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早期康复的临床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爱平,兰瑞英,孙燕 时间:2010-07-14

【关键词】  脑卒中;早期康复;临床研究

  [关键词] 脑卒中;早期康复;临床研究
   
  脑卒中的致残率已普遍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关注,为探求一种疗效好将致残率降到最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方法,我们将早期康复锻炼运用于临床,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4年1月至2005年10月我院神经科内科住院首次发病的脑卒中患者268例,全部病例均符合第4次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制定的标准。并经脑CT或MRI证实。除意识障碍、多脏器衰竭、生命危险者。其中男166例,女102例,年龄41岁~78岁,平均62.1岁。出血性100例,缺血性168例。病程<2个月。随机分两组,对照组134例,治疗组13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卒中性质及部位构成、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  治疗组:除常规西药治疗外,脑梗死于第1天、脑出血于第3天予早期康复。早期康复采取运动再学习方案,每次治疗30 min,如若患者不能耐受,则相应减少治疗时间,每日1次,疗程同上。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方法同治疗组。

  1.3  评定  运动功能评定采用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价法;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分级法,≥61分为良,患者能自理;41分~60分为中,患者有功能障碍,部分依赖他人;≤40分为差,患者完全或大部分依赖他人。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3疗程后进行评定。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见表1。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略)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脑卒中损伤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全新的治疗模式逐步形成,主张脑卒中早期康复的观点越来越盛行,早期进行康复治疗,减少继发障碍的发生及减轻其程度,促进患肢的功能恢复,将废用综合征减少到最低,缩短了住院时间。

  脑卒中的目的不仅仅是患侧肌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患侧功能的恢复。是提高对生活的适应能力,减少致残率,减少家庭和社会的负担。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评定标准时不能仅以肌力的提高来作为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评价标准,而应采用一种能全面反映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功能状况的评价指标来作为评定标准。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价表和Barthel指数法用来作为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标准是客观的、准确的,临床运用也简便易行,是一种可靠的评价方法[1]。

  运动再学习方案是以神经生物学、运动、生物力学、行为科学、认知心等为理论基础,结合临床实践经验,系统和科学地介绍了卒中患者运动再学习的完整方法[2]选择7个方面,包括上肢功能、口面部功能、床边坐起、坐位平衡、站起和坐下、站立平衡、行走,分别设计出训练内容,并消除不必要的肌肉活动。强调纠正患者异常运动模式,注重正确进行肌力和耐力等训练。医学认为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不仅是肌力下降引起的,而是由于上运动神经原受损,使运动系统失去其高位中枢的控制,从而使原始的、被抑制的皮层以下中枢的运动反射被释放,引起运动模式的异常[3]。脑卒中运动功能的恢复大多需要主动运动作用为本体感受传入信息,以促进整体运动功能的协调恢复。最初的运动功能恢复很可能就是向心性传入本体感觉刺激功能的恢复。在早期康复中,神经细胞团具有潜在地发育成新整体的功能。即能降低单突性与多突性反射,抑制神经肌肉接头处递质的释放,表现酶分子功能,促使肌痉挛状态缓慢,张力降低,异常运动模式获得控制。在异常运动模式的前期和中期,以激活本体感受器及皮肤感觉的输入,恢复和建立脑细胞功能重组的反馈通路,以达到大脑可塑性在时间序列上与肢体随意运动同步,促进随意运动中受损的神经运动反射回路形成新的联系;到后期当脑细胞功能重建时,即运动模式中的共同运动向分离运动转化过程中的神经联系改道,促使靶运动的自主发育单位产生新的本体感觉,恢复至正常运动模式[4,5]。早期康复锻炼重新获得意识支配,促进神经轴突的再生,提高了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体会是对脑卒中患者的治疗,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应早期辅以康复治疗。脑卒中早期康复对患肢功能改善有促进作用。此外对于增强患者的生活信心,缩短病程,减少医疗费都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治疗越及时、越早疗效越好,后遗症越少,社会效益越高。值得推广使用。

  

  [1]  李文讯.针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J].康复,1998,13(4).

  [2]  黄永禧,徐本华,黄真,等.运动再学习方法的新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0,6(3):97101.

  [3]  南登昆,缪鸿石.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08.

  [4]  Goldberg G.Secongary prevention in stroke:A primary reha bilitation concern[J].Arch Phys Med Rehabil,1988,69(1):32.

  [5]  郭俊.脑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的研究近况[J].国外医学康复分册,1997,17:145.