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预设、驾驭生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晓林 时间:2014-10-15
       方法一:(9×2+4×3)÷(2+3)=6(支)
        方法二:(9+4)÷2=6.5(支)
        通过同学们移多补少,正好平均每人6 支,直观形象地证明了方法二是错误的。
        这时一位同学灵机一动,情不自禁地叫了一声 :“老师,我知道当人数一样多时方法二就是对的了。”
        老师说:“哦,是吗!你能不能用实验证明一下呢?”
        实验一:让3 人中去掉1 人,大家都是2 人。由计算可知:
        (9×2+4×2)÷(2+2)=6.5(支)
        (9+4)÷2=6.5(支)
        实验二:让2 人中增加1 人,都是3人,由计算可知:
        (9×3+4×3)÷(3+3)=6.5(支)
        (9+4)÷2=6.5(支)
        经历了这一过程全班同学豁然开朗,一致感受到方法二的局限性和特殊性 ,使学生对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
        课堂是师生互动, 心灵对话的舞台,课堂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潜能的时空,而不仅仅是优秀教师展示授课技巧的表演场所,离开学生的主题活动, 这个时空就会破碎,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本案例中,教师课前做好充分的预设,在课堂中能够抓住学生出现的困惑、疑问及时地将它生成教学的资源,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快、自由的学习氛围,同时及时地点拔,学生有了多种观点的碰撞和论争,形成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结论,赋予课堂以生命的活力。课堂教学也因此闪现出人性的光芒和锦上添花的魅力!
        通过对两者本质的追溯,我们不难看出,预设和生成并不是充满矛盾的“冤家对头”,预设是教学的前期准备,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理应要针对儿童认知特点和学科知识特点预设教学问题;生成则体现教和学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因势利导,顺学而导,及时调整教学预案,促进和谐发展。也正因如此,“预设”和“生成”不仅没有矛盾,相反更像一对孪生姐妹,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教师只有在课前考虑充分,胸有成竹,教学的时候才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淹”,才能在“预设”中关注“生成”,在“生成”中结合“预设”,让课堂教学平衡于两者之中,一个别有洞天的教学胜境也才会出现!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化。”课堂教学中需要预设,但绝不能仅仅依靠预设,要随时审时度势;课堂教学中期待生成,渴望“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境界,但绝不必刻意追寻,甚至牵强造势。“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让我们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良苦用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的交流互动,在预设与生成之中找到新的平衡点,迎接精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