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黄丸联合生物制剂对肾癌术后的干预作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红,潘小平,王艳云 时间:2015-06-05

  3  结果

  3.1  2组行为状况及KPS评分变化

  (见表1)表1  2组肾癌患者治疗后行为状况及KPS评分变化情况(略)注:与本组治疗

  3.2  2组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情况

  (见表2)表2  2组肾癌患者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比较(略)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P<0.01

  3.3  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患者使用IL-2、IFNα-2b约1周开始出现不良反应,主要有发热、乏力、白细胞减少、贫血、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少数患者表现为腹泻、肝功能损害。六味地黄丸可不同程度减轻以上不良反应的发生,尤其在改善发热、白细胞减少、乏力、食欲减退、血红蛋白下降、腹泻、肝功能损害等方面显著。见表3。表3  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2组比较(略)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4  讨论

    研究认为,除α干扰素(IFN-α)和IL-2外,其余的细胞因子对肾癌细胞的作用均有限[4]。IFN-α有增强免疫和抗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可增强肿瘤细胞MHC的表达,使肿瘤抗原能呈送给T细胞,激活T细胞;也可降低肿瘤中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从而减少肿瘤中的新生血管形成。IFN-α可在15%~20%的肾癌中产生疗效反应,也有报道可达15%~25%[1]。IFN治疗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发生,多以发热、乏力等流感样症状为主,大剂量应用可出现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症状等。IL-2主要由CD4+和CD8+T细胞产生,可同时诱导和活化T、B淋巴细胞、LAK细胞、NK细胞,这些活化的免疫细胞可以分泌IFN-α、肿瘤坏死因子、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细胞介素-1和白细胞介素-6等细胞因子,发挥抗肿瘤作用。IL-2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经过美国FDA许可的用于肾癌治疗的细胞因子,可使部分肿瘤产生持久的缓解,但其有效率仅为14%~22%[5]。IL-2生物治疗伴发的毒副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大剂量使用发热、贫血、恶心呕吐、腹泻的发生率均在80%以上[6]。目前,IL-2、IFN-α联合应用是肾癌研究热点,两者合用可产生协同治疗作用,减少单药用量。中医药在肿瘤防治方面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肿瘤放化疗后减毒增效及外科治疗术后有重要作用。扶正培本方药尚有促进IFN的产生,与IL-2有协同作用[6]。

    六味地黄丸出自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原为治小儿肝肾不足证之专方。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六味地黄丸具有免疫调节、消除自由基和抗肿瘤作用。在使用IFN抑制肿瘤细胞及免疫调节的同时服用六味地黄汤可减少IFN的不良反应[7]。
   
  本观察结果显示,六味地黄丸联合IL-2及IFNα-2b能改善肾癌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术后的生活质量,减少应用IL-2和IFNα-2b的不良反应,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为肾癌术后的患者治疗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但其在延长肾癌术后患者生存期及预防术后复发、转移方面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周际昌.实用肿瘤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10,658.

  [2]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15.

  [3] The NCI Common Terminology Criteria for Adverse Events V3.0[EB/OL].http://ctep.cancer.gov/protol Development/electronic_ applications/docs/ctcaev3.pdf

  [4] Negrier S, Perol D, Menetrier-Caux C, et al. Interleukin-6, interleukin-10, 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in metastatic renal cell carcinoma:prognostic value of interleukin-6 from the Groupe Francais d’Immunotherapie[J]. J Clin Oncol,2004, 22:2371-2378.

  [5] Taneja SS, Pierce W, Figlin R, et al. Immunotherapy for renal carcinoma:the era of interleukin-2 based treatment[J]. Urology, 1995,45:911-924.

  [6] 孙 燕.内科肿瘤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42,482-486.

  [7] 刘俊田.中药相互作用与配伍禁忌[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307.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