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理论在防治高血压病护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向真 时间:2017-02-28
【摘要】  目的  更好地预防高血压病的发生及发展。方法  运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的中医“治未病”理论,进行防治高血压病的护理健康教育。结果  患者对高血压病的防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普遍认为比单纯西医观点进行宣教效果更好。结论  中医“治未病”理论在预防高血压病的发生及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治未病  高血压  健康教育 
        中医“治未病”理论的主要内容是“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病后防复”, 也就是说“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一是“防患于未然”,强调摄生调养、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三是防治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高血压病的发生具有显著的家族性,与不良的生活方式、工作压力、环境的变化等因素有关,其发展可进一步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因此,针对高血压病发生、发展特点,我们利用医院向社会开展的健康教育大讲堂系列活动以及高血病患者联谊会,运用中医治未病的理论,进行防治高血压病护理健康教育,取得了较好的宣教效果。 
        1  未病先防 
        高血压病属中医学的“眩晕”、“头痛”范畴。中医认为其发生机理主要是肝肾亏虚、肝阳上亢或痰湿内停、痰火上扰或情志失调、肝郁化火等所致,因此,对高血压的预防应做到以下宣教。 
        1.1饮食的调节  讲明“若食口爽而忘避忌,则疾病潜生”的道理,选择食物秉持“五味不过”的原则,合理搭配,做到低脂、低胆固醇、清淡饮食,忌长期恣食肥甘厚味,以防脾胃郁伤,健运失司,致聚湿生痰,痰浊内盛,化热化火上扰清宫而诱发高血压,如:猪油、奶油、蛋黄、动物内脏、鱼子、鸡皮、鸭皮等,少食或不食煎炸、刺激性强的食品,如:辣椒、浓茶、咖啡、油饼、油条、炸糕、奶油蛋糕、巧克力、奶类雪糕,避免暴饮暴食。选择鲜奶、豆制品、淡水鱼、瘦肉、黑木耳、白木耳、新鲜水果、蔬菜(笋、青菜、大白菜、冬瓜、番茄、茄子、豆芽、海蜇、海带、洋葱等);低盐饮食,“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 过食咸盐,损害心、肾,殃及血脉,体内水钠潴留,血压升高。每日食盐控制在6g以下,其中包括通过酱油、咸菜、味精等调味品摄入的钠盐,咸(酱)菜、腐乳、咸肉(蛋)、腌制品、蛤贝类、虾米、皮蛋、空心菜等钠较高,应尽量少吃或不吃。食物不过甜,含糖高的食品主要是米、面、糕点等。主食宜粗细搭配,如玉米、小米、豆类、荞麦、薯类等。 
        1.2情志的调节  “宜节忧思以养气,慎喜怒以全真”,“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保持开朗乐观情绪,避免七情过极,致肝气郁滞,肝火上炎而发病;对性情急躁者,教育其遇事要冷静,注意适当克制情绪,平时可以用练书法、下棋或旅游观光、多听一些抒情柔缓的音乐来调节情绪,防止恼怒而诱发高血压;对性情忧郁、情绪不稳定者,教育他们多与亲朋好友及同事交谈沟通,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坦然对待不顺心之事,调节不稳定情绪,平时可听一些激扬、豪迈的音乐以调动情绪,防止悲忧和惊恐等。 
        1.3不良生活方式的改变  “色欲过度则伤肾,起居过度则伤肝”。起居应顺应自然,戒烟限酒。长期吸烟,“毒草重灼脏腑,游行经络,壮火散气”,烟中尼古丁能使血管痉挛,加速动脉硬化,血压升高;嗜酒无度,损伤脾胃,运化失健,痰浊内阻,清阳不升,而致眩晕。酒后可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平时注意锻炼身体,促进血脉流通。控制体重。  


        1.4 定期健康体检的必要性  无论是易患人群还是健康人群应注意根据自身的体质、年龄、生活、工作等状况,定期到医疗机构或社区医疗服务站进行健康体检,以便早期发现易患因素、及时调理偏颇体质,采取干预措施。 
        2  既病防变 
        一旦患病,应及早采取防止疾病蔓延、传变的措施。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