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桐梓河水文特性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1

                     作者:张松涛 程启越 李光建

  [关键词]桐梓河流域 水文特性
  [论文摘要]桐梓河是赤水河的一级支流,河流自东向西流经桐梓、遵义、仁怀、习水四县(市)部分乡镇,分析其水文基本特征对合理开发与利用桐梓河流域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一、桐梓河流域概况
  
  桐梓河是赤水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桐梓县楚米镇之大火土,自东向西流经桐梓、遵义、仁怀、习水四县(市)部分乡镇,于仁怀、习水交界之两河口汇入赤水河。河流全长125公里,天然落差约950米,平均比降为7.6‰,多年平均流量51.3米3/秒。园满贯水电站厂址位于贵州省仁怀市火石岗乡荣华村,库区涉及仁怀市、桐梓县和遵义县,是桐梓河干流梯级规划八级开发中的第六级电站。坝址以上流域面积2230km2,多年平均流量35.6米3/秒。坝址以上河长87.2公里,主河道平均比降9.52‰。
  
  二、洪水
  
  桐梓河属山区河流,洪水由暴雨形成,暴雨具有量级大、强度大、历时短的特点,易造成灾害性洪水。洪水涨落较快,峰型尖瘦,以单峰主,一次洪水过程2-4天。园满贯水电站所在河流桐梓河流域属较大暴雨区,暴雨具有量级大、强度大、历时短的特点,易造成灾害性洪水。桐梓河流域位于大娄山西北面与四川盆地交界的迎风坡面上,易受冷锋低槽和两高切变天气系统的影响而形成大暴雨,暴雨中心在官店、楚米、马宗、桐梓一带,从东北向西南递减,暴雨多发生在5-9月。桐梓河流域呈菱形,水系发育,支流众多,属山区河流,洪水多由暴雨形成,洪水陡涨陡落,峰型尖瘦,洪水过程一般2-4天,洪量主要集中在一日之内,峰型多为单式峰,呈典型的山区河流洪水特性。洪水由暴雨形成,年最大洪水多发生在5-9月份,4月、10月亦有年最大洪水发生,但洪峰及洪量在量级上较小,洪峰多为单峰,对工程最为不利的复式峰亦偶有出现。
  
  三、泥沙
  
  二郎坝水文站具有32年的悬移质泥沙观测资料。悬移质多年平均输沙模数为282。考虑到园满贯水库上游有天门河水库及其他小型水库的拦沙作用,园满贯坝址悬移质多年平均输沙模数采用270。根据多年平均排沙比法和多年平均库容淤损率法成果取均值,得50年悬移质泥沙淤积量为1830万米3。推移质按全部淤于库内考虑,年淤积量9.3万米3,50年淤积量460万米3。泥沙总淤积量为悬移质和推移质之和共计2290万米3。园满贯水库库区天然河道比降达2.86‰,加之库水位变幅大,涨落频繁,故其淤积形态按锥形淤积考虑。水库平均淤积高程488米,计算水库坝前淤积高程为486米。
  
  四、气象
  
  桐梓河流域位于大娄山山脉西缘,河流呈东向西,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垂直变化明显,气候温和湿润,雨量较丰沛,降水分布不均。冷暖气流常被海拔高的山脉阻挡,局部地区形成强对流天气。冬季主要受北方西伯利亚气流影响,多为阴雨天气,但雨量较少。夏季受印度孟加拉湾西南暖湿气流和西太平洋海洋气候影响,加上大娄山山脉的影响,降雨多发生在5-10月。据流域内桐梓气象站及邻近流域茅台气象站历年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气温17.7摄氏度,极端最高气温39.9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2.7摄氏度,平均全年积温5392摄氏度,年总辐射量82大卡/cm2,年平均日照时数1224小时,平均相对湿度78%;多年平均无霜期325天;多年平均风速1.8米/秒,最大瞬时风速27米/秒,多年平均最大瞬时风速12米/秒;最大积雪深度8厘米。

  五、径流
  
  桐梓河属于典型的雨源型山区河流,径流的时空分布变化与降水基本一致,上游桐梓水文站多年平均径流深563毫米,下游二郎坝水文站径流深503毫米,从上游到下游的递减趋势比较明显。径流年际变化较大,年内分配不均匀。在年内分配上,虽然汛期径流总量大,但其分配很不均匀,汛中有枯。
  根据二郎坝水文站径流资料统计:实测最大流量4380米3/秒,实测最枯流量4.2米3/秒。汛期多年平均流量74.7米3/秒,占全年的76.8%;枯水期多年平均流量22.8米3/秒,占全年的23.2%,汛期是枯期的3.3倍。最大年平均流量为78.7米3/秒,最小年平均流量为24.4米3/秒,最大年平均流量和最小年平均流量分别是多年平均流量的1.6倍和0.5倍。


  六、降水特性
  
  桐梓河流域内降水分布不均,随高程的梯度变化比较明显,年降水量多在850毫米-1200毫米间变化,最大年降水量1550毫米。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5-8月,占年降水量的60%左右,12月-3月份为少雨期,降水量仅占年降水量的3%,一般年份5月份进入多雨季节。在多雨季节中,常有连续20天以上不降水的高温久旱天气。流域内各雨量站多年平均降水量从上游向下游逐渐递减,由上游马宗站的1181毫米逐渐递减到下游二郎坝站的840毫米,流域中部过渡带降水量约为1050毫米左右。流域降水量变差系数变化不大,其值在0.14-0.16之间,大致由下游向上游呈递减趋势。
  
  七、泥沙
  
  桐梓流域泥沙主要来自流域内的水土流失,产生原因在于岩石长期风化和人类活动影响,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每遇山洪发生,水流挟带大量泥沙汇集河槽。据二郎坝水文站实测泥沙资料统计,该站多年平均流量48.7米3/秒,多年平均年径流量15.36亿米3,多年平均输沙量88.8万,悬移质多年平均含沙量0.578千克/米3,悬移质多年平均输沙模数为282。考虑到园满贯水库上游有天门河中型水库、小型水库及若干小山塘可以拦蓄一定量的泥沙,因此园满贯坝址悬移质多年平均输沙模数采用270。园满贯水电站坝址以上流域面积2230公里2,多年平均流量35.6米3/秒,多年平均年径流量11.23亿米3,悬移质多年平均输沙模数270,含沙量为0.536千克/米3,悬移质输沙量60。
  
  八、降水特性
  
  桐梓河流域内降水分布不均,随高程的梯度变化比较明显,年降水量多在850毫米-1200毫米间变化,最大年降水量1550毫米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5-8月,占年降水量的60%左右,12月-3月份为少雨期,降水量仅占年降水量的3%,一般年份5月份进入多雨季节。在多雨季节中,常有连续20天以上不降水的高温久旱天气。流域内各雨量站多年平均降水量从上游向下游逐渐递减,由上游马宗站的1181毫米逐渐递减到下游二郎坝站的840毫米,流域中部过渡带降水量约为1050毫米左右。流域降水量变差系数变化不大,其值在0.14-0.16之间,大致由下游向上游呈递减趋势。
  
  九、结论
  
  桐梓河是赤水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桐梓县楚米镇之大火土,山顶高程1779米,河源高程1280.5米,河流自东向西流经桐梓、遵义、仁怀、习水四县(市)部分乡镇,于仁怀、习水交界之两河口汇入赤水河,本文对桐梓河流域降水、径流以及洪水等方面的水文特性进行了分析,这将对合理开发利用桐梓河流域的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