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理论在防治高血压病护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向真 时间:2017-02-28
       2.1 生活方式的改变  中医认为:“痛者,风凉邪气乘于心也。”因此,居处寒温适宜;低盐清淡饮食,避免过食膏粱厚味产生痰浊,阻塞经络,而发胸痹,戒烟忌酒,少食辛辣,体胖者,适当限制饮食,降低体重,少食精白米饭,多食糙米及杂粮,选择有降压效果的食物,如洋葱、芹菜、海蜇皮、大蒜、海参、绿豆等,或者按体质、疾病证型调整膳食;劳逸结合,慎防劳心、劳力和房事太过,注意休息,经常散步、打太极拳、做保健操或户外活动。调情志,避免“七情之由作心痛”,促使气血阴阳平和,降低并稳定血压。 
        2.2 良好的遵医行为  在采用非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应及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降压等药物,以达到满意地控制血压,自觉症状消失。避免血压忽高忽低、擅自停药、增减药量或换药。如血压控制不理想,需要增加药量或更换药物时,须遵从医嘱。教育患者掌握服药的注意事项,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2.3疾病的自我监测  家居最好备有血压计,掌握自行监测血压的方法,了解血压变化规律,或经常到社区医疗服务站监测血压。如感突然头痛、恶心、呕吐或手脚麻木不利、语言蹇涩、口角歪斜或心痛不适、呼吸困难甚至昏仆时,立即就医。 
        3  病后防复 
        病后加强调摄,采取针对性健康教育措施,及早治疗后遗症,防止疾病复发。 
        3.1 病后的调养  患者大病后原本气虚及肾阴亏虚的体质更为突出,气虚络瘀,阻闭经络,宜再发中风、胸痹之病;肾阴亏虚,风阳随时妄动,使中风再发;肾水不能滋养于心,心脉失养,宜再发胸痹;肾之阴阳两虚,命门火衰,随时再发水肿喘症[1]。因此,病后给予调气血、补肾虚的饮食,中药配合调理指导。慎起居,保证休息,不妄作劳,适当运动,控制情绪,坚持长期服用降压等药物,定期复诊检查,及早纠正各项不利的检测指标等,使患者掌握自我保健方法,提高患者防病治病的主观能动性,消除诱发因素,防止疾病的复发。   
        3.2 康复训练  中风患者要有计划地进行肢体活动功能、语言功能的训练,如针灸、按摩、理疗等。胸痹及水肿喘症患者应循序渐进地教育指导床上、室内、室外活动,以后逐步过渡到户外活动,如散步、做保健操、打太极拳、练气功等,以调达气机,促进器官功能恢复,避免久卧久坐不起,造成气血运行不畅而复发疾病。 
        4  小结 
        通过以上中医治未病理论深入浅出、条理分明地宣教,使患者对高血压病的防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普遍认为比单纯西医观点进行宣教效果更好。中医“治未病”理论在预防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健康教育是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的基础和前提,通过健康生活方式的教育指导、定期健康体检教育等,使患者自觉改变诱发疾病的不良行为,消除危险因素,以便有效防止或延缓高血压病的发生;一旦发生疾病,积极采取防变措施,控制疾病及逆转疾病对心、脑、肾的损害,提高患者对疾病的监控及自我管理的能力,达到防止或延缓疾病恶化及复发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1] 何志良.从中医治未病思想论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防治[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4):1881-1882.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