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玉米螟的发生与防治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5-01-02
  3.4玉米品种的抗螟性
  不同玉米品种有不同的抗螟性,这与品种有关。而同一品系到生育后期其抗螟能力有所降低。一般说来,硬粒型品种比马齿型品种抗螟性强。
  4防治对策
  4.1预测预报
  选择不同播期有代表性的当地主要寄主作物2块地,每块5点取样,每点20株,每3 d查1次卵,对每次调查的卵块作一标记,以免下次重查,分别计算百株卵量和卵株率。根据百株卵量和卵株率高峰期,判断玉米螟的防治时期。
  4.2物理防治
  (1)消灭玉米螟越冬虫源。把玉米螟越冬幼虫消灭在越冬寄主之中,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1头越冬幼虫羽化后雌蛾在田间可产卵10~20块,约300~600粒,故消灭越冬幼虫1对等于在田间消灭240~480头幼虫(雌雄比例按l∶1,孵化率按80%计算),效果非常显著。
  (下转第195页)
  (上接第190页)
  (2)秸秆还田。实行秸秆还田不仅能消灭玉米螟虫源,还能增加有机肥。秸秆还田一般有2种方法:一是在秋翻前将秸秆粉碎撒于田间地面,结合秋翻翻入土壤中;二是将秸秆粉碎掺入马粪、人粪尿堆放充分发酵,春季结合作垄施入土壤中,这样可消灭大量的越冬幼虫。
  4.3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主要采取的是消灭玉米螟成虫[4],对羽化后的成虫进行捕杀。方法如下。
  (1)高压汞灯诱杀。主要是利用昆虫的趋光性,将刚羽化的玉米螟成虫诱杀至死,一般每一村屯安装2~3盏即可[3]。
  (2)性诱剂诱杀。诱剂具有强烈的引诱雄蛾作用,应用此方法,可杀灭雄蛾达80%左右,诱捕区比非诱捕区田间雌蛾交配率下降15%。
  (3)释放赤眼蜂。赤眼蜂是防治玉米螟的一种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方法,不仅成本低,而且操作方便,省工省力,每人每天可放蜂6.7~10.0 hm2,一般1个地区仅用12~24 h即可完成防治任务,放蜂30万头/hm2,分2次进行,在田间百株卵块达1.0~1.5块时(一般在6月中下旬),开始第1次放蜂,隔5~7 d放第2次蜂[5],可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4.4化学防治
  (1)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十二叶期),用5.0%三氟氯氰(功夫)1 500~2 000倍液滴入玉米心叶丛中,用药量750~900 g/hm2(此药含有诱导素)。
  (2)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十二叶期),用48% 乐斯本1 500~2 000倍液滴入玉米心叶丛中,用药量1 500 g/hm2
  (3)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十二叶期),用氯虫苯酰氨(杜邦)1 500~2 000倍液滴入玉米心叶丛中,用药量为1 500 g/hm2
  5参考文献
  [1] 周大荣.我国玉米螟的发生、防治与研究进展[J].植保技术与推广,1996,16(2):38-40.
  [2] 王文亭,王岫.大连市玉米螟近几年重发的原因及防治对策[J].植保技术与推广,1997,17(1):15-16.
  [3] 韩延权,李玉华,李桓.高压汞灯防治玉米螟的效果研究[J].吉林农业科学,1990(3):52-53.
  [4] 何康来,周大荣,杨怀文.应用芜芳夜蛾线虫防治亚洲玉米螟的研究[J].生物防治通报,1991,7(1):1-6.
  [5] 吴冷,何念鹏,周道玮.赤眼蜂对玉米螟的防治效果研究[J].吉林农业科学,2001,26(6):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