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点叉尾鮰小瓜虫病/溃疡病的综合防治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黄芳洁 时间:2015-01-02

  摘要结合一例斑点叉尾鮰的发病及诊断过程,探讨了小瓜虫病、溃疡病的流行时间及水温、治疗措施,并总结其综合防治方法,以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斑点叉尾鮰;小瓜虫病;溃疡病;综合防治
  
  斑点叉尾鮰属底栖杂食性鱼类,体表无鳞,肉质较厚,无肌间刺,适应性广,适合池塘和网箱养殖,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市场前景较好。但随着斑点叉尾鮰产业化不断发展及养殖环境的恶化,各种养殖病害也在不断发生,有些养殖户因此损失惨重。笔者结合2008年5月一例斑点叉尾鮰的发病和治疗过程,探讨斑点叉尾鮰小瓜虫病、溃疡病的防治措施,以供养殖户参考。
  1基本情况
  该养殖户池塘面积0.27 hm2,平均水深1.2 m,池塘中间长年有汶水(地下水)溢出,出水量比较大,水质清瘦,透明度40 cm以上,pH值8。该养殖户于2007年10月底从邻县购进1万尾、规格为3 cm左右的斑点叉尾鮰苗种,并从购苗场购买鳗鱼饲料作为投喂饲料。到2008年4月底前从未发现有患病死鱼现象,但5月6日在该池塘发现6尾死鱼,死鱼规格为8~10 cm,由于没有采取任何治疗措施,至5月10日,该池塘的死鱼数量增加到200尾左右。
  2发病症状及诊断
  2008年5月11日上午,笔者接到养殖户的报告,带上鱼病检验仪器(显微镜、解剖仪器等)到养殖户的发病池塘,首先观察发病池塘内鱼群的状况,只见池塘四周杂草丛生,塘内漂浮有不少病死的斑点叉尾鮰,有些病鱼离群独游,有些浮于水面,游动缓慢,鱼体消瘦,病鱼体色发黑,身上还有许多小白点,有些病鱼尾柄两侧出现多处溃烂,有些溃烂处还长有白毛。然后捞取池塘中患病的几尾斑点叉尾鮰,放置于解剖盘中,发现这几尾斑点叉尾鮰的体表、鳃、鳍、口腔等处有许多白点,病鱼体侧特别是尾柄两侧出现斑块状白化,表皮糜烂、脱落,蛀鳍,有些在溃烂处生有大量的白毛,呈绒毛状。取解剖盘内的斑点叉尾鮰的黏液、鳃丝、鳍条等分别放到载玻片上,滴入一滴纯净水,盖上盖玻片,用40~100倍的显微镜进行仔细观察,可清楚看见似椭圆形或近圆形虫体,除胞口外,体披等长而分布均匀的纤毛,胞口在体前端,具有大小核各一个,有伸缩泡。解剖病鱼的内脏进行观察,胃肠内有少许食物或空肠,有的肠道内充满透明液体或黄色黏液。根据发病症状、显微镜检查及解剖诊断结果可以基本确定养殖的斑点叉尾鮰所患的是小瓜虫病及溃疡病等并发症。
  3疾病的流行时间及水温
  该病流行时间主要在春秋季节,流行水温一般在15~20 ℃,主要危害100 g以下的苗种,小瓜虫主要寄生在鱼的体表、鳃部、鳍条等处[1]。鱼体寄生大量小瓜虫时会引起鱼类的极度不安,鱼体易擦伤而继发引起皮肤溃烂。如果不及时处理,会导致全塘鱼死亡。
  4治疗措施
  根据该池塘长年有汶水(地下水)溢出及鱼体较弱的特点,在饲料投喂及用药时要求撑握技巧,投喂的饲料颗粒必须适口,蛋白质含量要高,必须达到30%左右。由于该池塘有汶水溢出,因此在用药时应注意第1天首先将原池塘水排出1/4,再用福尔马林30 mL/m3加水全塘泼洒;第2~4天用0.4 mg/kg二溴海因进行全塘泼洒,并在饲料中添加氟苯尼考和VC;待鱼病等控制后再用生物制剂全塘泼洒,并加施2 250 kg/hm2有机肥,以改善水体环境。经过1周的用药治疗后,已经没有死鱼,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治疗与巩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
  5综合防治措施
  5.1清塘消毒
  池塘凹凸不平,杂草丛生,容易隐藏敌害,所以在投放苗种前应进行生石灰清塘消毒,清除池塘四周的杂草,杀死池中的细菌、寄生虫、有害鱼类、青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