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脑瘫愈汤配合激活康复治疗脑卒中后遗症79例临床观察
【关键词】 脑卒中后遗症;中医药疗法;醒脑瘫愈汤;激活康复
[摘要] 目的 研究提高脑卒中后遗症的生存质量,观察醒脑瘫愈汤配合激活康复脑卒中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152例中治疗组79例,对照组73例。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的评定,综合评价醒脑瘫愈汤合激活康复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疗效。结果 经临床验证采用醒脑瘫愈汤合激活康复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总有效率为91.14%,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8.46%,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在临床症状、语言恢复、运动功能恢复及ADL训练恢复程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1)。
结论 醒脑瘫愈汤配合激活康复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疗效显著。
[关键词] 脑卒中后遗症;中医药疗法;醒脑瘫愈汤;激活康复
近年来,脑卒中(急性脑血管疾病)呈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发生,而随着急诊急救技术的不断提高,其生存率亦有明显提高,但存活者多数有不同程度的言语及运动功能障碍,需要康复治疗提高生活质量。因此,脑卒中后遗症的激活康复治疗成为我们的研究范畴,我院自2002年6月~2006年3月采用醒脑瘫愈汤合激活康复手段治疗脑卒中后遗症79例,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我院住院及门诊病人,符合1995年中华神经会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及1993年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简称《原则》)的诊断标准和辨证分型。并经颅脑CT或RMI确诊而证实,均存在临床症状、体征、言语、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152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79例,对照组73例。两组病人发病在3个月~4年,生命体征稳定,无严重的心、肝、肾等器官疾病。治疗组79例,男41例,女38例,年龄39~75岁,平均61.3岁;对照组73例,男39例,女34例,年龄40~74岁,平均60.8岁。经统计学分析,两组间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及观察方法
1.2.1 基本方法 治疗组服用自拟醒脑瘫愈汤。组成:黄芪20g,当归20 g,桃仁15 g,红花6 g,川芎15 g,丹参15 g,葛根15 g,地龙15 g,远志6 g,节菖蒲10 g,鸡血藤15 g,怀牛膝15 g,辨证依据《原则》,根据临床见症不同予以化裁。(1)气虚血瘀证,加党参15 g,黄精15 g,玉竹12 g;(2)肝阳上亢证,加钩藤15 g,菊花15 g,生石决明30 g(先煎);(3)腑实痰热证,加胆南星10 g,生大黄12 g(后下),枳实10 g,金瓜蒌10 g;(4)风痰闭窍,瘀血阻络证,加僵蚕10 g,白附子10 g,半夏10 g,胆南星10 g;(5)阴虚风动证,加鳖甲15 g(先煎),白芍20 g,天麻12 g,生地黄15 g;上述中药按先 煎20 min,浸泡20 min、混煎加清水1000 ml,煎取浓汁200 ml;二煎加清水800 ml,煎浓取汁200 ml,二汁相混,分早晚温顿服,2周为一疗程。中医激活康复:(1)针刺:失语、语言蹇涩者,开窍醒脑,选穴风池、百会、合谷等;半身不遂(运动障碍)者选穴以十宣、八风、八邪及阳明经穴为主,痉挛期者以舒筋活络、手法以泻法为主;弛缓期者以通经活络手法的补法为主,亦可加电针。(2)艾灸:温阳益气,通经活络,元气不足者灸关元,肢体麻木,发凉者在患肢穴位针后加灸或温针灸;(3)推拿:关节脱位者,手法复位,强筋推拿。对照组:给予维脑路通注射液500 mg[国药准字H22026175,詹姆斯―安迪制药(通化)有限公司出品]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静脉滴注治疗,每日1次,2周为一疗程。西医康复:应用Bobath技术及学习再方法(由专业治疗师操作),弛缓期:(1)良肢位保持;(2)增强肌力训练;(3)患肢被动关节活动度(ROM)训练;(4)翻身训练;(5)下肢控制训练;(6)仰卧到坐位训练;(7)坐位平衡训练;(8)患者持重训练;(9)电动斜床站立;痉挛期:(1)起坐训练;(2)立体平衡训练;(3)跪位训练;(4)上肢运动控制训练;(5)减重步行训练;(6)ADL训练。恢复期:(1)改善步态训练;(2)作业疗法训练。
1.2.2 观察指标与康复评定 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各评定1次,临床症状按《原则》中风病记分法;评定各项指标均分为5级,正常人为0分,治疗前满分为28分,起点分18分,其疗效评定采用(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后积分×100,以百分数表示。治愈:≥85%;显效:≥50%;有效:≥20%;无效:<20%。运动功能按Fugi-meyer量表评分评定[3],ADL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4]。血脂、血液流变学检查,三大常规,肝肾功能。
1.2.3 统计学方法 临床症状、血脂、血液流变学及肝肾功能、运动功能评定及ADL评定结果,分别进行两组间均数和组内均数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前后疗效比较 见表1。临床治愈病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5例、16例,显效分别为23例、19例;有效分别为14例、23例;总有效率分别为91.14%、79.46%,经卡方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4.186,P<0.05。
2.2 治疗前后中医临床症变 醒脑瘫愈汤对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蹇涩、肢体麻木,以舌苔脉象等中医症状的改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本方对中医症状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
2.3 两组治疗前后FMA、Brathel指数及语言恢复的比较 见表2。语言恢复、FMA评分及Bra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2.4 两组血脂、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情况 见表3。两组治疗前后测定血脂、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等,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对照组差异则无显著性(P>0.05),经临床验证醒脑瘫愈汤有降低血脂、升高高密度脂蛋白的作用,无不良反应。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注:与对照组疗效比较,**P<0.05表2 两组治疗前后FMA、Brathel指数及语言恢复的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表3 两组血脂、血液流变学结果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3 讨论
“脑卒中”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其后遗症是由于中枢神经损伤,大脑皮层抑制功能丧失而引起语言及躯体运动功能障碍,并伴随异常的体位、姿势和动作,属于中风、卒中、类中风范畴。《灵枢、刺节真邪》云:“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枯偏”。从中医学角度认为,气为血帅,气虚无力行血,血行不畅致血瘀;起居无常,肝肾阴精亏耗,久病入络,脉络挛急,血行滞缓致使瘀痰阻塞脉络;津亏气少,津不能化气而气虚,阴液不足而致脉络涸涩;气虚、阴亏则血瘀,瘀血闭阻脉络,气血运行不周,肢体失于濡养而偏枯萎废。醒脑瘫愈汤以益气活血,化瘀通络,醒脑利窍为旨。黄芪、当归、党参、补气养血、行血;丹参、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地龙、怀牛膝、鸡血藤通利经脉;菖蒲、远志、葛根,醒脑开窍。研究证实脑卒中后遗症的恢复,主要是存活神经内突触联结的重组,特别是神经损伤区周围神经细胞的激活。通过益气活血,醒脑利窍,化瘀通络,神经损伤区的水肿带能加快吸收,循环得以改善,配合针刺、艾灸,通过对靶器官(肌肉、皮肤、肌腱)的刺激,从而激活神经损伤区周围神经细胞加快新神经通路组建和网络的重组、恢复皮质功能,同时对肌肉起到营养、兴奋作用,防止废用萎缩,增强肌力。而西医康复采Bobath技术按照正常个体发育顺序,利用正常感觉反馈输入,自发性姿势反射和平衡反应来调节肌力,诱发正常的运动反射输出,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输出加以重组而改善运动功能。观察表明,治疗组对中医症状的改善、语言恢复、运动功能及ADL的提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同时降低血脂,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良好的实效证明,中医药配合激活康复是提高脑卒中后遗症生存质量的首选方法。
[]
1 中华神经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89-9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93,274-278.
3 Fugl-Meyer AR,Jauskol,Lerman T,et al.The post-stroke,hemi-plegic:amethod for evaluation of physical.Perfomance Scand J Kenhabil,1975,7:13-31.
4 缪鸿石,南登昌.康复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