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例念珠菌性阴道炎的检测分析
【关键词】 念珠菌性阴道炎;病原菌;药物敏感性
[摘 要] 目的:了解念珠菌性阴道炎常见病原菌及常用抗真菌物对其的药物敏感情况。方法:沙氏培养基、科玛嘉显色培养基(CHROMagar Candida)和Microscan快速酵母菌鉴定板进行念珠菌的分离培养及鉴定,药敏试验采用丹麦ROSCO公司的抗真菌药敏纸片扩散法。结果:念珠菌性阴道炎病原菌以白念珠菌为多见,123株,占84.2%,光滑念珠菌、克氏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及其他念珠菌共计23株。其中白念珠菌对氟康唑的敏感率最高(92.7%),其次为伊曲康唑(91.1%)和两性霉素B(90.2%)。结论:白念珠菌是念珠菌性阴道炎的主要病原菌,7种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存在差异。
[关键词] 念珠菌性阴道炎;病原菌;药物敏感性
念珠菌性阴道炎是生育期妇女最常见的阴道感染性疾病,大约40%左右的妇女一生中发生念珠菌的感染,本文通过对146例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及药物敏感性的检测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均为门诊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自2003年1月至2003年12月共146例,年龄在22岁~55岁之间,均有性生活史,患者在近1个月内未接受任何药物及妇科。无菌阴道窥器扩张阴道,用无菌棉拭子取阴道后穹窿分泌物。
1.2 仪器与试剂 分离培养基:沙氏培养基、科玛嘉显色培养基(CHROMagar Candida)。菌株鉴定: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MicroScan WalkAway40(美国Dade Behring公司制造)及其配套测试板、科玛嘉显色培养基(CHROMagar Candida)。药敏纸片:丹麦ROSCO抗真菌药片: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酮康唑,咪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药敏培养基:改良SHADOMY琼脂,主要成分包括酵母氮琼脂基础,葡萄糖和天冬氨酸通过磷酸缓冲液控制pH7.0,同时添加氯霉素控制细菌的污染。菌液浓度,先配0.5麦氏浊度,再用生理盐水1∶1稀释,对克柔氏念珠菌(C.Krusei),先配0.5麦氏浊度,再用生理盐水1∶10稀释,质控菌株白色念珠菌
ATCC64548,白色念珠菌ATCC64550。2 结果
146例念珠菌性阴道炎病原菌分类结果见表1,主要的念珠菌为白色念珠菌123株,占84.2%,光滑念珠菌、克氏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及其他念珠菌共计23株。氟康唑对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均有极好的活性,对克氏念珠菌比光滑念珠菌有更低的活性。氟康唑对克氏念珠菌及光滑念珠菌可能天然耐菌[1,2]。123株念珠菌对7种常用抗真菌药物的药敏结果见表2。
表1 146例念珠菌性阴道炎病原菌(略)
3 讨论
在各种标本的酵母菌分离时,大都使用传统的沙氏培养基,在标本杂菌较多时,常因细菌的快速生长而掩盖了酵母菌的存在或影响菌种的分离纯化,所以我们在接种标本时,同时转种沙氏培养基和科玛嘉显色培养基,显色培养基在分离培养的同时包括显色鉴定,缩短了时间,对大多数的混合感染也一目了然,科玛嘉显色培养基是一种新型分离培养基,可以选择性分离念珠菌并同时对白色(albicans)、热带(tropicalis)、克氏(krusei)、光滑(glabrata)作出鉴定,Microscan快速酵母菌鉴定板进一步确定,科玛嘉显色培养基对白色、热带、克氏念珠菌的鉴别准确率均为98%以上,对光滑念珠菌准确率80%。结果表明,科玛嘉显色培养基在快速鉴定常见念珠菌中非常有用,加上它在检测混合念珠菌感染中的作用,可明显提高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对念珠菌的检出率。
念珠菌性阴道炎是妇女从青春期到绝经期前后阴道炎中最常见的一种,近年来发病率有所上升,其典型的外阴道奇痒和烧灼感,可使病者坐卧不安,夜不能寝,烦躁焦虑,以及严重地影响其工作和生活。
氟康唑是一种口服广谱抗真菌药物,可单剂一次顿服,其应用改变了以往局部方式,且疗效持久,对人体安全性好,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方便的广谱抗真菌药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念珠菌是一种条件致病性真菌,该病的发生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近年来抗生素,激素等药物的广泛使用及艾滋病的出现,由其引起的感染越来越常见,随着抗真菌药物临床应用的日渐增多,耐药菌株的产生已为临床所重视。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应积极开展酵母菌敏感试验,长期耐药监测并将酵母菌鉴定到种或属的水平,对临床治疗严重的真菌感染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
[1] Orozco A,Higginbotham L,Hitchcock C,et al.Mechanism of fluconazole resistance in Canadia krusei[J].Antimicrob Agent Chemother,1998,42:26452649.
[2] Rogers TR.Antifungal drug resistance:does it matter[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2002,6(suppl):S47S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