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参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医护人员的心理调节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周克文 时间:2017-02-28
        3  讨论
        3.1  分析应激因素、查找产生应激反应的有害刺激,寻找有效的干预途径
        3.1.1  参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线工作是复合性应激源  应激源是引起应激反应的有害刺激物,包括生物、社会、家庭、心理、自然灾害及文化等多种类型。同时各类应激源也是相互联系,一类应激源也可引起发生其他类应激源的性质,从而构成复合性应激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般是由疾病这应激源所引起,对人类身体健康直接构成严重危害,同时也因为它的突发广泛性对社会和人们心理等方面引起应激反应。据调查发现,参加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的人员,是具有心理、生物、社会等多种性质的复合性应激源。
        3.1.2  焦虑、不自信等应激反应的存在  在应激源作用下,个体在情绪、行为、性格等方面会出现一些改变。焦虑不自信是最常见的心理应激反应,因紧张害怕、烦躁不安、担心忧虑等证状构成的一种不透明的预感,因此而产生消极不自信的情绪。在情绪的促使下,会出现认知能力的改变,使认知感知范围缩小、思维不灵活、行为变式线索被抑制。同时,自我评价自信自控能力也会因此而发生一些不良改变。调查结果表明,对照组中焦虑情绪普遍存在,明显高于普通人群,所提出的相关事件也比较受局限。说明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的一线工作医护工作者心中存在焦虑、认知力缺乏及自我评价丧失等应激反应。
        3.2  通过科学管理,辅导心理素质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医护人员勇于付出,而随之代来心理生心等非常复杂的应激反应,对管理人员来说是一上居大的挑战,怎样让医护人员用积极的心态去投入公共卫生事件当中,去医护管理人员所面临的新问题。当前我们认为通过科学管理,提高优化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是医护管理工作者的重要任务。针对调查中医护人员对开放式问题的回答,作者认为,单纯实施心理干预和笼统强调管理政策,并不能根本解决医护人员的实际问题。只有从实际需求出发,制定实施有效对策,将实施教育管理与关心体恤相结合的人本管理,与建立健全有助身心健康的咨询机构相结合,才可能消除实践领域中对医护人员心理状态产生负面影响的不利因素。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医护人员的心理状态一定会健康而稳定的发展,从而更好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参 考 文 献
[1]彭国文,何剑锋,林锦炎.广东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初步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
[2]王诚,敦哲,詹思延,等.北京市海淀区403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流行病学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
[3]邱士起.非典型肺炎对珠海市民心理影响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3.
[4]潘先海.我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制概况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3.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