2.1.2 治理区  将高度危险区设定为外围治理区,做好生态规划, 保护好现有沙区植被,严禁滥伐、乱垦、滥牧;恢复并扩大自然林植被种植;实行农田保护,进行保育种植,减少沙化土地的裸露面积;对沙化程度较高的土地开展综合治理,发展经济林木与半人工草地,建立起遏制沙漠推进的生态屏障,以减缓和治理沙尘。
        2.1.3 控制区  将中度危险区设定为外围控制区,统筹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结合水资源状况和生态环境条件加以科学布局,优化设计土地利用及不同土地覆被结构,合理配置草、田、林的种植比例及品种组合,进行农业生产与生态景观结合的生态环境建设,使之构成高效生态防护、经济效益复合系统的第二层防护体系,以控制风沙漫延,并保证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2.1.4 保护区  将低度危险区和轻度危险区划为外围保护区,以现有林地、果园、苗圃、庭院绿化、城市公园作为风沙控制屏障,构建城乡连通的护林路、护堤林、农田林网等生态网络,实现对景观生态过程的整体控制。
        2.2 构建防灾减灾预警及科研体系
        2.2.1 建立和完善沙尘天气的动态监测、预警系统  利用卫星遥感、雷达和探空等高科技手段,对沙尘天气的形成、发展和扩散进行实时跟踪观测,及时发布预警。
        2.2.2 做好防灾减灾的科学研究  加强对沙尘源区形成及环境与沙尘运移规律的分析,研究气候条件对沙化、沙尘天气相互作用的机理,探讨历史上气候变迁与沙化及沙尘天气的对应关系,预估未来气候变化状况,为准确评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沙化和沙尘暴的影响,有效防止风沙灾害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冯露.风沙灾害危险评价及景观格局优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
[2]魏国良.铁奎沙区沙漠化现状及防治对策[J].甘肃农业,2010(10).
[3]李海龙.风沙灾害危险性评价及防沙治沙安全格局构建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
[4]张国祯.北京市沙化土地现状评价及其防治策略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
[5]防沙止漠的对策与思路——专家院士纵论荒漠化与沙尘暴防治[D].生态文化,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