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组织代谢药理学新假说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纪新华,李晓东 时间:2015-06-05

【关键词】  方剂;组织代谢药理学;血清药理学;高效液相色谱

方剂药效学是方剂研究的核心之一,但其作用的确切成分不清、途径不明、靶点不定。目前,人们主要以血清药理学进行体外研究,虽取得一定的进展,但没有深入到病变靶组织。现代医学认为,药物的靶组织浓度与疗效密切相关。方剂中有效成分经过吸收进人血液后到达病变靶组织并发挥作用;因此,用组织代谢药理学的方法寻找方剂有效成分在体内的作用靶点,以阐明中药方剂的药效物质基础及其作用途径;结合中医学整体观,用整体分析方法研究方剂作用靶点,并提出方剂组织代谢药理学的新假说,以促进方剂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途径的研究。

  1  方剂药效学研究方法的认识

    方剂口服或灌肠后经过肠道和肝脏的首关效应,被吸收进入体内血液的成分很多,不同方剂的药动学(PK-PD)不同,经过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后可能产生新的化学成分,在体内具有不同的组织分布,但不是所有这些血清成分都具有药理作用和生物活性[1]。因此,方剂在体内真正的有效成分是什么是最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最后到达病变组织对疾病起治疗作用的成分才是真正的中药有效成分。因此,不仅要研究用药后的血药浓度水平,更要研究病变靶组织内的中药成分谱及其浓度水平,寻找真正的中药有效成分。

  2  目前方剂药效学研究的局限性

    目前进行方剂药效学、药动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有血药浓度法、生物效应法,研究其血药浓度和尿中排泄速率与疗效的关系,主要选择一些不能量化的间接指标,或者寻找体内的单体成分。血清药理学是使用含药血清代替方剂粗提物进行药理研究的体外实验方法,较客观真实地反映方剂的药理药效及其作用机制,通过药理效应来反映方剂有效成分的体内动力学规律,但它是在体外进行的间接试验,不能准确寻找和确定方剂在体内代谢过程中的活性成分,更不能说明方剂体内直接作用的成分谱或病变组织内的靶成分谱[2]。方剂是一个多元、复杂体系,化学成分复杂,很难用其中某一成分的药效或药代参数来代表整个方剂的参数[3]。单一成分不能说明配伍的影响,也不能代表方剂,不符合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思想。如用于治疗急性胰腺炎的大承气汤以大黄、厚朴为主药,大黄含有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等,厚朴中含有厚朴酚、厚朴新酚等,枳实含有生物碱、黄酮苷及挥发油等成分,临床效果确切,动物实验也得到证实。给香猪急性胰腺炎模型使用清胰汤后,采用HPLC法检测到香猪门静脉和腔静脉中含有大黄素,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与相应的峰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4]。证明口服或灌肠后方剂的某些成分能够吸收进人体内,但方中多种主要成分的血清浓度水平如何,进人血液内的成分能否到达病变组织并发挥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3  方剂配伍的药理学研究

    方剂中每一味药对其它药的有效溶出和吸收有明显影响,疗效也显著不同,临床上也呈现出显著的量效关系。如大承气汤不同煎法,或加减方剂中的药味和剂量,会明显影响总游离蒽醌含量,且含量随厚朴、枳实煎煮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而芒硝也明显影响各有效成分的溶出;枳实能影响厚朴有效成分厚朴酚的溶出[5]。这些煎剂的不同溶出率明显影响有效成分的吸收。大承气汤经过煎煮,口服或灌肠等途径治疗具有阳明腑实证的急性胰腺炎过程中发生吸附、络合、分解、沉淀等变化后,方剂在消化道和肝脏的代谢及消化道内的吸收不同。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厚朴酚等被吸收入血后能否达到治疗浓度水平,并进一步在病变胰腺组织内分布?究竟是哪一种或几种主要成分起作用?即研究大承气汤的中药方剂血清药理学、组织药理学,并探讨方证相关性。

  4  方剂药效学研究的新方法——组织代谢药理学

    中药药理药效研究以观察疗效的“黑箱”法为主,将黑箱定位于血清。因此,中药(方剂)血清药理学受到重视,却多以检测单体成分的体外实验为主,没有进行在体的方剂血清药理学研究[6];进行了效应器官活性成分谱与中药归经理论研究,但没有研究方剂的有效成分在靶器官内的浓度和组织病理学及疗效的关系研究,因此,有必要重新对“黑箱”进行定位,并进行病变靶组织的药理学研究,即方剂组织代谢药理学。

    方剂组织代谢药理学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用药理学的方法研究方剂有效成分对病变靶组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运用HPLC、LC-MS等现代药理学、病理学方法研究不同方剂在不同疾病病变组织内的成分谱、浓度变化、作用位点或受体、有效成分与组织的相互作用及量效关系,以阐明方剂作用的物质基础及机制,寻找中药归经理论的客观证据;同时药物疗效与不良反应在某种程度上与机体组织器官中的药量有关:即血药浓度、组织浓度与效应相关。目前循证医学的证据认为,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能显著降低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患者的胰腺坏死组织感染和脓毒血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7],大承气汤治疗急性胰腺炎时有保持血管内皮光滑、调节胰腺微循环、保护胰腺细胞、改善胰腺组织病理变化等作用[8],而这可能是中药归经理论和临床疗效的基础。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