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炎颗粒剂的制备及临床观察
作者:宋春泉,孟向尚,刘雪丽
【关键词】 阑尾炎;颗粒剂;制备
关键词:阑尾炎;颗粒剂;制备
本方开始为本院临床医师处方,病人在门诊照方抓药,自行煎煮。为了方便病人,同时便于进行临床观察改成中药制剂。现将制备方法及临床观察报告如下。
1 处方与制备
1.1 处方:金银花60g,红藤60g,败酱草60g,地丁60g,大青叶60g,桃仁18g,木香18g,赤芍18g,川楝子24g,大黄24g,冬瓜子30g。
1.2 制备:①取金银花、木香、桃仁清水冲洗,浸透,通入蒸气蒸馏,收集馏液200ml,重复蒸馏3次,得挥发油约5ml,放冷。密闭放置冰箱中,药渣另存备用。②取上述药渣与其余8味药加水合煎3次,第1次2h,第2、3次各1h,合并煎液。滤过,取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5~1.20(50℃),放冷,加等量乙醇搅匀,静置24h。滤过,取上清液减压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再继续浓缩至稠膏状,相对密度为1.30~1.35(50℃),放冷,加入挥发油混匀。③加糊精1.25份、蔗糖粉3份混匀,制成颗粒,干燥,整粒,分装即得。
2 性状
本品为棕褐色颗粒,味苦,微酸。
3 鉴别
取本品5g,加乙醇20m1使溶解,滤过,滤液浓缩至2m1,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绿原酸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1含l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u1,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一甲酸一水(7:2.5:2.5)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荧光斑点。
取本品10 g,加乙醚振摇提取4次,每次15m1,合并乙醚提取液浓缩至约2m1,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大黄对照药材0.2g,加乙醚10m1,振摇提取20min,滤过,滤液浓缩至约1ml,作为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u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一乙酸乙酯一甲酸(7.5:2.4:0.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条斑。
检查应符合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颗粒剂项下的有关规定[1]。
4 临床观察
4.1 临床资料:本院门诊病人40例。男性14例,女性26例;年龄20~63岁;体重45~70kg。临床诊断为单纯性阑尾炎16例,急性阑尾炎24例。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白细胞的分类增高。
4.2 方案:治疗组口服阑尾炎颗粒10g/次,tid,连服6d,对照组口服阑尾炎片(青岛中药厂生产)6片/次,tid,连服6d。
4.3 疗效判断:显效:症状消失,血象恢复正常。有效:症状好转,血象在正常值范围。无效:症状无好转或恶化,白细胞升高。
4.4 结果,见表1。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疗效比较(略)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
5 讨论
5.1 祖国医学认为阑尾炎为肠痈。肠痈症多由肠道内湿热郁症,气血凝聚而成。时或发热,自汗恶寒,是肠痈已成,荣卫稽留于内而不卫外使然。六府以通为用,所谓:“其实者,散而泻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治用泻热破瘀,以消痈肿。本方用金银花、地丁、大青叶、红藤、败酱草清热解毒,以除去肠中之湿热;以桃仁、赤芍凉血、散血、破血祛瘀;大黄泻肠中湿热瘀结之毒、攻积,清热泻火,活血化瘀;用木香、川楝子理气止痛,缓解病痛;用冬瓜子清肠中湿热,排脓、消痈。纵观全方,是由苦寒泻下、除湿、活血化瘀、理气止痛四类药物组成,使其湿热瘀结,从泻下驱除,气血凝滞的结聚,经破血而痈肿消散。
5.2 阑尾炎颗粒制备工艺合理,对单纯性急性阑尾炎的治疗,疗效确切。
:
[1] 药典[M].2000.附录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