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效果分析
【关键词】 健康; 行为改变; 糖尿病
糖尿病(DM)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综合征。DM已成为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久病可导致多系统损害,严重威胁人类健康。降低DM发病率的关键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而减少DM并发症的关键是严格控制血糖水平。因此,在DM患者中开展健康教育,指导行为改变显得尤其重要。我科于2005年3月至12月尝试在糖尿病患者中开展健康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2005年3月至12月在我科住院的87例Ⅱ型糖尿病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A组和B组:A组56例,男46例,女10例,平均年龄62.6岁,平均糖尿病史9.2年; B组31例,男23例,女8例,平均年龄57.1岁,平均糖尿病史6.4年。A组患者采用传统方法进行健康教育(即随意进行健康教育),B组采用本研究制定的统一健康教育模式进行干预,观察两组DM患者行为方式的改变情况并随访1年后的血糖控制及系统并发症情况。
1.2 方法
1.2.1 合理膳食,制定个体化饮食方案:向患者及家属讲解饮食治疗的重要性,通过评估制定出患者的个体化饮食治疗处方,根据理想体重、体力活动程度来确定每日总热量,并对营养需求进行合理分配,确定主食、副食。餐次分配:按早、中、晚分别为日总食量的1/5、2/5、2/5分配;水果在两餐之间食用。食盐每日在6g以下。为了使饮食教育生动、有效,我们把食物模型摆在患者及家属的面前,耐心细致地讲解,直到患者掌握并能复述。并随时关注患者进餐情况,鼓励其多食新鲜蔬菜,蔬菜中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其具有降血糖作用,此外还具有降血脂,防止便秘等作用。
1.2.2 循序渐进制定合适的运动方法:坚持的运动是控制糖尿病的基本措施之一。我们与家属患者共同协商,制定了个体化运动计划,以患者耐受情况而定。最佳的运动时间是餐后1~2h,明确掌握运动过程三步曲,运动前准备,经医师检查批准,方可进行运动治疗,当血糖>14mmol/L时不要运动,若低于2.0mmol/L时应加餐,运动前多饮开水,随身携带易于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如含糖饮料并佩戴胸卡,运动前应做5~10min低强度有氧热身运动,需避免屏气动作,因屏气可使收缩压升高,穿宽松柔软透气性强合脚的袜子和鞋子。运动中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相适宜的运动方式和强度,避免高强度运动,防止意外伤害。运动后,在运动结束时需做5~10min的整理运动如弯弯腰,踢踢腿,使心率恢复至每分钟比静息时高10~15次的水平后再坐下休息。运动可引起食欲增加应注意饮食控制及药物调节,运动频率及时间以每周锻炼3~4次最为适宜,若每次运动量较小频率可为每天1次,每次20~30min,一般不超过1h,最适宜的时间为早晨或下班后,不宜在饮餐后或饥饿时进行运动。
1.2.3 心理指导:加强与患者沟通交流,使患者保持心态平衡。糖尿病是终身疾病,许多患者难以接受,失去信心,甚至有轻生念头。我们先向患者说明糖尿病不是不治之症,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主动配合治疗,保持愉快的心情,病情会慢慢好转。让病人多与室友交流聊天,同时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同情病人,关心病人,让病人多参加娱乐活动,如听、看书、下棋等,让患者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心态,战胜疾病。
1.2.4 药物治疗的教育与指导:我们将每种药物的作用、副作用、用法、用药时间及注意事项都仔细地给患者、家属讲解清楚,尤其向患者讲解胰岛素的作用,注射时间、方法、部位的选择以及储存方法,低血糖反应知识及预防措施等。
1.2.5 糖尿病足部的预防护理:入院后对患者足部进行检查评估,如发现患者足部的温度觉,痛觉减退,要告诉患者存在足溃疡的危险,应加强足护理,指导患者每日坚持用温水泡脚,时间5~10min,泡脚后方可修剪指甲。仔细检查双足有无损伤感染,无论伤口多小都应引起重视,嘱患者不能赤足行走,选择合适的鞋袜,并注意鞋内有无石子硬纸片等杂物,防止磨出水泡,坐时不要翘二郎腿,以免阻碍下肢血液循环。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接受不同的健康教育方式后,其行为改变的效果比较。A组随意进行健康教育,而B组接受上述严格的健康教育方式,B组患者在间断服药、测尿糖及运动方面的行为改变与A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接受不同健康教育后行为改变的结果比较(略)
2.2 两组患者接受不同的健康教育方式后,其血糖控制水平和系统并发症情况,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糖控制和系统并发症情况的比较(略)
注:血糖控制情况,空腹血糖4.4~6.1 mmol/L为良;6.1~7.0mmol/L为一般; >7mmol/L为差。
3 讨论
在DM患者中开展合理的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指导患者的行为改变,而正确的行为改变可以有效地改善病人的血糖、血脂并控制体重,从而减少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和降低病人的医疗费用,提高生活质量。行为改变在糖尿病代谢控制中日益受到重视,是衡量糖尿病教育项目成功与否的标志。如仅有糖尿病知识而无行为改变,既不能改善病人的各项生理功能,也不能降低病人的医疗费用和减轻痛苦,而如何促使病人发生行为改变并维持这些行为是控制糖尿病的关键,护士在教育前应对病人的各项与血糖控制相关的行为进行评估,制定教育计划应以改变病人行为为目标,开展糖尿病教育后要定期随访,以了解并督促病人的行为改变,如多久测1次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运动,饮食情况并及时给予支持和鼓励。
【】
[1] 楼青青,杨丽黎,等.行为改变与糖尿病[J].中华护理杂志,2005,12:935-936.
[2] 梁颖.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新方向[J].糖尿病教育通讯,(9):17-18.
[3] 黄丽微.自理模式应用于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的效果探讨[J].糖尿病教育通讯,(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