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的构建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4-10-15
处理好“第一等待时”与“第二等待时”之间的关系有重要的意义。诚然延长“第一等待时”的时间,可以达到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但“第二等待时”的时长则需灵活多变,要长短不一,象对于“判断性”和“描述性”的问题,第二等待时肯定要短,如果是“论证性”的问题,在第二等待时过去后,我们则注重期待,多总结结论形成的思维过程。对因一些非智力因素而形成正确结论的表扬的第二等待时则是相当短促的,当即进行热烈的,甚至夸张的表扬,让学生熟记此情此景,同时,假如知识点再现,尽可能地让曾获表扬的同学重温旧梦,特别是易错知识点的强调,相当于“警钟长鸣”。
        (四)加强问题变式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的从教材中挖掘条件,培养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的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如:在八年级(上)特殊三角形一章的《目标与评定》中有如下一题:如图,点M、N分别在正三角形ABC的BC,CA边上,且BM=CN,AM,BN交于点Q。
        求证:∠BQM=60度。    

                            
         解完本题后,我引导学生对原题作如下拓广引申:                        
        (1) 若将题中“BM=CN”与“∠BQM=60度”位置互换,得到的C仍是真命题吗?                                                     
        (2)若将题中的点M,N分别移动到BC,CA的延长线上,是否仍能得到∠BQM=60度?
        (3) 若将题中的条件“点M、N分别在正三角形ABC的BC,CA边上”改为“
点M,N分别在方形ABCD的BC,CD边上,”是否仍能得到∠BQM=60度?
        事后,我把这道展示给学生看,学生大呼我为“先知”。从此,他们对这一种变式也更为重视,也常会变一些题目来考我呢?象这样,对题目做出各式各样的变式,引申出新解法,有利于学生开拓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激发创造欲望,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过程是一个双向的过程,解决“滑过”现象、提高课堂效率,不仅要提高教师教的效率也要提高学生学的效率,只有两者都得到提高,并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产生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