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周静 时间:2014-10-15
如教材讲“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有算式3÷ 4= 3/4,为什么“3除以4等于3/4 ?”学生回答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样犯了“逻辑循环的错误。教师可以这样诱导学生理解和表述:讲讲除法算式3÷ 4的意思(把单位“1”(3)平均分成4份,求1份),1份是多少?(1份是3个1/4,即3/4)所以,3÷ 4= 3/4,等式表示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算式的含义,又能促使学生逐步学会说清楚、讲明白算理。
        其次,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自读教材,也是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重要手段。鉴于教材编写要求简洁、明白,不可能把什么都写进去,需要在教学时加以指点。如“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一节,教材形象直观地描述了这三种图形,至于它们的关系等就要靠教师引导学生去认识,边读边议(交流)。
        读: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议(交流):对边是指哪些边?(用手指一指)长方形靠近的两边叫邻边,如果长方形的两条邻边相等,那么,长方形会变成什么样?自己画画看(让长方形的一边不变)。
        通过阅读教材,一方面使学生能读懂教材的重点内容及不易理解的地方,进行有意记忆,逐步学会使用数学术语进行思维,较完整地表达数学思想及方法;另一方面,还可使学生领会教材的思路,懂得一些教材的逻辑关系,使其逐步学会逻辑地分析说明问题,为数学交流提供必要的“物质”保证。
        第三,教学几何初步、计量等知识应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指导学生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制作模型、实验验证等,使学生的听、说、触各种感官协同活动,经过综合、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形式,将思想表达出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如,推导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教师要学生从已准备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中取出18块拼长方形,可以拼几种都拼出来(全部用上),如下图:
        检查结果,有些学生摆不全。教师诱导:虽然三种拼法各不相同,但有两点是共同的( 都是长方形, 面积都是18平方厘米)。进一步启发:长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长、宽有什么关系?由学生自摆(不限块数),相互交流,验证前述关系(长方形的面积=长× 宽),确信无疑,由此比较概括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交流的结果)。又如,认识长方体:教师出示一粉笔盒让学生观察,学生众说纷纭,纸板做的——长方体——白色的……教师觉察到学生还未完全注意到本质的东西,于是又取出一只白铁皮方盒给学生看,学生议论:长方体——白铁皮做的——灰白色的——比粉笔盒小一点……教师并不制止、扭转学生的谈话,只是问两只盒子哪些地方相同?经学生议论概括出结论:如果不论是什么材料做的,不论颜色、大小,它们都是长方体的盒子。深一层展开认识活动:学生看、摸、画、数,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师生无拘束地进行交流,完成了对长方体的初步认识,既提高了学生交流的技能,增强了交流成功的信念,又强化了学生的交流意识。
        三、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发展数学交流能力
        积极组织并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兴趣,是促使学生数学交流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数学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丰富和发展,内容广泛,没有固定的模式,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如讲中外数学家故事、解数学趣题、名题选讲、讨论数学的思想方法、调查整理数据编应用题及制作学具等。数学课外活动不受教材内容及课堂教学形式的限制,灵活多样,也不考试,其目的是激发兴趣,开发智力。可采用班级、大组、小组等形式活动,使每个参与者成为平等的一员,在活动中进行广泛交流。如数数右图有几个长方形?学生中有数出6个的、8个的、14 个的、15 个的、18 个的等,各抒己见,陈述理由。通过书面的或口头的交流,使学生知道解答这类几何计数题重要的是按什么规律、顺序计数,才不漏数或重数。这样,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学习了初步的组合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