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患者发病年龄与微血管病变的临床研究
作者:吴红光,杨文东,韩景银,张忠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摘 要] 目的:对比早发和迟发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type2,T2DM)患者并发糖尿病微血管病变(diabetic microangiopathy,DMAP)及生化项目差异,探讨其临床特点。方法:选择临床确诊的住院和门诊T2DM患者160例,分为早发组(诊断年龄≤40岁)和迟发组(诊断年龄>40岁),比较并发DMAP及生化项目的差异。结果:早发组T2DM患者并发DMAP阳性率显著高于迟发组T2DM患者(χ2=4.304,P<0.05)。早发组T2DM患者HbA1c和TG水平显著高于迟发组T2DM患者(P<0.01);LDLC水平显著低于迟发组T2DM患者(P<0.01)。早发组与迟发组相比FPG、2h PG、TC及LDLC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早发T2DM患者较迟发者有更严重的代谢紊乱和易并发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临床特点,此为早期干预早发T2DM患者各种危险因素,减少DMAP的发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发病年龄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DMAP)是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type2,T2DM)的特征性并发症,其发病机制复杂。T2DM患者存在过度的氧化应激、过多的反应氧化物(ROS),无论是在高血糖的直接毒性作用,还是在包括蛋白激酶C(PKC)旁路、多元醇旁路、己糖胺旁路以及终末糖基化产物(AGEs)形成等在内的各项引发糖尿病并发症的机制中,均发挥极其关键的、根本性的作用[1]。DMAP是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在临床上主要包括糖尿病肾病(DN)和视网膜病变(DR)等。T2DM的发病率逐年在增多,家T2DM主要发生在中年或更年轻的人群中,特别是青少年和儿童患者也不少见。学术界对“早发”和“迟发”T2DM的定义尚未确定,国外多数将诊断年龄小于35岁或40岁者定义为“早发T2DM”[2,3]。我们以诊断年龄≤40岁和>40岁为界限,将T2DM分为早发组和迟发组。2005年1月至2005年11月,我们对早发和迟发T2DM患者生化指标进行比较,以并发DN和DR作为微血管病变表达平台来探讨早发T2DM并发DMAP的临床特点,以期为临床早发T2DM提供。
1 对象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临床确诊的住院和门诊T2DM患者160例,均符合WHO1999年诊断标准。160例患者病程均限制在5 a内(减少病程对DMAP的影响)。根据诊断年龄不同分为早发组61例和迟发组99例,两组病程为(3.2±1.5)a和(3.4±1.3)a,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无微血管并发症(NDC)需眼底血管造影正常,尿mAlb排泄率(UAER)<20 μg/min或尿mAlb/肌酐<37 mg/g,或尿mAlb<22.5 mg/L。DMAP包括DN和DR,DR患者为眼底血管造影异常者;DN患者诊断依据尿mAlb排泄率(UAER)≥20 μg/min或尿mAlb/肌酐≥37 mg/g,或尿mAlb≥22.5 mg/L。同时排除急慢性肾炎、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热或泌尿系感染等引起的蛋白尿和肾功能不全。早发组33例并发DMAP,迟发组37例并发DMAP。
1.2 方法
1.2.1 标本采集
所有检测对象均过夜禁食12 h,于晨起抽取肘静脉血5 ml,用于检测FPG、2h PG、HbA1c、TC、TG、HDLC及LDLC。同时留取24 h尿及晨起清洁中段尿5 ml。
1.2.2 检测方法
尿mAlb或尿mAlb排泄率(UAER):尿mAlb采用免疫比浊法,试剂由浙江伊利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FPG、2h PG、TC、TG、HDLC及LDLC,试剂盒为浙江伊利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HbA1c采用乳胶免疫抑制凝集法测定。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均以±s表示,组间显著性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显著性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早发与迟发T2DM患者并发DMAP的差异
见表1。表1 早发和迟发T2DM患者并发DMAP结果(略)
表1显示:早发组T2DM患者并发DMAP阳性率显著高于迟发组T2DM患者(P<0.05)。
2.2 早发和迟发T2DM患者生化项目水平差异
见表2。表2 早发和迟发T2DM患者生化项目检测结果(略)注:vs迟发组※P<0.01。
表2显示:早发组T2DM患者HbA1c和TG水平显著高于迟发组T2DM患者(P<0.01);LDLC水平显著低于迟发组T2DM患者(P<0.01)。早发组与迟发组相比FPG、2h PG、TC及LDLC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
3 讨论
血管内皮损伤是动脉粥样硬化(AS)发生和的重要环节,也是DM血管病变的前提[4]。T2DM患者可能存在以下微血管损伤致DMAP;血管内皮细胞NO生物活性的削弱,导致内皮损害;在糖基化终产物形成过程中释放出大量超氧化自由基直接损伤微血管内皮细胞;低密度脂蛋白自身氧化的加强,而氧化后的低密度脂蛋白能影响NO的合成和凝血酶调节蛋白的活性,导致内皮功能的进一步受损;机体凝血和纤溶之间平衡的破坏,导致血液流变血的异常,血粘度增高同时破坏了血管内皮细胞。本研究结果显示:早发组T2DM患者并发DMAP阳性率显著高于迟发组T2DM患者,早发T2DM患者易并发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早发组T2DM患者HbA1c和TG水平显著高于迟发组T2DM患者;LDLC水平显著低于迟发组T2DM患者;早发组与迟发组相比FPG、2h PG、TC及LDLC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早发T2DM患者存在更严重的代谢紊乱。脂代谢异常是T2DM的主要病因之一,也是T2DM并发症的病理基础。由于影响DMAP的危险因素很多,本研究早发T2DM患者有高HbA1c、TG和低LDLC水平,并发DMAP的阳性率更高,提示严重的代谢紊乱可使早发T2DM患者并发DMAP危险性增高。因此,早发T2DM患者较迟发者有更严重的代谢紊乱和易并发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临床特点,此为早期干预早发T2DM患者各种危险因素,减少DMAP的发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
[1]邹大进,陈月.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病机制及[J].中华糖尿病杂志,2005,13(5):395395.
[2]Ng MC,Lee SC,Ko GT,et al.Familial earlyonset type 2 diabetes in Chinese patients[J].Diabetes Care,2001,24:663671.
[3]AguilarSalinas CA,ReyesRodríguez E,OrdonezSanchez ML,et al.Earlyonset type 2 diabetes: metabolic and genetic characterization in the mexican population[J].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01,86:220226.
[4]CallesEscandon J and Cipolla M.Diabetes and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a clinical perspective[J].Endocrine Review,2001,22:3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