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的构建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4-10-15

      高效课堂的口号在时时吹起,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还是会常常发现一些“滑过”现象:即课堂教学追求表面的繁华热闹,而没有关注教学目标的真正达成;课堂教学如“蜻蜓点水”,学生未能真正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忽视了一部分学困生的学习,没有真正做到面向全体。这样的课堂效率低下,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尽力避免出现“滑过”现象。
        一、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滑过”现象
        案例一:在上《二元一次方程组》时,教师介绍了概念后,出示了一组判断题。紧跟着问到(1)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生齐答:“是”,师又问“(2)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组?”“不是”学生答的很整齐。如此一问一答,直到完成本题。表面上看来课堂一片热闹,学生答的整齐,掌握的很好.其实不然,有很多的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则是一片茫然.这样一来,导致学生的主体地位缺失.教师的“对不对”“是不是”的提问使学生思维活动的空间受到限制,学生缺失了发现、体验的机会。学生只能亦步亦趋地跟着教师的后面,完全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权,很难引发认知冲突,自主学习成为空谈。长此下去,学生将逐步变成课堂上的观众,对数学失去兴趣。
        案例二:在《二次函数》的复习课中,喊完“起立”后,教师书写了本课的标题,然后让同学把课本打开,看“知识梳理”。两分钟后,教师宣布:“现在开始做基础知识过关。”然后借助于多媒体,一题题让学生说出答案。其间,投影一出现,学生看了还不到二秒钟,教师不停的说“这道题太简单了,一分钟完成.”“这道题我们都做了好几遍了,请马上回答”。但是学生似乎感到没有教师所讲的那么简单,等这一组题作完,时间已经过去二十几分钟了。后面的例题教师讲的也是飞快,一节课下来,共完成了近20个函数问题。本案例中教师只给学生短暂的时间去思考,马上就自己讲述,使学生的思维受到抑制,达不到训练思维能力的目的。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展现思维过程,在提出问题后,要有足够的耐心,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考虑。树立“学生是发展的人”、“允许学生出错”的理念,而不能为了赶进度,赶时间导致对问题一滑而过,不能以教师的想象:“太简单了”代替学生的思考过程。要允许、理解、宽容学生的错答错问,长此以往,学生才能敢答、敢问,课堂提问才能真正呈现出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
    那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尽可能的避免滑过现象,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如下的一些教学思考。
        二、解决“滑过”现象的对策
        (一)  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课堂还给学生
        课堂上,教学应该是一种对话,而不是灌输,师生在平等的地位上进行智慧与心灵的交流。师生共同参与每项教学进程,每个教学环节,给学生创设一种情境,一个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让他们在简化的、理想的、顺乎自然而又有必要的波折、歧路的形式下,亲历知识的再现过程。在课堂这个舞台上,以课本为剧本,教师导演,学生主演。使学生在“知识市场”上潜心汲取、交流见解、提高能力、增长才干。
        (二)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落实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叶澜教授也曾经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过程。”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每一分钟都在孕育着创造,都将可能诞生一种新的方法、新的思想和新的创意,已由完全地预设不断地走向动态生成,时时在彰显着课改的多彩魅力,演绎着课改的新理念。而这精彩的生成,有的在我们预设之中,有的在我们的意料之外。面对我们课堂上的“阴错阳差”、“节外生枝”、“移花接木”,我们不能视而不见,而需要我们老师智慧的引领。
     (三)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启迪学生的思维
        在课堂提问中,教师特别要注意两个重要停顿时间,我们记为“第一等待时”与“第二等待时”。“第一等待时”是指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等待足够的时间,不要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别的同学来回答问题,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来考虑问题。“第二等待时”是指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也要等待足够的时间,才能评价学生的答案或者再提出另一个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有时间详细说明、斟酌、补充或者修改他的回答,从而使他们的回答更加系统,又不至于打断他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