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硬膜外麻醉128例分析
【关键词】 老年人
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过亿,占全国人口10%左右,并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需要手术的老年病例也随之增加。老年人在生理和疾病上有自身的特点,如身体组织和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的退行性改变、各种疾病的产生等,都会对手术麻醉造成影响,需引起麻醉医师的高度重视,我院近年来为128例老年患者实施了连续硬膜外麻醉,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8例老年患者中,男87例,女41例。ASA分级Ⅰ~Ⅲ级。60~70岁63例,70~80岁53例,80~90岁11例,90岁以上1例。年龄最大92岁。术前有一种或一种以上内科疾病84例(65.63%),包括心电图异常61例、冠心病16例、高血压心脏病13例、慢性支气管炎伴肺气肿11例、肺心病3例、糖尿病4例、贫血6例。128例中急诊手术28例(21.88%)。按手术种类计:上腹部手术25例,下腹部手术20例,盆腔前列腺手术37例,疝气手术14例,下肢手术14例,其他18例。平均手术时间2.33h。
1.2 麻醉前准备 术前对患者并存的某些内科疾病进行相应治疗。
1.2.1 高血压 若非急症手术,高血压患者术前经内科治疗,使血压降到(160~170)/(90~100)mmHg,并将抗高血压治疗持续到麻醉前。
1.2.2 冠心病 麻醉前由内科诊疗,控制心率和血压,纠正心律不齐,防治心肌缺血或冠脉血管痉挛,保持患者安静。
1.2.3 呼吸道感染 对呼吸道细菌感染者选用广谱抗生素控制感染,伴支气管扩张者控制炎症,纠正营养不良等,改善全身情况和呼吸功能。2周后再行手术。
1.2.4 糖尿病 围术期反复控制血糖在9mmol/L左右,同时术中输注平衡液。补充葡萄糖可根据血糖情况,同时按比例给予胰岛素(胰岛素1u∶葡萄糖2~5g)。血糖>14mmol/L时,静注胰岛素5~10u,并反复检测血糖。
1.3 麻醉方法 麻醉前禁食禁饮12h,进入手术室后,常规进行连续ECG、BP、HR和SpO2监护,建立2条有效静脉通道,并面罩吸氧。麻醉前用药,术前用药为鲁米那0.1g,阿托品0.5mg。麻醉操作:本组患者全部采用侧入法或旁正中穿刺技术,根据手术部位不同选择穿刺点为T8~9或T9~10、T11~12或T12~L1,置管4cm。穿刺置管成功后,先给试验量2%利多卡因2~3ml,观察5~10min,确无全脊麻征象及局麻药不良反应后,根据麻醉阻滞平面与全身情况采取小剂量多次追加麻醉药(每次利多卡因3ml,共3~5次)。麻醉起效时间5~10min,达到手术要求平面时间12~20min,术中需要辅助用药者19例(14.84%),一般给哌替啶30mg肌注。
1.4 结果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指征,术中患者血压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使用麻黄碱3~9mg使血压控制在130/80mmHg左右,心率下降到60次/min以下22例,经阿托品0.3~0.5mg静注后心率回升至80~100次/min。
2 讨论
术前必须详细了解患者的机体状况,对全身情况做出评估,对并存疾病进行治疗和控制,使身体状况达到或接近正常。针对不同手术类型和患者不同情况,术前应拟出系统麻醉方案,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出预测和处理准备。
老年患者韧带常有纤维化和钙化改变,同时有椎体肥大、骨质增生,伴硬膜外腔狭窄等,穿刺点采用侧入法或旁正中穿刺技术更为可靠。老年患者硬膜外腔常伴有静脉丛充血,穿刺针和置管易损伤出血,引发硬膜外血肿等并发症,穿刺动作和置管动作宜轻柔准确。多数老年患者麻醉覆盖平面较青壮年宽,中高段硬膜外阻滞麻醉选择穿刺点应较青壮年低1~2个节段。硬膜外麻醉用于阻滞麻醉平面要求较低的手术一般是安全的,例如老年人经尿道前列腺电汽化术(TVP)、下肢骨折、会阴部手术等,硬膜外麻醉可以减少患者术中心肌缺血,对心脏有保护作用,有利于老年患者[1]。
对老年患者麻醉管理也复杂得多,老年人由于脏器功能退化,器官实质细胞减少,间质细胞相对增多,呼吸循环功能明显减退,存在潜在的低氧血症,加上营养不良、血容量不足及并存疾病的影响,生理调节能力差,对麻醉耐受力降低,危险性增大。在麻醉诱导过程中,要仔细观察,同时监测循环的变化,严防局麻药用药过量,约有5%的老年患者在硬膜外腔输注局麻药3~8ml即可满足手术要求。
老年患者体液总量减少,常有血容量不足,加之心血管贮备能力下降,对失血、失液耐受力差。硬膜外麻醉使阻滞区血管扩张,回心血量减少,给麻醉药15~30min左右易出现血压下降。因此,术前应尽量纠正低血容量及电解质紊乱,麻醉开始时,输入平衡液500~1000ml,可以防止低血压。术中应根据失血、失液量,及时补充血容量,力求血压平稳。高血压患者应维持血压不低于基础血压的30%,否则要辅以升压药。
硬膜外麻醉不能阻断由迷走神经核发出支配腹腔脏器的迷走神经,因此不能抑制手术对腹腔脏器引起的牵拉反应,患者可出现明显不适(恶心、呕吐、鼓肠等),可以辅以哌替啶30mg肌注。同时老年人迷走神经反射亢进[2],易出现平均动脉压(MAP)下降和心率(HR)减慢,应及时纠正。
胆囊手术时应注意胆―心反射,心脏受T2~8脊神经支配,胆囊受T4~9脊神经支配,T4~5脊神经处二者有交叉,胆囊胆道部位迷走神经分布密集,在游离胆囊床、牵拉胆囊颈及探查胆道时,可发生胆―心反射,引起反射性冠状动脉痉挛,血压下降,心肌缺血,易发生心律失常,严重者可发生心脏骤停[3]。术中应注意轻柔操作。用1%利多卡因注射于胆囊三角内,做神经阻滞封闭,可以减少胆―心反射发生率。
多数老年患者的痛阈与青壮年无差别,麻醉须重视止痛。老年患者用药后起效较慢,不可因盲目追加用药量,宜采用小剂量分次给药原则,在确信穿刺成功的情况下,需耐心等待,反复测试平面,待麻醉效果确切后施行手术。
总之,术前充分准备,与患者及家属密切配合,完善各种抢救措施,术中仔细监护,合理用药,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手术安全,达到目的。
【】
1 杭燕南.当代麻醉与复苏.上海:上海技术出版社,1994,101-102.
2 刘国斌.老年患者麻醉临床体会.黑龙江医学,2003,27(5):398.
3 林水雄.胆道循环骤停17例分析.中华麻醉学杂志,1987,7(3):176-1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