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运动康复疗效
作者:蔡文花, 高春香, 谢志军, 纪秀连
【摘要】 目的:观察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运动康复的效果。方法:选择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15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78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序的运动康复治疗6个月,与对照组相比。结果:治疗组比对照组心功能明显改善(P<0.05),运动耐量提高(P<0.05),再住院率下降(P<0.05),病死率下降(P<0.05)。结论:运动康复治疗有利于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可以减少医疗支出。
【关键词】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运动康复; 疗 效
Curative Effect of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for Chronic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Abstract: Objective: Observ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for chronic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Method: 156 patients with chronic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re are 78 rats in each group. Patien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given regularl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for 6 months on the base of normal medicine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s. Result: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can improve heart function and exercise tolerance, it can reduce the rehospitalization rate and the mortality rate . Conclusion: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is beneficial to improve the living qualities and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and it can reduce medical expenditure of these patients.
Key words: Chronic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Effect
慢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已有规范化的诊疗指南,治疗方案成熟,但对于康复治疗还相对薄弱,我国尚无规范化康复治疗,已严重影响了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患者劳动能力的下降、反复住院,加重了及精神负担。本试验旨在研究慢性心力衰竭的运动康复治疗的可行性。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择2005年1月至2006年7月期间的慢性充血性心衰(CHF)患者156例, NYHA分级Ⅱ~Ⅲ级,左室射血分数40%,年龄≤65岁,平均年龄(60.4±2.3)岁,心力衰竭症状稳定≥1个月。入选标准:代偿性心力衰竭至少4周;说话时不伴有呼吸困难(呼吸频率<30次/min);静息心率<110次/min;中度乏力以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78例。治疗组按照慢性心力衰竭治疗指南给予药物治疗+运动康复训练,对照组除严格药物治疗外不给予其它干预,但记录其日常运动锻炼情况。排除标准:3~5d内出现进行性运动耐量下降或者运动或静息时出现呼吸困难;3周内发生心肌梗死;未控制的糖尿病;急性全身疾病或发热;近期栓塞;血栓性静脉炎;活动性心肌炎或心包炎;中重度主动脉瓣狭窄;需要外科手术的返流性心瓣膜病;新发生的心房纤颤;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运动组住院1周,制定运动方案。开始试验严格按照Vera Bitter等报道的方法进行,观察运动前后6min内步行距离。采用步行训练,最初1周内进行步行训练,开始5~10min,每运动2~3min休息1min,运动时间可以按一两分钟的长度逐渐增加至6min以上,于住院1~2d内完成6min步行试验。以后逐渐增加活动时间及强度,前两个月每周1次院内运动指导,30min/(10min×3),最大心率的50~70 %, > 5d/周, 9min/d以强度逐渐递增的健美操,后4个月的运动方式进行耐力性运动:徒步、骑自行车、慢跑、打排球、羽毛球(非竞赛性)等活动,30min/d,> 5d/周。治疗过程中每周评价病人的一般情况,调整治疗计划,不能耐受者退出试验记录。退出试验标准:明显呼吸困难或乏力;运动中呼吸频率>40次/min;出现S3或者肺内罗音;肺内罗音增加;第二心音亢进;脉压<10mmHg;运动加量时血压下降(>10 mmHg);运动中室上性或室性早搏增加;大汗、苍白或者意识不清。
1.3 临床疗效指标: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6min步行试验;医疗支出:医疗费用、再住院率。
1.4 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数值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体重、血压、心率、病程、心功能、原发疾病等方面无差异。
2.2 两组患者前后心功能评价指标的比较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6min步行距离运动组治疗后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的变化 略
表2 两组患者运动后医疗支出及死亡率比较 略
2.3 两组患者医疗支出及死亡率的比较: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再住院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住院天数及医疗支出较对照组明显减少,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3 讨 论
目前心力衰竭患者仍以卧床休息为主,但长期卧床会带来体力衰弱、肌肉萎缩、关节僵直、肺部感染等诸多弊端,使患者运动耐量降低,极大影响了生存质量。近年来认为对稳定的心力衰竭患者早期实施运动康复治疗,进行药物-运动治疗模式[1],有利于心功能的恢复,但医患双方均尚未完全认识运动锻炼对心力衰竭治疗的必要性。多项研究认为有运动可以提高患者的骨骼肌的氧化代谢能力;部分逆转患者骨骼肌的代谢异常,提高骨骼肌的功能和耐受性;改善外周血液循环的内皮功能;增加最大运动能力,降低运动时的过度通气,最终减轻患者的疲劳和呼吸困难等症状。运动锻炼还可加速冠状动脉的侧支循环,提高病人的泵血机能使心脏功能发生改变,有指导的规律运动可以降低交感神经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活性;还可以刺激血管内皮舒张因子,从而改善血管功能,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功能[2]。本研究运动康复治疗组患者经过适量的运动后心功能明显改善,减少了再住院率和医疗费用,临床效果优于单纯的常规治疗。达到了早期康复的目的,其结果与报道相符[3]。有氧运动病人的依从性较好,本试验运动治疗组2例因心力衰竭加重而退出,运动过程中无1例死亡,说明有指导的运动锻炼是安全的,这与国外一些大型的临床试验报道的是一致的。对照组有4例因全因性死亡而失访。本研究发现运动康复组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与ExtraMATCH 研究结果一致。
近年来,心力衰竭患者受到的正规运动指导仍很少,本试验具有操作简单、治疗周期较长的特点,适于在各个社区及乡村推广,同时可以病人在家中进行主动锻炼,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文献】
[1] 戴闺柱.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概念[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1):75-78.
[2] 叶光福,赵超,徐蕾,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耐量运动训练后体内神经激素的变化[J].中华老年心脑杂志,2000,2(4):240-242.
[3] 张秀娥.6分钟步行试验对慢性心衰运动耐量及治疗效果、预后的评估[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2003,24(1):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