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5种来源不同木香差异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5-06-05

  3  川木香

  川木香为菊科植物川木香Vladimiria souliei(Franch.) Ling或灰毛川木香Vladimiria souliei(Franch.) Ling var.cinerea Ling的干燥根,功能行气止痛。临床主要用于脘腹胀痛、肠鸣腹泻、里急后重、两胁不舒、肝胆疼痛等[1]。

  3.1  来源

  川木香长期以来在我国有些地区作木香使用[15]。《药物出产辨》在木香条目下载:“有产四川,名川木香,味清轻。”1963年版《药典》收载有川木香,以后各版《药典》也有收载。1977年版以后《药典》还将灰毛川木香同作川木香收载[12]。川木香主产四川西部,市场上曾将药材整条者称铁杆木香,有纵槽成半圆柱状者称槽子木香,代木香应用也较长[2],但二药来源不同,功效也有差异。川木香擅长行气止痛,而木香见长于健脾消食。《药典》也是作为两种药物分别收载,故临床应鉴别使用。

  3.2  现代研究

  3.2.1  成分 

  其根含挥发油0.33%,主要为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7],其中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的含量较高,并且二者的药理活性比较明显[16]。

  3.2.2  药理作用 

  其醋酸乙酯提取物可以作为川木香抑制胃溃疡形成的有效部位[17]。其水提液、挥发油对大鼠离体小肠有轻度兴奋作用,对乙酰胆碱、组胺与氯化钡所致肠痉挛有阻滞作用[18]。水提物、醇提物、木香烃内酯、去氢木香烃内酯对大鼠有很强的利胆作用[16]。二氢去氢木香内酯对支气管平滑肌有较好的解痉作用;同时还具有抗菌、抑制血小板聚集、降血糖等作用[19]。

  4  红木香

  为木兰科植物长梗南五味子Kadsura longepedunculata Finet et Gagnep.的根或根皮,功效行气调中、祛风通络、活血消肿,临床主要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毒性肝炎、痛经、跌打损伤等[20]。

  4.1  来源

  始载于《本草纲目拾遗》:“红木香一名广福藤,又名紫金皮……”《植物名实图考》所记载紫金皮和内风消二药,形态和所画图与红木香亦相似,故可认为,上述二书中所载之红木香、紫金皮和内风消系同一植物。《本草纲目拾遗》和浙江《药材学》称其为“紫金皮”[21],《名实图考》称其为“内风消”。

  4.2  现代研究

  4.2.1  成分 

  含挥发油1.6%及非挥发油、木脂素。其果实含挥发油、有机酸、蛋白质、脂肪油、黏液质、果胶等[20]。

  4.2.2  药理作用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福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沙门杆菌、炭疽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20]。

  5  白木香

  白木香为药物沉香的原植物名称,为瑞香科植物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Lour.) Gilg含有树脂的心材[1]。功效行气止痛、降逆止呕、温肾纳气,临床主要用于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支气管哮喘、肺气肿以及腹胀胃痛和食欲不振、前列腺疾病、尿道综合征、肛瘘术后癃闭等。

  5.1  来源

  始载于唐《本草拾遗》:“蜜香生交州。大树,节如沉香。”《本草纲目拾遗》云:“产琼者名土伽南,状如油速,剖之香特酷烈。”

  5.2  现代研究

  5.2.1  成分 

  主要含有倍半萜、对甲氧基苄基丙酮、氢化桂皮酸和对甲氧及氢化桂皮酸等化合物和茴香酸,倍半萜类化合物有沉香醇、沉香、沉香呋喃等,挥发油含量约0.8%,其中酸性成分0.02%,酚性成分0.012%[8]。

  5.2.2  药理作用 

  ①解痉作用:其水煎剂能抑制离体豚鼠回肠的自主收缩,对抗组胺、乙酰胆碱引起的痉挛性收缩,对肠平滑肌呈现解痉作用。②镇静作用:苯提物小鼠灌胃能明显延长环己巴比妥诱导的睡眠时间[14]。③抗组胺作用:1×10-4浓度的沉香醇提物可增加离体豚鼠气管的抗组胺作用[5]。④抗心肌缺血:可明显对抗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大鼠心肌缺血作用,增强小鼠耐缺氧作用[5]。

  5.2.3  毒理 

  有报道称沉香能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中毒症状[22]。

  6  结语

    有“木香”之名的中药,虽然名称相近,但来源不同,都属于理气药,有行气之功,但其功效、成分、药理作用各有不同,不能相互代替,临床应甄别使用。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3,25,41.

  [2] 谢宗万.中药品种理论与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33, 336,340.

  [3] 尚志钧.陶弘景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6.

  [4] 康廷国.中药鉴定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95,197.

  [5] 王本祥.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4. 264,109,779.

  [6] 原思通.医用中药饮片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07,308.

  [7] 罗集鹏.生药学[M].第2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241.

  [8] 苗明三,朱飞朋,朱平生.实用中药毒理学[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7.379.

  [9] 冉懋雄.现代中药炮制手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243.

  [10] 朱建平,王永炎,梁菊生.中药名考证与规范[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6.65.

  [11] 赵菊黄.祁州药志[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3-26.

  [12] 王 强,徐国钧.道地药材图典(三北卷)[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73.

  [13] 李雪莲,朴惠善.土木香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J].中国现代中药,2007,9(6):28-29.

  [14] 沈丕安.中药药理与临床运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

  [15] 王 强,徐国钧.道地药材图典(西南卷)[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1.

  [16] 王永兵,王 强.木香的药效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1,32(2):146.

  [17] 赖先荣,孟保华,江志尧.川木香对实验性胃溃疡形成的抑制作用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8,9(1):39.

  [18] 王浴生.中药药理与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5.

  [19] 贾东艳,付超美,胡慧玲.中药煨制法文献统计及川木香煨制的研究[J].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7(3):214-217.

  [20]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药志(第二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369.

  [21] 谢宗万,郝近大.常用中药名与别名手册[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71.

  [22] 冷玉杰,刘 兵.沉香的鉴别及药理作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15(3):103.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