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数学实验与探索,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4-10-15
       三、通过习题的设计与实践,证明猜想,获得定理
        围绕知识点,教师要设置有特色的习题,利用好各种媒体,同时还要注意习题的梯度、变型、变式的训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较充足的时间去“思”、去“练”。 培养学生逐渐形成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技能,教师适时“点拨”,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抢答、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习题的训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初步运用,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提升学生学习的信心。
        教师引导:所谓证明,实际上就是把要证明的问题转化为已经成立的公理或定理。现在我们知道哪些判定两直线平行的方法?(定义、判定公理)
        那么,能否把“内错角相等”转化为“同位角相等”?
        由上面对具体例子的分析,学生经过一定的思考后不难完成如下证明:
        ∵∠1=∠2(已知),∠1=∠3(对顶角相等),∴∠2=∠3(等量代换)。
        ∴AB∥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这样,我们就把“猜想”变成了“定理”,我们将它称为平行线判定定理1。这个定理可简述为“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四、知识的反馈与小结,思想方法的总结,练习巩固,加深理解
        通过以上教学活动的开展,由学生或师生共同归纳本节的知识体系,使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升华,并配以适量的作业进行检查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模式框架   猜想──验证──证明──应用  
        情境创设导入——师生互动引导探究——巩固练习主动获取知识——反馈小结。
        平行线判定定理的探讨过程是:猜想──验证──证明──应用
        这是探索问题的常用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为了解决新的问题,我们常常将它转化为一个已知的命题来解决。这样,如何实现转化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另外,“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如何探索一条适合学生主动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品质培养的教学方式,成为在新课改中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课题。我在教学工作中,体会到课程改革后的数学课堂应创设富有探索性、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
        数学教学中,引导和组织学生采取自主式学习,探索实际问题中的各种数学规律,提高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抽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老师主要是引导和学生学习,学生采取自主式、探讨式的学习方法。从而达到学生体会数学的实际应用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建立数学模型,综合现实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数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