册亨县南部地区水稻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韦正艳 岑启根 时间:2015-01-02
  摘要介绍册亨县南部地区水稻病虫害发生的种类及危害,及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并从完善法规、加强预测预报和技术培训、增强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对策与措施,以期为水稻病虫害防治和水稻丰产高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危害;存在问题;防治对策;贵州册亨
  
  水稻是册亨县的主要粮食作物,该县南部地区属于重点产粮区,水稻种植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当地的粮食收成和经济收入。水稻从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其根、茎、叶、花、果实都会遭受各种病虫害的侵染与危害,致使产量和质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严重时甚至颗粒无收。
  近年来,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耕作制度和栽培条件不断改善,复种指数增加,栽培管理水平提高,品种更新以及大面积长期使用广谱性农药,害虫天敌被大量伤害等原因,使稻田农业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从而导致一些原来危害次要的病虫害迅速上升为主要病虫害。例如:稻飞虱、稻叶蝉、稻纵卷叶螟已呈连续性猖獗趋势[1];稻瘟病、胡麻叶斑病也逐年扩大危害;二化螟、三化螟、稻赤斑黑沫叶蝉等由零星扩大到局部成灾;稻秆蝇、稻螟、粘虫中等发生;稻蝽、稻苞虫、纹枯病、白叶枯病等在一些地区一度严重成灾;稻曲病连年发生。在册亨县南部地区病虫害的产生和危害每年造成水稻10%~25%的产量和经济损失。
  1主要病虫害危害特点
  (1)稻瘟病。主要危害出土不久的幼苗基部,出现灰黑色,使秧苗卷缩枯死。此病有5种症状,侵害秧苗的为苗瘟,侵害叶的为叶瘟,侵害节位的为节瘟,侵害穗茎的为穗茎瘟,侵害谷粉的为谷粉瘟。此病多发生于常规稻。
  (2)胡麻叶斑病。其是在水稻育苗期和移栽后的15 d内发病。叶斑初为褐色小点,逐渐扩大成椭圆形,中心变成黄褐色,最后呈灰白色,外圈常有黄色晕圈。
  (3)稻曲病。零星发生,主要危害穗粒,造成病粒内外颖先裂开,露出淡黄绿色的块状物、粉状物。
  (4)稻飞虱。近年来呈大发生趋势,是水稻育苗期和栽后分蘖期的主要虫害。以成虫、若虫群集在稻丛基部吸食汁液,被害植株矮小,有大大小小的孔洞,严重时下部茎秆变黑,全株枯死。
  (5)稻叶蝉。在苗期和分蘖拔节期专以成虫和若虫刺吸水稻汁液,造成稻株产生萎缩病,严重时整株黄矮枯死。
  (6)稻纵卷叶螟。近年来是水稻分蘖盛期的主要害虫。该虫分2龄危害,1龄在秧苗分蘖始期,2龄在秧苗开始进入拔节期。主要以幼虫叶丝将叶片做成管形虫苞,在苞内啃食叶肉成白色条斑,严重时全株枯死,影响稻株正常生长,导致结实不饱满。
  (7)稻秆蝇。由零星到中等发生,主要发生在秧苗期,以幼虫钻入稻苗生长点为害,心叶生出后出现小孔或白斑点,被害叶尖变黄褐色,展叶后叶上有纵的裂条。
  (8)二化螟。由零星到成灾,水稻整个生育期都有危害,1年发生1~5代,以幼虫为害水稻,造成枯鞘、枯心、半枯穗、死孕穗、白穗或虫伤株。
  (9)三化螟。由零星到成灾,从水稻的苗期到抽穗期都有危害。1年发生2~7代,以幼虫为害,造成水稻枯心苗、白穗、死孕穗或虫伤株。
  (10)赤斑黑沫叶蝉。近几年来,由零星到局部成灾,水稻分蘖期至拔节期危害,专吸水稻汁液,造成水稻产生病害,使被害叶片出现黄色或火红色条斑,以后逐渐扩大,局限于主脉与边缘之间,后期抽穗小粒多,产量低,严重的初期秧叶枯死,后期萌发无效分蘖,不能抽穗结实。
  (11)稻蝗。1年发生2代,主要以成虫为害,主要在苗期至分蘖盛期严重,专咬食叶片成缺刻。
  (12)粘虫。1年发生1代,主要在水稻蜡黄期为害,以幼虫在晚上活动,白天潜伏在稻丛下部,有群集性,夜晚爬到稻株的颈部咬断穗须。
  2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1)高毒农药使用多,认为是“万能药”[2]。册亨县使用的高毒农药以有机磷杀虫剂为主,占杀虫剂总量的1/2以上,其中以甲胺磷生产量最大,全国年产量折有效成分6~7万t。其次还大量使用敌敌畏、氧化乐果等高毒杀虫剂。尽管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大力宣传不准使用甲胺磷、敌敌畏、氧化乐果防治害虫,但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使用这些农药防治农田病虫害的现象依然普遍。
  (2)使用剂量过高。厂家生产的各种农药,都分别规定有使用的剂量,而有的农民片面地认为规定的剂量太低,远远达不到防治效果而随意提高使用剂量;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不规范用药,致使病虫害产生抗药性,因而导致防效下降,使病虫害越来越严重。从目前来看,有部分农民已把甲胺磷、敌敌畏、氧化乐果每次使用量从原来的1 200 mL/hm2提高到3 000 mL/hm2
  (3)防治不适时,防治次数多。由于农民不了解害虫的发生及危害规律,前期不管有无病虫害发生,每隔5~7 d打1次“保险药”,增加防治次数,到后期放松防治管理即使有病虫害也不治,多数农民认为秧老可受得住病虫危害,结果病虫害发生严重,损失很大。
  (4)错过防治时期[3]。由于农民不懂观察,当田间发现有虫为害时,害虫已处于高龄阶段,错过防治时期。最近几年来,稻叶蝉大发生时在秧田期为害,可农民在移栽后达3~4龄时才发现,结果水稻已发生病害,出现矮缩病、黄矮病,达不到防治效果。
  (5)混剂多,标签标注不符标准。农药的合理混配可起到提高功效的作用,可降低成本,相反则失效,浪费开支。有些生产企业,为片面追求利润,对同一配方混剂每年更换商品名称,以此蒙骗消费者。也有些生产企业不注明农药通用名称,另起新名称,使植保专业技术人员和农药销售员难以掌握。还有些个体农药销售员为了追求暴利,增加销售量,肆意宣传某农药使用效果好,完全可以搭配防治,使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民盲目购买,并混合配用,结果防效全失,造成资金浪费,病虫危害加重。
  (6)不对症下药的现象相当普遍。目前还有多数农民存在传统的思想和观念,不管植保技术人员如何解释,还是根据个人的想法随意购买农药,甚至出现虫害和病害都使用同一种药防治。
  (7)不采取联片防治。册亨县当地农户通常都是只顾防治自家农田的病虫害,且不在同一时间防治,造成害虫四处蔓延,待到别的田块防治时害虫又飞回到原田块,使防治效果甚微。
  (8)气候不利于防治。头年未处理好带病毒的稻草、虫源,由于冬季温暧,少雨雪,有利于病虫源越冬存活,到春季气候温和时,孢子萌发,气流传播侵染,夏秋多雨,高温高湿,错过防治时期,使得各种病虫数量迅速增长,繁殖率高。
  3防治对策
  3.1完善法规,加强执法力度
  要进一步完善《农药安全使用准则》,以规范农药市场的管理。特别要求农药生产企业在标签或说明书上注明农药的中文通用名称,农药的使用范围、剂型、剂量,不要随意扩大农药的使用效果或范围。同时,要求执法部门加大执法力度,有力打击违法生产、经营、使用农药的行为。
  3.2加强预测预报和技术培训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两高一优”农业的发展,病虫害发生呈多样化和复杂化,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深入到第一线,重视对新的病虫害发生和防治技术的研究,帮助农民解决农药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做好病虫害的发生预测预报工作,通过发布可靠的信息,积极宣传农药的基本知识,对农民进行植保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从而提高病虫害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