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山参鉴别常用术语释义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韦德龙 时间:2015-10-12
人参是我国名贵药材之一。它具有大补元气、生津固脱的作用,对于多种虚弱性疾病的防治效果十分显著。关于人参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春秋时期越国宰相范蠡所著的《范子计然》一书,书中有“人参出上党,状类人形者善”。后来可能该地区的森林被砍伐破坏,人参没有生存条件了,故已绝迹。今所用者皆辽参。古代所谓的人参是指野生品而言。野山参生长年限不等,而以年久者质优。我国的人参栽培始于西晋,盛行于唐、宋、元,成熟于明、清。《晋书·石勒传》记载:“勒居武乡北原山下,草木皆有铁骑之象。家园中生人参,花叶甚茂,悉成人状”,唐代已有人在药圃中移栽种植,元代“农桑通诀”记载“耕参地”条,明代《本草纲目》论人参栽培曰“人参亦可收籽。于十月下种,如种菜法”,说明人参栽培不单是移栽,而且也开始用种子繁殖,人参的大面积栽培技术已经突破。
1  野山参纯货
 野山参纯货系种子繁殖,其种子靠风吹、水冲、或鸟兽所带,落在何处无选择余地,喜生深山密林阴凉气候中,由于受到土壤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且生长年限特长,所以各部位都形成独特形态。品质以横灵体,腿八字分开,五形全美(芦、艼、体、纹、须)相衬为优,要正确鉴别,必须综合考察其来源和各种性状,其中“芦”、“艼”、“纹”、“须”四个方面是鉴别要点。
1.1  三节芦
 野山参最标准的芦,也是构成野山参五形全美所必备的条件之一,它由三部分组成,“马牙芦”、“堆花芦”和“圆芦”。一株野山参无论其大小,能长出三节芦者,它的生长年龄至少应在五十年以上。
1.1.1  马牙芦
 顶端的一段具新脱落的地上茎痕,边缘棱较平齐,中心凹陷(芦碗),形如马牙齿面,即称“马牙芦”。
1.1.2  堆花芦
 沿中上段近10 年脱落的茎基,芦碗紧密,左右交错,层叠而生,芦碗边缘有明显的棱背,呈缝隙状,层层堆叠,堆积如花状,习称“堆花芦”。
1.1.3  圆芦
 下部由于参龄年久,芦碗逐渐消失,形成圆柱形,俗称“圆芦”。圆芦上有紧密的环形棱皱,一般可认为每一棱皱是生长一年的标记。
1.2  山参艼
 是指从“堆花芦”或“马牙芦”上长出的不定根(圆芦不长艼)。
1.2.1  枣核艼
 野山参的典型特征之一,参艼形状两端细,中间膨大,形如枣核,习称“枣核艼”。生长五十年以上的野山参,主根须逐渐衰退,吸收功能下降,激发艼须快速生长,吸收养分迅速膨胀,待艼须的吸收功能也衰退了,原有的蒜瓣艼会逐渐演变成两头尖,中间膨胀的枣核状艼,只有生长八十年的老山参才会有典型的枣核艼,标志其内在品质优异。
1.2.2  蒜瓣艼
 生长三、四十年的野山参,芦头上的“顺长艼”稍显颓势,畸形变态,缓慢膨大逐渐嬗变成蒜瓣艼,它是野山参中期生长信息的表达,经验认为,具有四、五十年参龄的野山参可有此形态,在目前野山参中很常见,多是30∼50 年的货品。
1.2.3  顺长艼
 野山参艼因遇到适宜的土壤、养分故长得快,有时比主根还长、大,这是野山参初期生长信息的表达。这种山参质量较差,通常二、三十年左右的野山参多为顺长艼,目前野山参市场上此类货品非常多。
1.2.4  下顺
 野山参艼自然下垂称为“下顺”。而移山参或趴货移栽时取平卧或斜卧,艼的方向是朝天上翘或平伸。
1.3.1  铁线纹
 在主根上端有紧密环纹,纹深而细,皱纹略显上兜,沟纹留有微量的黑色泥土,习称“铁线纹”。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