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注射黄芪血塞通结合针刺星状神经节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浆cAMP与β-EP含量的影响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4
             作者:刘玉杰,秦有明,石教佩,殷春红,程彩有,孙立强,王臣林

【关键词】  缺血性中风;颈动脉注射;黄芪血塞通;星状神经节;针刺疗法;环磷酸腺苷,β-内啡肽

  【摘要】  目的  探讨颈动脉注射黄芪血塞通结合针刺星状神经节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浆cAMP与β-EP含量的影响。方法  16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80例,对照组80例。观察组采用颈动脉注射黄芪血塞通结合针刺星状神经节。对照组采用口服补阳还五汤及针刺传统经穴进行治疗。结果  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浆中cAMP含量明显降低,而β-EP含量明显升高。治疗后两组血浆中cAMP含量均有升高,但观察组升高更为明显(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血浆中β-EP含量均有下降,但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颈动脉注射黄芪血塞通结合针刺星状神经节能调节患者血浆cAMP和β-EP含量,从而减轻其脑水肿,恢复其血液供应,使病灶区脑组织得已修复。

    【关键词】  缺血性中风;颈动脉注射;黄芪血塞通;星状神经节;针刺疗法;环磷酸腺苷,β-内啡肽

     缺血性中风又称脑梗死,是由于脑组织局部动脉血流灌注减少或突然血流中断,停止供血供氧,引起该供血区的脑组织坏死、软化,导致脑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特点,极大地危害着人类健康。我院于2003年1月~2005年12月采用颈动脉注射黄芪血塞通结合针刺星状神经节治疗缺血性中风患者,取得了显著疗效。为了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观察缺血性中风患者治疗前后血浆cAMP和β-EP含量的变化,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内》、《神经病学》第5版教材脑梗死的诊断标准。

    1.2  排除标准  (1)患者躁动未控制;(2)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3)颈动脉触摸不清;(4)穿刺部位有感染;(5)有出血倾向者;(6)血压过高,>200/120mmHg;(7)患者及家属不同意的病例。

    1.3  一般资料  160例均为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80例中,男47例,年龄40~77岁,平均53.7岁,女33例,年龄43~80岁,平均57.9岁。对照组80例中,男49例,年龄38~81岁,平均52.9岁,女31例,年龄36~81岁,平均54.3岁。

    1.4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根据《神经病学》第5版脑梗死治疗原则,行扩管、脱水、营养脑细胞等对症治疗。

    1.4.1  观察组  采用颈动脉注射黄芪血塞通加针刺星状神经节进行治疗。(1)颈动脉注射黄芪血塞通。①穿刺方法:患者平卧或半卧,肩下垫枕,头部后仰,取病灶侧甲状软骨平面,胸锁乳突肌中点内缘为穿刺点,局部常规消毒,戴无菌手套,铺洞巾,左手指固定颈动脉,右手持6~9号头皮针迅速刺入皮下后,择机刺入动脉腔内,有鲜红色血液回流,即穿刺成功。②注射方法:穿刺成功后,用一次性50ml注射器,加入生理盐水20ml、黄芪注射液20ml(黑龙江珍宝岛制药厂生产)、血塞通注射液400mg(湖北省十堰市康迪制药厂生产),缓慢推注,10min注完,注药完毕后拔针,按压针孔5~15min。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2)针刺星状神经节。①取穴:星状神经节(左、右),每次取双侧。②方法:取仰卧位,颈下垫薄枕,稍伸展颈部,令患者轻轻张口,以消除肌紧张。在胸锁关节上方约2.5cm,即两横指处,离正中线1.5cm外侧,这点位于C6横突下方(尾侧)1.3cm,即C7横突。皮肤常规消毒,术者用左手示指和中指将胸锁乳突肌和颈总动脉推向外侧与气管分开,用中指触知C6横突的前结节(一般C7横突触摸不到),右手持针,选用30号毫针,直刺1~3cm触到骨质,稍提针,针尾向尖端成45°倾斜,针尖穿过C6横突前侧,刺入C7横突基底部,施捻转补法,针感要求向颈、头、面部扩散。留针10min,期间每3min行针1次。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评定疗效。

    1.4.2  对照组  采用口服补阳还五汤及针刺传统经穴进行治疗。(1)口服补阳还五汤。药物组成:黄芪60g,当归20g,川芎20g,赤芍15g,桃仁15g,红花15g,地龙20g。每日1剂,水煎温服,每日2次,10日为1个疗程。(2)针刺经穴。①取穴:肩、曲池、手三里、合谷、环跳、足三里、阳陵泉、丰隆。②方法:上述穴位选用30号毫针,直刺3~5cm,得气后,施捻转补泻手法,留针10~20min,每日1次,10日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评定疗效。

    2  结果

    2.1  检测方法

    2.1.1  血浆cAMP含量检测  取全血1.5ml加入预置EDTA・2Na抗凝剂50μl的试管内,摇匀后置冰浴中,1h内离心(3000r/min,10min)。取上清液0.1ml移入试管,加入无水酒精2ml,振摇1min,静置5min后离心(3000r/min,10min),取上清液移入洗净、烘干的青霉素小瓶内,剩余残渣加75%酒精1ml,振摇均匀以打碎块状物后再离心(3000r/min,10min),合并上清液于青霉素小瓶内,烘干后置于4℃保存待测。放免药盒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同位素室提供,采用上海核福光电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SN-682型放射免疫γ计数器检测,全部程序按药盒说明书进行。

    2.1.2  血浆β-EP含量检测  抽取肘静脉血1.5ml加入预置有抑肽酶30μl、EDTA・2Na抗凝剂30μl的试管内,迅速低温离心(4000r/min,10min),取上清液移入EP管,-20℃保存待测。治疗前及治疗2个疗程后各取样1次,以放免法测定患者血浆中β-EP含量。放免药盒由解放军总科技开发中心提供,采用上海核福光电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SN-682型放射免疫γ计数器检测,全部程序按药盒说明书进行。

    2.2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同组前后比较及组间比较用t检验。有关数据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处理。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浆cAMP、β-EP含量变化的比较  见表1。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浆cAMP、β-EP含量变化比较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

    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浆中cAMP含量明显降低,而β-EP含量明显升高。治疗后两组血浆中cAMP含量均有升高,但观察组升高更为明显(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血浆中β-EP含量均有下降,但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表明颈动脉注射黄芪血塞通结合针刺星状神经节能调节患者血浆cAMP和β-EP含量,从而减轻其脑水肿,恢复其血液供应,使病灶区脑组织得已修复。

    3  讨论

    cAMP作为第二信使广泛参与人体各种生理病理活动,调控组织细胞内一系列生理、生化过程,其作用主要表现为对血管平滑肌收缩系统的抑制,对肌醇磷脂代谢的抑制以及对第三信使Ca2+功能的抑制,从而导致血管平滑肌的松弛,有效恢复梗塞区的血液循环[1]。当脑缺血时,脑组织细胞由于缺氧使ATP被催化,cAMP生成减少,且cAMP水解加速,从而导致血中cAMP浓度降低。血浆β-EP主要来源于垂体和肾上腺,是公认的具有广泛免疫调节作用的内源性阿片肽。它作为一种递质和内分泌激素,参与呼吸、消化、神经、内分泌、心血管等多种生理功能的调节。有研究表明[2,3],缺血缺氧性脑损伤时,大脑皮层β-EP的含量与相应时间皮层水肿程度呈正相关。脑脊液和缺血脑区β-EP分泌增多,引起超氧化物的生成和细胞内Ca2+的释放等效应,加重脑组织的损伤。表明β-EP参与了缺血性中风的病理生理过程,其含量升高可加重脑水肿,促进脑损伤。

    血塞通注射液主要成分为三七总皂苷,具有活血化瘀,通筋活络及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及调节血流量的作用。目前认为[4],三七总皂苷通过多种机制减少急性脑梗死损伤的发生:(1)血管神经元损伤的共同路径,防止再灌注后迟发性神经损伤;(2)抗血小板作用。三七总皂苷的主要成分能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与释放反应;(3)抗自由基作用;(4)扩张脑血管。血管平滑肌舒张可由于血管内皮源性舒张因子和非依赖内皮舒张因子如cAMP、cGMP等作用引起。药研究表明,三七总皂苷对正常脑血管功能无明显影响,在去甲肾上腺素引起脑血管功能改变时,可使收缩状态的脑血管扩张,推测血塞通可通过升高cAMP,降低cGMP使脑血管舒张,从而改善脑缺血。星状神经节由颈下交感神经节与第1胸交感神经节融合而成,是支配头、颈、上肢、心脏和肺的主要交感神经节。研究表明[5],星状神经节阻滞对丘脑下部腺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有显著调节作用。Iwade等[6]观察到星状神经节阻滞可明显降低疼痛患者血中皮质醇、醛固酮、血管紧张素Ⅱ、5-HT、P物质的含量,表明星状神经节可调节异常变化的内分泌系统。血浆β-EP主要来源于垂体和肾上腺,因此针刺星状神经节可以调整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降低缺血性中风患者异常升高的β-EP水平。

    本研究结果表明,缺血性中风时,其血浆中cAMP含量显著下降,β-EP含量显著升高。提示颈动脉注射黄芪血塞通结合针刺星状神经节可使病理性异常降低的cAMP明显升高,而使病理性异常升高的β-EP含量降低,从而减轻其脑水肿,使病灶区脑组织得到修复,恢复其血液供应,改善临床症状,从而达到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目的。

    【】

    1  Bevan JA. Vascular neuroeffector mechanisms.Amsterdam:Elserier Science Publishers,1985,17.

    2  白波,林葆成,宋朝佑,等.β-内啡肽在沙土鼠缺血性脑水肿中的作用.中华医学杂志,1990,70(3):167.

    3  粟华魁,张曼君,郭友林.针刺对脑血栓形成偏瘫患者血浆β-内啡肽的影响.辽宁中医杂志,1995,22(4):177.

    4  史以菊,邢国庆,孟庆华,等.三七皂苷对脑梗死所致神经功能障碍的影响.中成药,2001,10(23):729.

    5  张丽红.星状神经节阻滞的机制.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3,24(2):79.

    6  Iwade M, Fukuuchi A, Kawamata M, et al. Management of severe pain after extended maxillectomy in a patient with carcinoma of the maxillary sinus. Masui,1996,45(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